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人際互補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人際互補律

  人際互補律主要探討的是人際交往中人格特征的互補規律。其理論特點在於將人際交往與人格特征這兩個不同的心理學研究領域融為一體。把人格特征放在一定的人際結構模式中去研究其表現規律,體現了人格結構整體研究的特點。

人際互補律的特點

  人際互補律不僅是理論研究中具有其獨特性,在實踐領域中,如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學校教育和家庭子女教育,團體結構和家庭。

人際互補律的發現經過

  人際互補的觀點最初是Suvillivan(1953)提出的,他是根據他的“情緒互補理論”提出了人際互補的觀點。他認為人際交往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是“互補需求”的加強或消退。“相似需求”的滿足或拒絕的過程是互補活動模式的建立或分化的過程。這種人際關係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結合,一種是分離。Suvillivan提出了人際互補理論的基本觀點,但他並沒有對這些觀點做進一步的系統詳述。

  Leary(1957)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觀點,他的主要貢獻在於系統地論述了人際互補理論,更主要的是他首次提出了“互補”的操作定義,並根據互補的觀點建立了以人格特征為組成元素的人際環結構。他明確提出“人際互補關係的原理是指人際反射傾向於(可能比隨機更有意義的)發動或引起另一個人的互補反應”,而且另一個人被喚起的互補反應又會強化前者的行為。Leary稱互補反射具有“社會相互作用的強化性質”。他雖然並沒有明確提出互補原則,但互補原則已清晰地體現在他的人際環中。他首次確定了構成人際行為(或 人際環)結構的兩個主要人格維度——支配和順從維度和愛與恨的維度。以這兩個相互垂直的軸為核心將人際行為的人格特征組成一個環形結構(見圖1-1),並指出垂直軸反映的規律是支配引起順從、順從引起支配,在水平軸上,是愛引起愛,恨激發恨。Leary人際環的功績在於建立了人際互補理論的結構模式,為人際互補理論的實驗研究提供了測量的基礎。使此後該領域出現了大量的研究。

人際互補律的發展

  Carson(1969)繼承和發展了Leary的思想,他精確地闡述了互補原則。他說“一般來說,互補的發生一是以支配——順從維度的相補性為基礎的,(即支配引起順從,順從引起支配),二是以愛——恨軸的相似性為基礎的(即愛引起愛,恨激發恨)。”這樣,Carson把互補作為互補原則的總稱而將相似性和相補性作為互補的兩個概念。同時,他又進一步強調了Leary的互補強化作用。Carson對 Leary思想的修改及發展還表現在他將人際環的水平軸“愛——恨”改為“友好——敵對”。他以人際環中的四分圓為操作單位,第一次提出了互補規律的另外兩種現象——反互補和非互補。反應方式的劃分是以三種自己和他人對“地位”和“愛”的信息接受和拒絕為依據的。其中,支配——順從維度顯示了“地位”信息,友好——敵對維度表示了“愛”的信息。

人際互補律的互補方式

  Carson提出了三種互補方式:

  1、互補型,如果一個人的反應顯示了接受“地位”和“愛”信息時,他採取的行動是互補反應。

  2、反互補型,如果一個人的反應顯示了對“愛”和“地位”信息的拒絕時,他採取的行動是反互補型。

  3、非互補型,如果一個人的反應顯示了接受其中一種信息,而拒絕另一種信息時,他採取的行為是非互補型,即接受地位信息而拒絕愛,或者接受愛而拒絕地位。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際互補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4d7a4081fe2fc29f2a99cf0e596fbe59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6月28日 14:10 發表

圖1-1,呢?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