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主場外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主場外交

  主場外交是在本國的國境之內舉行雙邊或多邊的外交活動。這也是對其相對比較寬泛的理解,其形式上可以是雙邊會晤,也可以是多邊峰會;內容上既包含傳統的政府間外交,也涉及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諸多領域。不過對於國家戰略能力提升而言,不同的“主場外交”的作用也不盡相同。相對而言,有關重要國際組織或重要國際議題的多邊峰會類型的“主場外交”更受青睞。據此,有學者對“主場外交”的概念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將“主場外交”界定為在一國(境)內開展的,由東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並能對維護和拓展該國國家利益發揮積極影響的各類重要外交活動,包括雙邊和多邊的外交活動。[1]

主場外交的特點[2]

  第一,“主場外交”數量不斷增加,內容日益豐富。

  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更加積極主動,不僅“主場外交”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也日益豐富,形成了年年都有“主場外交”的重頭戲。2014年的亞信峰會和APEC領導人峰會,2015年的“9?3”閱兵,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此外還有中非論壇、中拉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等。這些多邊峰會成為了中國“主場外交”的亮點,使得中國“主場外交”不僅在數量上顯著增加,在內容上也是更趨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

  第二,議程設置能力顯著增強,中國聲音鮮明。

  全球治理離不開多邊合作,限於時間、資源等有限性,每次多邊峰會只能集中於幾個主要議題進行探討與合作。如何將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並需要國際合作的議題列為優先議題,這就涉及國家的議程設置能力。通過“主場外交”,中國的議程設置能力顯著增強,如2014年APEC峰會,中國將“互聯互通”列為三大議題之一,G20杭州峰會中國將“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列為峰會的重要議題。與議程設置能力相應的是,中國聲音更加響亮,亞洲新安全觀、亞洲命運共同體、互聯互通、包容發展等中國聲音十分鮮明,影響也更為深遠。

  第三,積極打造中國“主場外交”品牌,提升規則制定能力。

  中國不僅積極爭取舉辦APEC峰會、G20峰會、金磚峰會等重要的多邊峰會,還積極打造博鰲亞洲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中國“主場外交”的品牌,提升中國對國際規則的制定能力。通過打造中國的“主場外交”品牌,中國的“主場外交”可以經久不衰,國際影響也能持續增強。

  第四,“主場外交”身兼數職,峰會外交、雙邊外交、多邊外交不斷結合。

  中國充分利用每一次“主場外交”的機會,積極開展雙邊外交、多邊外交,不斷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溝通。如G20杭州峰會期間,中國不僅積極協調多邊峰會,還利用峰會契機舉行了中美元首會晤並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金磚領導人舉行了非正式會晤。此外,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和中國聯合國協會共同舉辦了二十國集團民間社會(C20)會議、商務部舉辦了二十國集團貿易部長會議,使得主場外交聲勢更加浩大。每次“主場外交”也並非只是政府外交,工商峰會、青年峰會等一系列配套活動也同時舉行,使得“主場外交”真正形成多領域、多層次、多主體的立體式外交,影響更加廣泛,效果更加明顯。

主場外交的機遇[2]

  第一,中國實力的增強可以更加有能力為國際社會辦大事。

  弱國無外交,本質上體現的是國家實力與外交能力之間的關係。中國古訓推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今,中國實力的增強不僅可以更多地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我,發揮自身的作用,還能在多邊峰會上長袖善舞,貢獻自己的力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顯示,近五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達35%,足以顯示中國的經濟力量。可以說,今天的國際大事,沒有中國的參與都是有所欠缺的。中國不斷舉辦“主場外交”,“這體現了中國從地區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自信和塑造能力在加強,中國開始更多地影響世界格局的變化。”

  第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註與期待也顯著增加。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註也與日俱增,不僅對中國產品、中國留學、中國旅游感興趣,也期待中國理念、中國方案能大放光彩。特別是在孤立主義有所回潮的國際形勢下,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希望中國能夠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在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中國外交理念的與時俱進與不斷革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長期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在國際社會保持謙虛低調的姿態,不當頭不爭強。不過如今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影響國際社會的能力也與日俱增,中國必須更加積极參与到國際事務當中,不能僅僅成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還要發揮好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的作用。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也更加“有所作為”,認為發展機遇不是等來的,而應積極主動爭取。

主場外交的訴求[2]

  緊緊抓住開展“主場外交”的有利時機,中國的“主場外交”也要有的放矢,核心在於增強中國的戰略能力,目標聚焦於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一是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儘管目前中國的GDP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名列全球第一,還是全球貨物貿易頭號大國,眾多國家的最大或重要貿易伙伴。不過相對而言,中國的國際影響與國家實力還不匹配。通過不斷舉辦“主場外交”,可以有力地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因為每次重要的“主場外交”,都有數十個國家上千名代表參加,更有不少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重要的國際組織負責人也悉數登場,通過議題設置、媒體宣傳等方式,傳播中國理念、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實力,有利於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二是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話語權強弱的重要標誌之一便是這個國家的理念、方案等在國際社會的受歡迎程度。儘管當前中國為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國際社會並未給予相應的評價,這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強有很大關係。國際話語權不是靠吹噓所能獲得,而是需要加強話語塑造、有效傳播和良性互動。通過“主場外交”的舉辦,中國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增強中國的話語權。一是在會議主題、議程設置等方面植入中國理念;二是中國領導人利用會議發言機會闡述中國理念和方案。如2014年亞信峰會上提出的“亞洲新安全觀”,2015年博鰲論壇上提出的“亞洲命運共同體”。

  三是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是當今國際體系的“後來者”,在許多國際機制當中處於後進者的地位,這也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受限。由於現有國際機制的既得利益集團不願讓步,也導致國際機制的改革很難實現,這從中國想提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份額遇到的難度中可見一斑。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體現在中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和能力。對於機制能力提升而言,“主場外交”是比較適宜的方式,中國可以利用“主場外交”契機推動國際機制改革或加強議程設置,也可創設中國的“主場外交”品牌,使得中國在諸多國際機制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通過國際治理參與增強自身全球治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東曉.中國的“主場外交”:機遇、挑戰和任務[J].國際問題研究,2014
  2. 2.0 2.1 2.2 “主場外交”助力中國戰略能力提升.人民網. 2017-09-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主場外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