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主场外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主场外交

  主场外交是在本国的国境之内举行双边或多边的外交活动。这也是对其相对比较宽泛的理解,其形式上可以是双边会晤,也可以是多边峰会;内容上既包含传统的政府间外交,也涉及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诸多领域。不过对于国家战略能力提升而言,不同的“主场外交”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有关重要国际组织或重要国际议题的多边峰会类型的“主场外交”更受青睐。据此,有学者对“主场外交”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将“主场外交”界定为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包括双边和多边的外交活动。[1]

主场外交的特点[2]

  第一,“主场外交”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不仅“主场外交”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也日益丰富,形成了年年都有“主场外交”的重头戏。2014年的亚信峰会和APEC领导人峰会,2015年的“9?3”阅兵,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此外还有中非论坛、中拉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等。这些多边峰会成为了中国“主场外交”的亮点,使得中国“主场外交”不仅在数量上显著增加,在内容上也是更趋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第二,议程设置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声音鲜明。

  全球治理离不开多边合作,限于时间、资源等有限性,每次多边峰会只能集中于几个主要议题进行探讨与合作。如何将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并需要国际合作的议题列为优先议题,这就涉及国家的议程设置能力。通过“主场外交”,中国的议程设置能力显著增强,如2014年APEC峰会,中国将“互联互通”列为三大议题之一,G20杭州峰会中国将“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列为峰会的重要议题。与议程设置能力相应的是,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亚洲新安全观、亚洲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包容发展等中国声音十分鲜明,影响也更为深远。

  第三,积极打造中国“主场外交”品牌,提升规则制定能力。

  中国不仅积极争取举办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要的多边峰会,还积极打造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中国“主场外交”的品牌,提升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制定能力。通过打造中国的“主场外交”品牌,中国的“主场外交”可以经久不衰,国际影响也能持续增强。

  第四,“主场外交”身兼数职,峰会外交、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不断结合。

  中国充分利用每一次“主场外交”的机会,积极开展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如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不仅积极协调多边峰会,还利用峰会契机举行了中美元首会晤并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金砖领导人举行了非正式会晤。此外,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共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C20)会议、商务部举办了二十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使得主场外交声势更加浩大。每次“主场外交”也并非只是政府外交,工商峰会、青年峰会等一系列配套活动也同时举行,使得“主场外交”真正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立体式外交,影响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

主场外交的机遇[2]

  第一,中国实力的增强可以更加有能力为国际社会办大事。

  弱国无外交,本质上体现的是国家实力与外交能力之间的关系。中国古训推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中国实力的增强不仅可以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发挥自身的作用,还能在多边峰会上长袖善舞,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达35%,足以显示中国的经济力量。可以说,今天的国际大事,没有中国的参与都是有所欠缺的。中国不断举办“主场外交”,“这体现了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自信和塑造能力在加强,中国开始更多地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期待也显著增加。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不仅对中国产品、中国留学、中国旅游感兴趣,也期待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能大放光彩。特别是在孤立主义有所回潮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希望中国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中国外交理念的与时俱进与不断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国际社会保持谦虚低调的姿态,不当头不争强。不过如今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影响国际社会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中国必须更加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不能仅仅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还要发挥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也更加“有所作为”,认为发展机遇不是等来的,而应积极主动争取。

主场外交的诉求[2]

  紧紧抓住开展“主场外交”的有利时机,中国的“主场外交”也要有的放矢,核心在于增强中国的战略能力,目标聚焦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尽管目前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名列全球第一,还是全球货物贸易头号大国,众多国家的最大或重要贸易伙伴。不过相对而言,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国家实力还不匹配。通过不断举办“主场外交”,可以有力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为每次重要的“主场外交”,都有数十个国家上千名代表参加,更有不少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重要的国际组织负责人也悉数登场,通过议题设置、媒体宣传等方式,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实力,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是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这个国家的理念、方案等在国际社会的受欢迎程度。尽管当前中国为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际社会并未给予相应的评价,这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强有很大关系。国际话语权不是靠吹嘘所能获得,而是需要加强话语塑造、有效传播和良性互动。通过“主场外交”的举办,中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一是在会议主题、议程设置等方面植入中国理念;二是中国领导人利用会议发言机会阐述中国理念和方案。如2014年亚信峰会上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2015年博鳌论坛上提出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三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是当今国际体系的“后来者”,在许多国际机制当中处于后进者的地位,这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受限。由于现有国际机制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让步,也导致国际机制的改革很难实现,这从中国想提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份额遇到的难度中可见一斑。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体现在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地位和能力。对于机制能力提升而言,“主场外交”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中国可以利用“主场外交”契机推动国际机制改革或加强议程设置,也可创设中国的“主场外交”品牌,使得中国在诸多国际机制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通过国际治理参与增强自身全球治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
  2. 2.0 2.1 2.2 “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人民网. 2017-09-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主场外交"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