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性危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間性危機(intermediate crisis)
目錄 |
中間性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進程中發生的帶有地方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所謂“地方性的”危機,因為它是局部地區和少數部門發生的、生產下降幅度不大的生產過剩危機,不象周期性危機那樣普遍和深刻。所謂“特殊性的”危機,因為它不是周期發生的,而是由於特殊原因在山個周期的中間發生的,不是每一個周期都必然要發生的有規則的現象。
中間性危機由恩格斯所首創,是恩格斯用來指發生在當時的十年周期中間的一些非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名稱。
中間性危機是周期性危機派生的一種形式,它發生在經濟周期的複蘇或高漲階段,使經濟的複蘇或高漲中斯.但這種危機形式既不具有周期性,也不屬於周期的組成部分,它同作為生產周期物質基礎的固定資本更新沒有必然聯繫;因此,它並不能以強制約、破壞性的手段贊時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中間性危機的特點[1]
第一,中間性危機深度淺,時間短,它只是整個工業周期複蘇或高漲過程中的間歇。
第二,中間性危機只是一種“局部危機”,它只涉及部分工業部門或者部分工業地區,不具有普遍性。
第三,中間性危機同固定資本更新這一周期的物質基礎並無必然聯繫,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觸發。
第四,生產下降同其他國家的生產下降不具有同期性。
中間性危機、周期性危機、局部危機的區別[2]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理論界圍繞著是否存在“中間性危機“及其與周期性危機、局部危機的區別問題展開的討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1、祁華、雪笑在《世界經濟)1979年第4期發表的《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經濟危機更加頻繁了嗎?》一文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包括“周期性”的和“中間性”的兩類。周期性危機的情況是:(1)危機的風暴猛烈,主要表現在生產下降幅度大、持續時間長,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失業嚴重。(2)危機具有普遍性。它不是只涉及個別部門,而是涉及多數部門特別是主要部門,而且席卷全國。(3)危機有定期重演的周期性,與固定資本更新有密切的關係。(4)危機具有同期性,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危機。如不具備上述條件,那就是中間性危機。
2、吳大琨在《新建設》1963年第7期發表《論戰後美國的經濟周期》一文,不同意在戰後時期存在中間性危機的觀點。他認為,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德文本第二版序言中指出:“在本書中,我把工業大危機的周期算成了五年。這個關於固期延續時間的結論似乎是從1825——1842年間事變的進程中得出來的,但是1842—1868年的工業歷史表明,這種周期實際上是十年,中間的危機只具有次要的性質……”(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這裡的“中間性危機”的概念,恩格斯用來指的是發生在十年周期中間的一些非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名稱,它的內容應當是和馬克思所說的“部分危機”或“局部危機”的內容相同的。馬克思所說的“局部危機”是指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而發生的一種生產過剩危機的形式,它是發生在生產過程或流通過程中的一個部分的危機,可以是工業生產中的一個或幾個部門中的危機,也可以是單純的商業危機;在發生這些危機的時候,某些有關部門的生產會有所下降,但就整個社會來說,周期性經濟危機發生時所必然會有的那些現象就不可能都同時出現,特別是固定資本的投資數更不可能有大量的下降。
3、周建平在《經濟研究}1982年第l0期發表的《戰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新特點及其形成原因》一文中提出,不僅戰後美國所經歷的危機中不存在恩格斯所曾經提到過的那種“中間危機”,而且歷史上也沒有過,甚至“中間危機”這個概念本身能否成立也值得懷疑。因為馬克思沒有使用過“中間危機”一詞,恩格斯有過“中間危機”的提法,但僅僅是針對某種具體歷史現象提出來的,從他前後的敘述來看,似乎不應把它當成一種結論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