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危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商業危機(commercial crisis)
目錄 |
商業危機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在商品流通領域中的集中反映。
商業危機主要表現是:商品滯銷,庫存增加,價格普遍下跌,商店紛紛倒閉,整個商業活動陷於停滯狀態。
資本主義生產以追逐剩餘價值為唯一目的,必然導致生產無限增長同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萎縮的矛盾,使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成為不可避免。商業作為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媒介,是實現社會資本再生產的重要環節,而資本主義商業的盲目活動,對於生產過剩的危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它本身終究也要被卷入危機之中,表現為商業危機。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有時把經濟危機直接稱為商業危機。
在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高漲階段,商業異常活躍,商品流轉順暢,商人大量進貨,囤積商品。商業投機活動造成的市場虛假繁榮,掩蓋了社會購買力的真實情況,從而加劇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在再生產周期的危機階段,生產過剩的危機同時表現為商業危機,這時商店一般都停止進貨,以庫存商品應付生意清淡的門面,這就使資本主義生產更難從危機中擺脫出來,拖長了蕭條階段,推遲了複蘇階段的到來(見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因此,商業危機不外是生產過剩危機的一種形式,其產生的根源仍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的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商業危機和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密切結合在一起,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資本主義早期,大工業還不夠發達,市場還比較狹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的條件尚未成熟,當時的商業危機還沒有同生產過程的變化直接聯繫起來,主要是市場供需關係受國際貿易和投機買賣影響的結果。而在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已經同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迴圈密切結合起來,既是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的必然表現形式,又反過來加劇危機的震蕩和混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商業危機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內因雖沒有根本改變,但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及其國內外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商業危機的表現形式呈現某些新的特點。在危機期間,物價並未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有時只有輕微的短暫的下降,有時反而大幅度上漲。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和信用膨脹政策,通貨膨脹持續存在,形成一股推動物價上漲的勢頭;而政府採取的刺激私人投資和個人消費的政策,又使市場供求關係的矛盾相對緩和,以致物價下跌的勢頭有所減弱。
②壟斷資本統治的增強,相應地加緊了壟斷組織對市場和價格的控制。在戰後的商業危機進程中,壟斷資本一般不採取降價的辦法,而是採取停工減產和解雇工人的辦法來維持和提高壟斷價格。
③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生產和資本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加強了壟斷資本向不發達國家轉嫁危機的能量。同時,戰後各國的經濟危機往往是此起彼伏,缺乏同期性,這也使各國有可能相互轉嫁危機,緩和了一個國家危機到來時商品過剩的嚴重程度。當然在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中,這種緩衝作用就不存在了。
戰後商業危機的變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危機的作用,然而,由於過多的商品庫存和過剩的生產能力不能通過物價下跌而得到充分的消散,削弱了物價對市場的調節作用,從而削弱了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自動運轉的內部動力。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並長期持續存在的“停滯膨脹”現象,正是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內部運轉力量削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