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式中國人的經商與做人法則:向溫商學習》 移民文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溫州是全國重點僑鄉,有上千年移民史。三國時期,這裡曾是吳國的流放之地。南宋以來,衣冠南渡,隱居甌越,使溫州又有大量人員移入遷出。這些都使中原文化與地域文化在溫州碰撞交融形成了文化雜糅的特殊文化。溫州移民對溫州本地的文化有深刻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溫州歷代取得殿試資格者,祖籍南方者占六成,祖籍北方者占三成,而真正屬於本地籍貫者,尚不足一成。移民文化的特質是融合的、是動態的、是碰撞的,與之相匹配的是溫州人抱團打拼、獨立思考、敢冒風險和不滿足現狀的品格。
溫州的移民文化讓溫州人的抱團打拼成為可能,他們提倡有錢大家一起賺,通過“傳幫帶”提升弱勢群體的行動力。溫州商人在自己辦實業的同時,還承擔了另外的任務,就是將自己得到的商業信息傳到家鄉,然後老鄉們再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最後決定是否投資。南京金東南智能卡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家平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前幾天,我與3個資產在2000萬左右的溫州“小老闆”去上海看一個朋友,在晚上吃飯的時候,上海人問我們:“你們在上海有投資嗎?”我的一個朋友聽了後,就掰著手指數了起來,最後告訴這位上海人:“我們加起來在上海總共有20多套房子。這些房子並不是大家想當然買的,都是由在上海的溫州商人提供信息,然後經過考察後,覺得能增值才投資的。”陳家平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在各地的溫州人都一樣,只要有人覺得什麼東西可以賺錢,就會把這種信息帶回老家,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移民文化的另一種體現:溫州企業的成長和產業的擴散大都是通過家族這個渠道。溫州的產業是輕工產業,具有很強的複製性,競爭激烈。當一個青年人在面臨就業問題時,首先考慮到的是學一門手藝,而最好的途徑是向族內某個有手藝的前輩學習。吉爾達鞋業公司董事長餘阿壽曾帶出了16名徒弟,現在有15個徒弟都自己辦了皮鞋廠。韓田村一家企業的幾個股東曾達成一個默契:凡親戚來廠學手藝,必安排關鍵位置,讓老師細心教導核心技術;有親戚到廠里進貨開店,第一趟都賒貨給他作本錢。
目前福建商人在溫州大約有1000多人,他們主要從事閥門生產、水果批發、鞋業(經銷鞋機、鞋革、鞋料)、化工、服裝、眼鏡製造等等。溫州寬容的移民文化表現為對外來人員的一視同仁,2003年,溫州市出台了對納稅大戶、企業管理人才、技術骨幹等優秀人才入戶溫州的政策,據瞭解,溫州市目前有15所民工學校,市縣700多所公辦中小學全部開設了隨班就讀、民工子弟班,共接納外來人員子弟15萬多人。讓外來人員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的舉措實現了人才的有效集聚。
近年來,數以萬計的溫州人走南闖北,把市場建在了五湖四海,創造了“溫州人經濟”。但他們的根仍植在家鄉,溫州是他們永遠的歸宿之地,生活的大後方。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溫州人從溫州的鄉村到法國後,可以完全置身於法國人的視線之外。他可以在溫州人開的工廠里打工,在溫州人家中租房,在溫州人開的小餐館吃飯,請溫州的泥瓦匠來家裡裝修,請溫州的電工來安裝電器,去溫州人開的地下理髮店剃頭,可以去溫州人組織的、只有溫州成員的基督教堂做彌撒……溫州移民在離開家鄉,不遠萬里地翻山越嶺之後,可以重新回到微縮的家園之中。
文化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本”,多元文化是一股發展的動力源,經濟是形,文化是神,溫州正形神兼備的發展著。文化將溫州人的經商理念提高到了哲學高度,也為“溫州模式”做出了最好的註解,過去的溫州“雖不宜桑而織紝工,不宜粟麥而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備”,未來的溫州將繼續書寫它的創富神話。正如費孝通大師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上一章:海洋文化 |
下一章:模式可以複製 |
返回:《猶太式中國人的經商與做人法則:向溫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