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广场协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Plaza Accord)

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

目录

什么是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广场协议的背景[1]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史称“广场协议”(PlazaAccord)。

  1.广场协议前美国经济背景:贸易赤字

  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1979-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79年夏天,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了治理通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基准利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产流入美国,导致美元汇率飙升。

  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60%,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美元过于坚挺,使美国的出口,特别是制造业的出口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而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美国逆差的来源国主要是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以1985年为例,当年美国的总逆差规模为1200多亿美元,其中对上述4国的逆差约占1/2,解决了上述四国的贸易失衡问题,美国的贸易逆差就能收缩50%。

  对比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贸易差额,美日的双边贸易有如下特点:

  ①出现贸易逆差的时间最早。美国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的时间是1965年,早于美国对其他贸易伙伴国出现双边贸易逆差的时间,而美国持续的整体性贸易逆差格局直到1976年才正式开始,比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的时间晚了10年有余;

  ②美国对日本的双边贸易逆差增速最快,平均不到4年就翻1番;

  ③美国对日本的双边贸易规模和双边逆差规模都最大。以1985年为例,当年美国对日本出口226亿美元,约为美国出口规模的10%,美国从日本进口688亿美元,约占美国进口规模的20%。日本无疑是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比更大的是美国对日本的双边贸易逆差,当年,逆差规模达到462亿美元,已经接近美国贸易逆差总规模的40%,所以日本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当时“治理”贸易逆差最主要的对象。

  2.美国财政负债累累

  美国的内债与外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政策组合——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无疑也是引致美元升值、美国经常项目恶化的原因。里根政府从1982年下半年起实行扩大赤字的预算政策,执政5年来的赤字开支共计81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从1789年建立联邦债务统计制度到1980年间财政赤字的总和。

  里根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虽然对美国经济有过强烈的刺激作用,带来83-84年强劲的经济回升,但终究也给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加重了国债负担,损害了国民储蓄,并削弱了美国出口的竞争能力,成为80年代阻碍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

  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为弥补贸易逆差,美国需要大量吸引外资。而大量外资流入,迅速改变了美国的对外资产地位。由于流入远远超过流出,美国对外净投资额从81年开始急剧下降,使美国从1914年以来第一次成为净债务国。而日本在此期间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为其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日本政府大量持有美元债券,成为美国的最大债主。因此,美国渴望通过多方谈判,一方面解决因美元定价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3.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背景:经济增长至上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至上”的方针,以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而美国为了冷战战略的需要,也积极扶助日本发展经济。在本国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和美国财力、技术、市场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1960-70年间,日本GDP的平均增长率已经高达16.9%,国民生产总值也位居世界第二位。

  4.日本对美巨额顺差

  日本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日本的贸易及开放具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即根据自身利益限制许多商品进口或外资进入,同时长期以保护国内初期产业为由,推迟资本市场的开放。日本的这种利己主义的贸易体制,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和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在经济危机中,日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能源节约型产业,1982年的通胀率已经下降到3.0%,率先走出了滞胀,并以其低耗能、低价位的制造业产品迅速占领美国及全球市场,如机械化工电器汽车等。

  5.日本成为最大债权国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整。在金融方面,日本放弃了为压低通胀而制定的紧缩方针,在财政方面,虽然采取了公共事业追加措施,但因为继续坚持了缩小赤字的方针,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均衡状态得到了改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4.0%降至1984年的1.8%)。同时由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日本政府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些钱主要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日本在美国持有巨额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是以美元形式存在。   

广场协议签订时的五国承诺[1]

  1.“广场协议”签订前的主要国际形势

  (1)主要工业国经济普遍复苏,但增长出现不平衡

  美国在经历1983-84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而日、英、法、德等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加快的迹象,特别是私人投资的快速上升。

  (2)世界经济存在不可维持的内部及外部失衡

  主要是美国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和G4(日、德、英、法)的经常账户盈余,尤其是日本。

  (3)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巨额的贸易赤字使得美国经济严重依赖于外国投资和借款,也导致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各国争相采取保护性的外贸方针,以邻为壑,贸易战不断掀起。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国际协调和内部调整迫在眉睫

  80年代初,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它们的国际收支形势普遍恶化;由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拉美国家的债务都是以美元进行核算的,美元的高估无疑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

  为此,“广场协议”得以签署,它是5国针对彼此间,特别是对美国越来越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进行相互协调和妥协的结果。

  2.“广场协议”五国承诺,汇率政策最瞩目

  “广场协议”中,各国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经济政策调整承诺,包括抑制通货膨胀,减少政府赤字、扩大市场开放度、减少贸易保护障碍等。对“广场协议”下各国承诺的概述,可以看出各国承诺主要集中于几下几项内容:

  (1)实现无通胀基础上的均衡增长。

  (2)削减公共开支,降低政府需求占社会总支出的比例,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以内需和民间投资为主。

  (3)促进金融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汇率弹性化,主张各国汇率应充分反映各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基本面。

  (4)推动市场开放、贸易开放,抵制保护主义。

  (5)G2(日本、德国),主要是日本应密切监视日元汇率,实施灵活管理的货币政策,实现日元自由化,使日元汇率能够充分反映日本经济的潜在力量;而美国应致力于全面推行财政赤字缩减计划,力争在1986财政年度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1%。

  其中“广场协议”最引人瞩目的是汇率政策方面的内容。“广场协议”明确指出,“各国间宏观经济基础的改变,并没有能够完全有效地反映在汇率的变化上,美国经常收支逆差滋长了保护主义势头,若不予以控制,则有可能引发相互采取破坏性报复行为,进而危害世界经济”。协议认为,汇率应该在调整对外经济失衡中发挥作用。

  美国提出,希望各国能够在适当时机,对汇率进行协同调整,主要非美元货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元汇率进行有序上升,以实现美元的“软着陆”,防止剧烈失衡下,美元汇率强硬下调对世界经济可能造成的损失。为此,作为贸易最大顺差国的日本,相应承诺将:“加快金融和外汇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以使日元变化能够充分反映日本经济的基本面”。德国也做出承诺:“联邦政府和德意志银行将为有效率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不断演进提供框架”。

广场协议的具体内容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内容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协作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调。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一路上扬,到1986年5 月,美元对日元汇率突破160日元大关,到1987年达120日元,美元贬值约50%。为了防止美元过多过快地贬值,1987年2月22日,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召开了七国财长会议,决定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基本稳定,史称“卢浮宫协议”(Louvre Accord)。但是,日元升值却一直持续到1988年末,进入1989年才开始有所回落。

广场协议的影响

  本币的升值必将导致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的升值,特别是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其主要原理是本币升值将增强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大量热 钱将因追逐高额利润而流入本国,而投入到股票市场是热钱得到最快回笼、获得最高回报的场所,从而造成股市的上涨。广场协议签订三个月后,1986年1月, 日经225指数拉开了四年大牛市的序幕,起点为13000点,到年末升至16400点,相比1983年的平均水平升幅近一倍之多,到1987年底股价指数 突破2万点。1988年东京股市总成交额为286万亿日元,总市值为477万亿日元,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6倍和1.5倍。到1989年底日经指数达到的38957.44点的历史高点,日本股票市值GD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价总额的42%,股价平均市盈率也达到了250倍的惊人水平。

  1989年至1990年,面对房地产泡沫与愈演愈烈的投机之风,日本政府收缩银根,采取一系列紧缩性宏观政策,控制不稳定的经济膨胀,最终却导致经济泡沫 的破灭与崩溃。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被集中释放出来,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日经指数在1989年底高达近 39000点,到了1992年,一路下滑到14000点,几乎跌掉了2/3。2001年3月13日,东京股市暴跌,日经平均股价最终以11819.70日 元结束了当天的交易,跌破12000日元心理大关,创下1985年2月以来的新低。据经济学家估计,日本泡沫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6万亿美元,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了惨重代价。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4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广场协议"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58.62.42.* 在 2009年6月23日 23:18 发表

还不错

回复评论
Xing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6日 16:00 发表

非常好,精炼。

回复评论
124.72.204.* 在 2010年3月12日 16:35 发表

回复评论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发表

楼主的观点是;广场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为止,日本并没有因广场协议而改变其最大债权国的地位呀。相反因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对外投资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从而成就了日本成为全球对外投资最大的国家。请楼主指正。

回复评论
221.213.96.* 在 2010年4月28日 21:02 发表

LZ说的不全面。由于德国马克,法郎,英镑等货币施行紧盯美元的政策,造成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美国用提高关税来迫使这些国家的货币升值。首先马克投降,最后日元投降。最终在美国纽约签署所谓的广场协议,让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浮动。

回复评论
58.248.29.* 在 2010年9月17日 14:57 发表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发表

楼主的观点是;广场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为止,日本并没有因广场协议而改变其最大债权国的地位呀。相反因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对外投资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从而成就了日本成为全球对外投资最大的国家。请楼主指正。

那是因为日本的技术型经济。 如果换成是中国,靠的是廉价劳动力,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企业和产品在世界上竞争力大幅下降。 那就惨不忍睹了。

回复评论
115.184.157.* 在 2010年9月25日 15:00 发表

58.248.29.* 在 2010年9月17日 14:57 发表

那是因为日本的技术型经济。 如果换成是中国,靠的是廉价劳动力,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企业和产品在世界上竞争力大幅下降。 那就惨不忍睹了。

确实是,目前的中国根本没法跟当年的日本比,人家的社会福利体系、医疗体系、产业结构、技术优势、国际品牌影响力哪个不比我们强几百倍,他们能经得起打击,而我们的gdp是靠廉价的劳动力、不计后果的开发采掘、房价等推起来的,是肯定经不起打击,一旦挫败之后也很难爬起来的,同时大量的劳动力失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这也是老美喜欢看到的后果,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广场协议那样迫于外部的压力而受到暴风骤雨般打击。

回复评论
202.106.90.* 在 2010年10月8日 15:51 发表

国家总会有办法的,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学经济的人,个体是怎么来破解广场协议所带来的经济困难。

回复评论
219.142.25.* 在 2011年2月10日 16:52 发表

以前没有仔细的看过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到底怎么走的,也就是看过一些这篇文章里的这种说法也就人云亦云的觉得广场协议确实是害苦了日本,是美国整日本的一个阴谋。可今天仔细看了这个问题相关的经济数据后,发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日本在签署广场协议一直到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出口根本没有因为货币升值受到明显冲击。诚然日本在之后的6年发生了经济泡沫,但是日本央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跟央行现在天天印钱一个道理)。当时日本央行由于担心日元升值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经济根本没衰退,只是把股价房价还有一切东西的价格都送到了天上。把日本衰退完全归结于广场协议的人可以看看为啥德国,法国,英国为啥没衰退,他们的货币也升值了50%以上

回复评论
124.229.128.* 在 2011年7月4日 17:59 发表

日本如果不签广场协议,损失更大

回复评论
121.14.162.* 在 2011年12月8日 13:48 发表

为我以后重生打基础啊!

回复评论
61.178.73.* 在 2012年7月10日 10:20 发表

挺详细,不过有失必有得,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资产虽然升值,日本对外投资增加;但这对日本造成长久的衰退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果不签或者慢慢浮动使日元升值,试想不说10%的年增长率,就7%而言发展到今天是个什么水平?

回复评论
119.247.142.* 在 2012年11月24日 17:25 发表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发表

楼主的观点是;广场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为止,日本并没有因广场协议而改变其最大债权国的地位呀。相反因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对外投资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从而成就了日本成为全球对外投资最大的国家。请楼主指正。

打擊債權國不是為了讓他脫離債權國, 而是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負債買單. 日元對外投資成本減少的同義詞 = 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漲, 對日本本土的工廠和生產有所打擊. 沒有本土的工廠和工作機會, 自己的國民丟了飯碗怎麼辦? 於是國家只好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了, 使自己的幣值貶下來, 吸引外資來日本投資, 使本土生產成本減少, 又同時令進口貨品價格上升. 然而日元升值之勢不停, 又成為各國避險和搶錢的地方, 所以日本本土生產一直萎縮. 又加上當時中國開放政策, 人口、半技術工業、土地資源、本土生產力等等皆十分巨大, 日本本土生產成本上漲的同義詞是外國資產價格下降 (包括工廠、工人工資等等), 於是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巨頭的日子結束, 而中國成為廉價勞工、密集式生產的世界工廠. PS: 如果你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是植在外國、別人的地方而不在自己的國家, 那你便該改一下觀念了.

回复评论
113.65.5.* 在 2014年12月22日 11:16 发表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发表

楼主的观点是;广场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为止,日本并没有因广场协议而改变其最大债权国的地位呀。相反因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对外投资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从而成就了日本成为全球对外投资最大的国家。请楼主指正。

你没看日本自杀的人和拍B片的人

回复评论
110.178.49.* 在 2016年2月26日 23:35 发表

119.247.142.* 在 2012年11月24日 17:25 发表

打擊債權國不是為了讓他脫離債權國, 而是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負債買單. 日元對外投資成本減少的同義詞 = 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漲, 對日本本土的工廠和生產有所打擊. 沒有本土的工廠和工作機會, 自己的國民丟了飯碗怎麼辦? 於是國家只好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了, 使自己的幣值貶下來, 吸引外資來日本投資, 使本土生產成本減少, 又同時令進口貨品價格上升. 然而日元升值之勢不停, 又成為各國避險和搶錢的地方, 所以日本本土生產一直萎縮. 又加上當時中國開放政策, 人口、半技術工業、土地資源、本土生產力等等皆十分巨大, 日本本土生產成本上漲的同義詞是外國資產價格下降 (包括工廠、工人工資等等), 於是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巨頭的日子結束, 而中國成為廉價勞工、密集式生產的世界工廠. PS: 如果你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是植在外國、別人的地方而不在自己的國家, 那你便該改一下觀念了.

M

回复评论
221.229.166.* 在 2016年2月27日 02:36 发表

110.178.49.* 在 2016年2月26日 23:35 发表

M

回复评论
223.104.23.* 在 2016年2月28日 21:08 发表

回复评论
183.178.181.* 在 2016年4月27日 04:00 发表

119.247.142.* 在 2012年11月24日 17:25 发表

打擊債權國不是為了讓他脫離債權國, 而是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負債買單. 日元對外投資成本減少的同義詞 = 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漲, 對日本本土的工廠和生產有所打擊. 沒有本土的工廠和工作機會, 自己的國民丟了飯碗怎麼辦? 於是國家只好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了, 使自己的幣值貶下來, 吸引外資來日本投資, 使本土生產成本減少, 又同時令進口貨品價格上升. 然而日元升值之勢不停, 又成為各國避險和搶錢的地方, 所以日本本土生產一直萎縮. 又加上當時中國開放政策, 人口、半技術工業、土地資源、本土生產力等等皆十分巨大, 日本本土生產成本上漲的同義詞是外國資產價格下降 (包括工廠、工人工資等等), 於是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巨頭的日子結束, 而中國成為廉價勞工、密集式生產的世界工廠. PS: 如果你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是植在外國、別人的地方而不在自己的國家, 那你便該改一下觀念了.

猛 也就是說 外有一套金錢流 內也要有一套 不然外面的一起搞死你 就沒反抗能力喔

回复评论
183.162.46.* 在 2016年6月18日 09:46 发表

呵呵

回复评论
39.9.172.* 在 2021年7月18日 15:16 发表

表面 //   廣場協議的錶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