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Monetary Approach)

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货币供求说(Monetary Approachtothe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monetary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s)

目录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概述

  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1752年英国哲学家D.休谟在《政治论丛》中提出了所谓“物价-现金流动机制”,阐述了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国际收支具有自发调节的功能。20世纪40年代,E.M.伯恩斯坦等人认为,一国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量与国际收支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各国不同程度的信贷扩张将导致相应程度的国际收支变化,但论证是不系统的。50年代,J.E.米德首先系统提出货币分析法后,许多经济学家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货币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过程中分成两个学派。一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基地,代表人物是该组织前研究部主任,丹麦经济学家J.J.波拉克。该学派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在只能得到有关货币统计的最基本信息的情形下尤为适用。这种货币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成员国的业务之中。另一派是在R.A.芒德尔H.G.约翰逊的领导下,于6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发展起来的。该学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某些理论,但他们又否认同弗里德曼领导的国内货币主义有任何联系。货币分析法在70年代中后期盛极一时,至今仍是分析国际收支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1)MS=MD

  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2)MD=pf(y·i)

  其中,P 为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3)MS=m(D+R)

  其中,D 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 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若将m 忽略,可得:

  (4)MS=D+R

  (5)MD=D+R

  (6)R=MD-D

  上述第6 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主要特征[1]

  (1)具有浓厚的货币主义色彩。从货币数量论出发,强调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并不是实际的国民收入和支出,而是货币的供需量的变化,即货币调节在诸调节因素中占居首要地位。强调货币是一种存量,而不是一种流量。货币的均衡与不均衡要求对存量的均衡条件和存量调节过程进行分析。

  (2)立足基石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不同于弹性分析法从局部均衡考察国际收支,而是研究国际收支整体,认为是整体综合反映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总和,只有它才会影响国内外货币供求。

  (3)是一种长期的分析理论。研究的是长期内货币供求的变化同国际收支运动之间的关系。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核心观点[1]

  对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的研究方面:认为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因素,特别是货币供应量。一国要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与稳定,就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加与真实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持在相一致的水平上。货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国内货币需求过度或供给不足,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或国际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过度或货币需求不足,导致国际收支逆差或国际储备减少;强调国际收支是能够自动调节的。

  A.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过程:

  一国货币供应量过多(少)\rightarrow国际收支逆(顺)差\rightarrow国际储备外(内)流\rightarrow货币供给恢复正常\rightarrow国际收支重新平衡

  B.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过程:

  货币供应量过多(少)\rightarrow国际收支逆(顺)差\rightarrow汇率(直接标价法)升高(降低)\rightarrow国内物价升高(降低)\rightarrow名义货币需求量增加(减少)\rightarrow国际收支重新平衡.

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

  货币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这个原理,我们以后将多次用到。另外,货币论的基本原理后来成为汇率决定的货币供求说的基础。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时,有如下基本公式

  (7)MD=EPf(y·i)

  上式中,E 为本市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当本国货币贬值时,E 值上升,由此引起国内价格P 上升。E 和P 同时上升,为使等式两边相等,f(y·i)相应地下降,这表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下降。或者,f(y·i)不下降,则MD 相应地上升,从而使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或逆差减少)。由此,货币论关于贬值的上述公式可归结为:贬值引起贬值国国内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货币贬值若要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因为R=MD-D,或D 与MD 同时增加,则贬值不能改善国际收支。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 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 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

  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对货币论的评价

  对货币论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是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

  第二是对它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弹性论认为: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吸收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尽管弹性论和吸收论都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们都认为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不同,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和增加了对名义货币的需求。这是货币论与弹性论和吸收论的一个明显区别。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减少,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的下降,这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第三是对它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变,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消除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pf(Y·i)也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就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1.137.180.* 在 2013年6月28日 14:49 发表

回复评论
147****8518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2月13日 09:14 发表

明明参考了姜波克老师的《国际金融新编》,参考书目却不指明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