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yili.com/
目录 |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 2006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达163.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2%,连续四年保持第一,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2006年,伊利集团纳税达到创纪录的10.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40%,高居中国乳业榜首,是内蒙古乳品行业唯一一家A级信用企业。伊利集团在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
最新的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伊利集团的品牌价值从去年的152.36亿元飚升至167.29亿元,蝉联中国乳业榜首。这意味着伊利无论在经济影响力、技术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已经展示了行业领导者的绝对优势。
伊利集团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130多个,生产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 10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12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连续9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自2005年起跃居全国第一位。
- 伊利集团的市场布局:
近年来,伊利集团先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河北、陕西、广东、新疆、河南等全国十多个地方建立了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2006年伊利集团“织网计划”顺利实施,织网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生产、销售、市场一体化运作,对每个市场进行精耕细作。
由此,伊利集团成为第一家真正有能力同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伊利的产品也将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消费者手中。
- 伊利的奶源基地:
奶源基地是乳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多年来伊利集团始终视奶源基地建设为重中之重。
在奶源基地的创新建设上,伊利实施了四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施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第二步:2000年,伊利实施了“公司+牧场小区+奶户” 的发展模式;第三步:2005年,伊利第七牧场成功建立,“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发展模式正式诞生。第四步:伊利集团与内蒙古土左旗政府签约,推行由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奶站经营者等组成的奶牛合作社。
截止目前,伊利集团拥有优质牧场近200个,可控良种奶牛超过200万头。在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为了解决农民养牛资金困难的问题,伊利为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近20亿元;为确保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设立了2000多万元的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养牛过程中的意外损失,从而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
- 伊利的技术创新:
- 2007年,“伊利营养舒化奶” 在全球首届乳业大会上获得“最佳创新液态奶产品高度推荐奖”,这是中国乳制品第一次在国外获奖,实现了中国乳业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 2007年,“伊利金典有机奶”面世,标志着伊利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完善有机链的乳品企业。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规模化生产有机奶的企业。
-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在伊利集团挂牌。
- 2006年伊利集团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第二批全国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是乳品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 2005年伊利集团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建成了国内唯一一个中外乳业专利信息平台;与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乳业研究机构——内蒙古乳业研究院。
- 2004年,伊利集团技术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 伊利的社会贡献:
伊利集团通过积极纳税,为社会承担责任,为国家贡献更多财富。十多年来,伊利集团纳税总额接近60亿,是乳品行业公认的纳税状元。
此外,在伊利集团的带动下,五百万奶农走上了致富路。伊利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推动了基地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带动了基地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腾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伊利还有计划有战略地推进社会公益活动。截止目前,伊利集团已经累计投入近6亿元用于各项公益事业,这在行业内也是排在第一位的。
- 牵手奥运领跑中国乳业:
2005年伊利通过了全球最高标准的检验,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食品品牌,这也是中国乳业的至高荣誉。
2007年4月9日“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正式启动,这是迄
今为止开展的全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最贴近社区的奥运主题活动,旨在推动“全民奥运”热潮,引领大众参与全民健身,“做健康明星,与奥运同行”是活动所倡导的理念。
“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包括奥运社区行、奥运主题体验公园、万人健步走、千万人“做健康明星与奥运同行”签名等多项活动。活动从4月中旬启动,将持续至北京奥运会开幕。
- 伊利集团发展愿景:
- 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
- 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
- 2006年,伊利集团启动“健康中国”计划,它是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品牌战略规划,在该规划中,伊利将以最优质的产品、持续丰厚的股东回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牵手奥运来带领中国乳业健康发展,实现健康中国人,健康中国的愿景目标。
伊利即品质
- 视品质如生命
- 100%用心 100%安全 100%健康
- 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
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
卓越 担当 创新 共赢 尊重
伊利人以始终如一的主人翁心态、高度责任心和超强执行力,铸就了伊利人特有的精神内核,锻造了伊利持续卓越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 伊利人力资源管理“一总则”:以德取才,以能用才,以需育才,以信留才;
- 伊利人力资源管理“二基点”:既要用人之力,更要用人之智;
- 伊利人力资源管理“三部曲”:信任、约束、成长。信任是前提,约束是保障,成长是归宿。
- 选人:以德为先,以才为上
- 用人:汰弱留强,以能用人;发现人才、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 育人:内修外补,以需育才;人人受培训,人人培训人
- 绩效考核:以绩论效,公平透明
精确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是以严格标准再造流程的管理。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精确管理在伊利
多年来,伊利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总是在业内被广泛称道。在2005年第一季度创造了历史最佳业绩之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要求公司居安思危,变中求精,从第二季度首次在企业内部推出了以"精确管理"为主题的经营管理活动。
"精确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种方式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效率,提升企业执行力,更是一种经营管理思想,它所关注的核心是:顾客需求、量化管理、业务流程和整体合作。
- 微利时代要求精细化管理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内有不少企业"企业形象轰轰烈烈、经营效益羞羞答答",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具体实施远大目标时,缺乏对细节的执著追求,加上执行的偏差,从而导致许多美好的计划到最后一个环节早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伊利集团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发展之路上,也经历过先追"快"而"精"其次的操作方法。因此,即使稳健快速、国内领先的伊利集团,与全球一流食品企业相比,管理与服务水准仍存有相当差距。在实现了高速发展的同时,潘刚把"精确"提到了最高议程上,意在向顾客提供超一流的服务。
在现代社会,当所有的技术和信息都能共享的时候,唯一决定成败的就是细节。细节的工作让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无法共享,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所以在乳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空间巨大压缩的大背景下,要提升企业执行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就必须实施极度精细的科学管理,这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精确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必然选择,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谋求基业常青的必然选择。
时至今日,伊利集团在业内率先全方位应用的"精确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发挥出强大的经营效应,对于企业赢利能力的提升意义非凡。
- 用精确管理推进销售市场建设
精确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是以严格标准再造流程的管理。
伊利全面实施的精确管理,在对顾客需求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对业务流程、工作方法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创新,通过对全部合作环节的全面检讨,使伊利的整体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获得了显著改善。
到目前为止,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还是乳业的一大重心。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洋品牌,无不在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绞尽脑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中,伊利取得了先发优势,确立了行业唯一全能冠军的地位。通过加大异地投资,输出行业领先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理念,伊利在全国主要乳制品市场都名列前茅。今年以来,潘刚严令旗下各路诸侯,必须把精力集中于业务主流程,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安全基础之上,不断提升营养价值,同时实现市场反应能力的明显提速,逐步满足顾客更加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对市场的支持,集团也主导进行营销观念的更新,持续改善物流配送体系,收效巨大,上半年仅保鲜事业部在原来偏弱的华北地区就实现了600%的增长。
在渠道销售上,伊利在强化原先多层级分销模式的同时,健全并赋予了大区更大自主权,还建立了几个区域营销中心,增强了与经销商的紧密联系;伊利还在某些特定产品的销售上采用直销模式,在北京地区,它的产品已有70%通过直销销售;在上海,伊利冰淇淋销售已经全部由直销替代了代理制,并且正在筹建牛奶的直销网络。由此,产销之间的距离与周期大幅缩短。
作为一个全国性品牌,伊利的产品销售很大程度依赖于外地市场。牛奶本身就是深受运输半径限制的特殊产业,即使有了畅通的销售渠道,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配送系统和合理的产能布局,一切都无济于事。因此,伊利在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以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对过去的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在全国建立起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网络。至此,伊利共建成12家物流中心、160个配送中心和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
有种观点认为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所以才出现价格下跌的后果。但对于伊利集团来说,也许行业劣质产品过多才是问题的根本,他们自己优质产品的产能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公司前行的脚步。潘刚在7月份一口气主导伊利通过了近13亿元的投资计划,震动业界,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投资已经全部到位,伊利正在考虑追加更多投入,而在精确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伊利集团将长达数年的资源整合,必然强化伊利对于产销全局的全面掌控。
在硬件上不断加强销售市场建设的同时,伊利在还十分注重更新营销观念,逐渐把营销重点向研究终端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方向转变,消费者开始成为伊利市场营销的核心。这种营销观念的转变,使伊利在市场上得以与消费者及时互动,能够有效把握市场的脉动,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产品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伊利的产品销售。
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精益求精,也为伊利集团建设现代化企业奠定了技术保障。伊利认识到,要集中资源构建"世界伊利",进入世界乳品行业20强,必须拥有独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1996年,伊利集团响应国家经贸委提出的企业信息化的号召,就在内部开始推行当时最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MRPI。2005年伊利集团开始启动用友为其"量身定制"的ERP项目的建设,将全国所有的分支机构及用户都纳入到专有网络中,紧跟网络时代趋势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搭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而且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改变了管理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数字管理和过程管理,达到了真正的目标管理。
- 管理到方方面面 精确到各个细节
"细节经济"时代,靠的是细节制胜。细节是敬业,是专业,是态度。不管大事小事,忽略了细节都要给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损失。因此在伊利,企业员工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态度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才是做好细节的前提条件。所谓严谨,就是认真到近乎苛刻。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伊利日常考核的规章制度中,不仅包括公司的各项作业规定,还包括职工用餐、服装仪容等,从普通员工到公司领导,谁违规谁受罚,而且员工出错,干部也要受罚。比如,在伊利总部有一条"古老的"食堂管理规定至今仍在执行,任何人不许剩饭,否则罚款50元。现在,总裁办公室随时都会对公司各个角落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违规现象,马上就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处罚,毫不留情,关注内容之细、处罚力度之大,业界罕见。
在奖励方面,伊利也毫不吝惜。伊利集团要求员工对公司和工作严谨敬业,同时公司也为员工提供业界最为优厚的多项福利:带薪年休假、子女商业保险、集体公寓住房、子女入托补贴、误餐补贴、回族员工尔代节贺金、生日贺金、婚礼贺金、丧事奠金等,并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伊利集团推行管理和技术双轨晋升制度,使所有员工获得公平而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前景;为鼓励员工突破和创新,伊利还专门设立总裁特别奖励、技术进步奖和合理化建议奖等奖项,每年都会通过公开评选,使员工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并且设立特别激励项目,对表现卓著的员工大力奖励。
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伊利充满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伊利集团从普通员工和高层领导,对公司的责任感都是一样的,公司对所有员工来讲都是自己的家,作为公司的主人,人人都会自觉地维护它。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充满人性的关怀相结合,不仅增强了伊利的凝聚力,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内部基础。
压缩综合管理成本,是伊利集团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另一个侧面。为实现管理的精确化,伊利进行了对业务流程、工作方法的改革或创新,使得"以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伊利集团内部,小到买笔、本,大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开支,只要是预算内的,事业部总经理签字就生效,总裁很少过问。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公司的流通环节,也使员工更能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了员工的能动性。整个企业内形成了良好的执行意识,从而获得整体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的过问。
在"精细"上下工夫的结果是整个经营水平的提升。今年上半年乳业竞争更趋激烈,众多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营业费用,但伊利却在实现主营业务持续走高的同时,营业费用的增长趋势明显放缓,这就是伊利经营团队进行精确管理的成果体现。
- 精确管理或成业界大势
作为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中国500强"企业之一,伊利集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企业管理、优秀的领导能力以及强大的企业品牌为一体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精确管理的成功实践,伊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新产品研发进度、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使企业多年持续稳健、快速发展。
2005年上半年,伊利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高达56.59亿元,同比增长30.29%;实现利润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12.45%;创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11.48%;实现每股收益0.44亿元,同比增长12.82%,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纳税额全部排名行业第一。并在液态奶、奶粉和冷饮三大产品收入上,保持着业内唯一全能冠军的地位。
与此同时,在世界品牌实验室最新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伊利又以136.12亿元位列食品业第一,品牌价值高出同行业第二名近50亿元,品牌第一提及率超出同行业第二名17%(根据博纳时机构数据)。经营业绩、品牌价值同时折桂,再次验证了伊利在国内乳品行业绝对领先的实力。
精确管理的关键目标是要争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超出期望的服务,这将帮助伊利集团更加准确和快捷地服务于顾客,实现长期的高效运行,助力它提前实现进入世界乳业20强的目标,成为中国食品业第一家世界级的领导品牌。
伊利,2006年营业收入达163亿元的中国最大的乳品企业,业务发展一年一个台阶,但其信息化建设却一直踯躅不前,直到2005年之后才有一个实质的飞跃。
- 走走停停的信息化
根据伊利信息工程部总经理王晓刚的介绍,伊利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
伊利的信息化建设其实起步比较早。根据公开的媒体报道,伊利在1996年的时候,就上了MRP2,主要是冰淇淋事业部在用。当时是内蒙古第一家上这个系统的企业。
1999年底到2000年,伊利集团层面财务系统都统一用了用友的U8。2000 年,王晓刚进入伊利,而伊利从该年的下半年开始计划做分销信息系统,覆盖全集团的业务,大概用了9个月的时间。到2001年的时候,已经有媒体报道说“我们在电脑上一点鼠标就可以让货物流转,非常的快捷。”王晓刚告诉记者,伊利是唯一的一家租用IDC机房的传统企业。“当时我们去租服务器的时候,IDC的人员很奇怪的问:你们伊犁来这里干什么?”
但要当上到核心的集团ERP系统的时候,伊利却一直踯躅不前了。“从2001年开始就说要上ERP,但一直到2005年才确定下来。供应商都有一些怨言了。”王晓刚说。
至于伊利信息化停滞五年的原因,王晓刚归结为几点:
首要的因素是伊利前任董事长郑俊怀,他年过50了,对于信息化这种新兴的东西,“接受不是很顺畅。”
其次,当时业界有传言,“上ERP找死”,不具备管理条件就贸然上ERP效果不好,业界对ERP的怀疑之声对伊利造成了影响。
此外,在2004年年底,伊利发生了“高管事件”导致公司发生调整。
“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我们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王晓刚告诉记者,一些供应商如Oracle和ICP的代表,他们从2000年的时候就参与这个项目,“我们跟他们说是这是拉锯战,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当然,伊利高管事件后管理层调整,年轻的潘刚出任董事长。“我们潘总是70年代出生的人,他对新兴的东西接受速度快,如在2000年的时候他就让我去帮他找移动上网卡以方便其出差。”而正是在2005年,潘刚一上任,就提出要上ERP系统,开始招标。
王晓刚也承认,伊利以前在各个公司做的一些小系统对于公司各级领导提高信息化的认识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伊利公司这些年业务发展很快,也对信息化提出了需求。“更重要的是,伊利从2005年开始强调集团化运作。”这些都促成伊利信息化建设提速。
- ERP从规范业务开始
伊利通过整合信息部门和大规模采购硬件设施,为集团整体上ERP做好了准备。2005年伊利决定上开始上ERP。命名为:供应链项目。
“我们决定再上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跟相关的业务部门经过了多次的沟通,以便确定项目到底做哪些范围。”王晓刚说,潘刚亲自参加过两到三次会议。“经过充分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下来:目前急需的应该还是销售这一条链。”而在传统ERP项目里最核心的生产制造部分信息化却被伊利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伊利的生产制造,都是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里面自动控制的一些系统都是设备自带的,不需要额外开发。
伊利原来有两套系统都是用友的——财务和分销系统。“用友的这套分销系统是改日我们定制开发的,它是完全根据我们的现状后做出来的。”王晓刚指出该系统的不足:这个分销系统里面所管的,只有成品的库存这一块,包括订单,成品的库存,而牛奶和包装箱业务部分都没有,“就目前的情况它已经有一些局限性。”再有,用友的财务系统U8定位于中小企业,而伊利已经转向集团化运作,U8已经不能适应了。
当然,用友也有针对集团运作的高端NC,但伊利最后也没有选择它而选了甲骨文。王晓刚给出的解释是:国外企业有很成熟的行业应用经验,“比如说伊利有一个业务,我们做订单,订单类型,伊利有五种,国内企业可能是就给定制出五种来,而对于Oracle这种企业来说,因为它帮比我们大很多的乳品企业做了很多的案例,那么它就能提供10个20个左右的类型。”王晓刚告诉记者,这样就给企业留了很大的扩展空间,不用重新开发和磨合。此外,甲骨文公司的顾问还能根据他们的经验,根据伊利现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意见,不用重新开发新系统。“不用花新的钱就是省钱。”
甲骨文公司从效率方面带来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最主要是规范性。”王晓刚坦白,伊利信息化虽说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流程规范性却比较差,比如某个产品名称,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叫法都不一样。这样的导致做出来的报表在汇总的时候根本无法统一。“我们上了这个系统以后,以前所有的不规范的,个人的一些想法扔掉,按照确定好的东西来做,即便是某个人走了,再换一个人,按照标准流程,还是能得出正确的数据。”
当然,除了规范性,王晓刚也有觉得头疼事情。因为伊利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人员素质参次不齐。2007年7月ERP一期系统上线前后,“我们尽量派人教他们使用新的系统,如果实在跟不上趟的,就换掉。”而补位的是刚招的大学生,他们对电脑相对熟悉多了,但那些都是各地的仓库管理等艰苦的工作,王晓刚也担心能否留得住这些大学生。
“下个阶段我们将利用冷饮的淡季在冷饮事业部上ERP系统。”王晓刚说,各个事业部都要求先上,“尤其是酸奶事业部的总经理,已经问了好多次了。”王晓刚现在是“忙并快乐着。”
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为了尽快赶上领先的企业,经常采取“跟随战略”,选择一个跟随对象,然后在产品、定价、甚至包装等方面模仿领先企业。这是弱势企业避免被领先企业甩开的好战略。蒙牛在起步初期,就是以跟随战略迅速缩短了与伊利的差距,在2004年以后,又逐步开始超越。
1999年初,蒙牛刚成立,但是蒙牛的力量非常弱小,资金只有一千多万元,这在乳品行业实在是微不足道;同时,蒙牛的生存环境却非常恶劣,根源就在于牛根生。
- 放低姿态:避免和伊利直接冲突
牛根生实质上是被伊利驱除的,伊利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叛将过得太好,这会让伊利很没有面子。蒙牛的管理团队,几乎都是从伊利叛逃的,这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伊利打压蒙牛,既是为了出气,也是一种震慑,稳定住自己的人马,防止更大规模的叛逃。所以,蒙牛从一诞生起,就遭遇到很多莫名的挫折。例如,蒙牛的一些运奶车半路被人截住,牛奶被当场倒掉。蒙牛做的户外广告牌,刚树立起来就被砸坏好几块。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事情是谁干的。
这时,牛根生的江湖智慧发挥了作用。他明白一个道理:这种事情即使是犯法,蒙牛也很难拿到证据,即使拿到一些证据,以当时蒙牛微弱的地位,也没处说理;如果对着干,就会把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断送了蒙牛。所以唯一聪明的做法就是“忍耐”。
为了减少冲突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不抢夺伊利的奶源,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三个“凡是”政策:第一,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奶站;第二,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第三,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这些措施,把蒙牛和伊利的利益区隔开,从而避免了直接冲突。
- 暗度陈仓:宣称要做“内蒙第二品牌”
忍耐只是防守性的行为,更聪明的是化被动为主动。聪明人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在 2000年前后,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当时内蒙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当时还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进不去。但是蒙牛的聪明也就表现在这里,蒙牛通过把标竿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了蒙牛,而且留下的印象是:蒙牛似乎也很大。
蒙牛首先把这个创意用在户外广告上,地点就选在呼和浩特。2000年,蒙牛用300万元的低价格买下了当时在呼和浩特还很少有人重视的户外广告牌。一夜之间,呼和浩特市区道路两旁冒出一排排的红色路牌广告,上面写着:“蒙牛乳业,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这让很多人记住了蒙牛,记住了蒙牛是内蒙乳业的第二品牌。
蒙牛还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有的广告牌上写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乳业”。蒙牛表面上似乎为伊利和兴发免费做了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了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正好借这两个内蒙无人不知的大企业的 “势”,出了自己的“名”。
这种策略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伊利的“敌意”,这对初生的蒙牛来说非常重要。
- “并驾齐驱”——创造“乳都”的概念
蒙牛的“内蒙第二品牌”的创意使用的时间很短,在蒙牛业绩突飞猛进,蒙牛真的成为内蒙的第二品牌之后,就很少使用了。这个时候再使用这个创意就不仅不能借伊利的“势”,还会平白地灭了自己的“名”。
在蒙牛成长到一定程度后,蒙牛及时修正了跟随战略,而开始以平等地位和伊利并驾齐驱,并开始放眼全国,提出了“中国乳都”的宣传口号,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使用。
从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蒙牛推出了公益广告——《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在所投放的300多幅灯箱广告中,首次推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
“乳都”的概念是一个创新,这不仅有利于蒙牛和伊利,而且对内蒙的区域经济战略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和宣传,蒙牛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内蒙经济的腾飞牢牢维系在一起。同时,在国内其他区域市场,“乳都”的定位也能提升蒙牛奶源的正宗——虽然蒙牛后来的多数奶源不在内蒙,从而把自己和光明、三元等品牌隔离开,给了消费者一个很好的想象空间。“乳都”概念的提出,突出了内蒙乳品品牌在全国的地位,而蒙牛作为内蒙最好的乳品企业之一,同时又是“乳都”概念的创造者、宣传者,自然而然就给人留下印象:蒙牛是“乳都”企业群中的第一品牌,虽然此时的蒙牛比伊利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 挑战第一
很多跟随战略的实施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反超,在实现反超之前要耐心,但是一旦机会成熟就要主动出击。与伊利相比,蒙牛的发展思路与战略操作也有许多惊人之举。
在蒙牛提出“乳都”概念的同一时期,蒙牛依靠从摩根斯坦利等知名投资机构得到的巨额投资,为蒙牛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以后,再也没有在宣传中把自己和伊利相提并论,而是开始主动出击,此时的蒙牛已经羽翼丰满,2004年,蒙牛成功在香港上市,解决了资金问题,更是采取了一系列大手笔,力争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第一。
2005年初,蒙牛斥资3亿元、日产量为100吨的通州工厂落成,它是亚洲第一大规模的酸奶研发生产基地。酸奶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产品,蒙牛之所以要斥资建设这个基地,而不是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就是因为蒙牛要依托这个基地为自己的赶超战略奠定基础。2005年,蒙牛又成功赞助“超级女声”,在乳品行业独领风骚,2005年1到6月,蒙牛酸酸乳在全国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倍,很多销售终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从回避与伊利的冲突、到亦步亦趋地跟随伊利,蒙牛在创业之后几年内,很好地采取了跟随战略,从而快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同时避免了强大竞争对手的打压,然后,当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又及时改变了跟随战略,在产品结构方面蒙牛开始有所侧重,与伊利有所区隔,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伊利。例如,冰淇淋市场,伊利第一,蒙牛第二,但是在液态奶市场,蒙牛高居第一。到2004年,蒙牛成为全国第二,此时的蒙牛已经不仅是内蒙的第二品牌,而是全国的第二品牌,而且发展势头很猛,后来居上、超越伊利已经为时不远。
2008年9月,三鹿集团生产的一批婴幼儿奶粉中被查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中国各地多名服食受污染奶粉的婴儿患上肾结石。而伊利生产的婴幼儿奶粉、液态奶和雪糕产品中也同样被检出含三聚氰胺。9月17日,伊利集团发表声明,对这些批次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2008年9月19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宣布撤销蒙牛、伊利和光明三个牌子液态奶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事后, 伊利撤出包括香港以前的海外巿场。
本条目仅是MBA智库百科对伊利集团的介绍。若您需要与伊利集团联系,请访问伊利集团官方网站。 |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山林,Zfj3000,18°@鷺島,funwmy,Hanmlate,Angle Roh,Wwdz,Kane0135,Kuxiaoxue,Cabbage,Vulture,Dan,Yili,Yixi,连晓雾,KAER,方小莉,Mis铭,寒曦,Lin,刘维燎,熊球球,LuyinT,nonameh,陈cc.评论(共31条)
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请“周杰伦”来做广告!他的文化背景你们有了解多少!(汶川地震)他的态度你们有注意到?我身边有“很多”“乳友”看到他的“包装”就选择别的!我是一个看到他的“包装”就和你们的产品说再见的人! 你们应该把国家和自己的利益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广告效应很重要!但我个人认为你们选错了“形象代言人”!你们可以选爱国人士!如成龙,李连杰!这样等于站在国人的立场!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
蒙牛不倒,我心难安,你请再多的明星,也打不动我们消费者的心。。。。
那是你有眼无珠.我看祖孙几代倒了,蒙牛不但没有倒,而且还蒸蒸日上呢!
伊利,让人失望。液态奶胀罐屡见不鲜。客户要求索赔,经销商理都不理。
拨打总部电话,液奶包装袋上有!
我最近买回的伊利酸酸乳和原来的味道差别很大啊!请伊利总裁考虑考虑
伊利只有优酸乳哈
蒙牛不倒,我心难安,你请再多的明星,也打不动我们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