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Herzberg分析)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目录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作了一项大规模的访问研究,对匹兹堡地区11个行业的200多名工程师与会计人员进行调查询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从“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出发,赫茨伯格将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类,总结得出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成就、组织或社会的赞赏、工作的挑战性、明确的职责划分以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这些主要与工作有关,能够令员工满意,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被赫茨伯格命名为“激励因素”。与之相对的,公司的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的监督、工资福利、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的条件,这些与环境相关、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因素被命名为“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传统的观点认为员工的“满意”和“不满意”是受到某种因素决定的相互对立情绪,换言之就是如果某一类因素能够导致员工“满意”,那么这一类因素的缺失将必然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因此,管理者要想使员工“满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只需要满足员工对这一类决定性因素的需求即可。

  然而赫茨伯格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影响员工“满意”因素的缺失并不会直接导致员工“不满意”,而是会导致员工“没有满意”这种状态产生,而那些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的消除也不会必然导致员工的“满意”,只会导致员工“没有满意”而已。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一样,重点在于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它是目前最具争论性的激励理论之一,也许这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首先,这个理论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其次,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单一的连续体中。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

  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但是,双因素激励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双因素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强度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

  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员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双因素理论的价值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以后,曾经受到过许多非议。有人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当他们对工作感到满意的时候,并不等于生产效率就得到提高;反之,当他们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并不等于生产效率降低,因为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在不满意的条件下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仅仅以满意——不满意作为指标,并不能证实满意感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因而对“双因素理论”的可信度提出怀疑。

  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双因素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1973~1974年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公布,有50%的男性员工认为,工作的首要条件是能够提供成就感,而把有意义的工作列为首位的,比把缩短工作时间列为首位的人要多七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做文章。满足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称为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外在激励;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称为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内在激励。

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虽然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但也有人对它提出了批评,这些主要是:

  (1)赫兹伯格的样本只有203人,数量明显不够,而且对象是工程师、会计师,他们在工资、安全、工作条件等方面都比较好,这些因素对他们自然不会起激励作用,很难代表一般职工的情况。

  (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职工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的条件,同时,赫兹伯格也没有使用“满意尺度”这一概念。

  (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实际上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5)现代企业是由4种经济主体所组成的,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这4种经济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有各自的可控因素和激励因素,从实施的范围层次分析,始终存在着所有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与激励,而这些并不是双因素理论能都涵盖的。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

  (一)直接满足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双因素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但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实际工作中,借鉴这种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使员工不致于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仅仅满足员工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创造出一流工作成绩的。

  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当前,我国正使用奖金作为一种激励因素,但是必须指出,在使用这种激励因素时,必须与企业的效益或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挂起钩来。如果奖金不与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相联系,一味的“平均分配”,久而久之,奖金就会变成保健因素,再多也起不了激励作用。

  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既然在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人们都没有单纯地追求物质刺激,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更不应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希望只寄托于物质鼓励方面;既然工作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鼓励将会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那么在管理中,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充分发挥精神鼓励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

  (1)采取了某项激励的措施并不一定就带来满意,要提高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得注意保健因素,以消除职工的不满、怠工和对抗,但保健因素并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如果只考虑到保健因素而没有充分利用激励因素,就只能使职工感到没有不满意却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则企业就很难创造一流的业绩。

  (2)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欲使奖金成为激励因素,必须使奖金与职工的工作绩效相联系.如果采取不讲部门和职工绩效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做法,奖金就会变成保健因素,奖金发得再多也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对某一个岗位而言,如果长期为一个人所占有,又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该职工的惰性就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工作质量随之下降.企业为了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应设置竞争性的岗位,并把竞争机制贯穿到工作过程的始终。

  (3)双因素理论是在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与我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因而,在企业管理中,哪些是保健因素,哪些应属于激励因素也不一样的,企业的管理者在对职工进行激励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

  (4)双因素理论诞生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美国,而在当前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企业里,工资和奖金并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工资和奖金的多少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如果运用得当,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灵活的工资、奖金制度,防止僵化和一成不变,在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中既注重公平又体现差别。

  (5)激励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就组织工作而言,对职工激励至关重要,但对职工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起来.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合理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是企业激励职工、留住人才的基本方略.同时,企业更要注重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学习型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精神激励模式:通过培养员工自我超越的能力,打破旧的思维限制,创造出更适合组织发展的新的心智模式,在这种更为开阔的思维中发展自我,并朝着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共同愿景努力。

关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

  • 《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
  • 《工作与人性》(1966)
  • 《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管理学》 -- 周三多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0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8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3.54.190.* 在 2010年5月10日 14:13 发表

该理论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

回复评论
61.174.27.* 在 2010年8月23日 09:46 发表

中国好多的工厂, 尤其是私人企业,就像资本主义大生产时那样压榨剥削普通工人。人权,福利,人身安全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回复评论
59.175.234.* 在 2010年9月6日 16:39 发表

1、人们在探索、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难能可贵之处,也经常是碰壁之处 尤其是在研究人时 2、此理论在恰当的地点、恰当时间、应用在恰当的人/事上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回复评论
89.224.26.* 在 2010年11月22日 02:48 发表

我认为在中国对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该理论有局限性。而对于高收入的工作者来说还是适用的。

回复评论
59.174.73.* 在 2010年12月14日 16:38 发表

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国情也不相同,社会底层的人所强调的是收入与福利这之类的保健因素,而你所写的激励因素则是位居于高位者可能更适合一些,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论之

回复评论
220.191.168.* 在 2011年3月20日 10:40 发表

Two factor---hygiene, motivator. 可做补充。

回复评论
huanghao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4月27日 19:29 发表

61.174.27.* 在 2010年8月23日 09:46 发表

中国好多的工厂, 尤其是私人企业,就像资本主义大生产时那样压榨剥削普通工人。人权,福利,人身安全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中国绝大多数私企小工厂也有其不可回避的难处、

回复评论
183.43.81.* 在 2011年5月3日 13:54 发表

这个网站真好

回复评论
222.221.196.* 在 2011年11月22日 17:14 发表

真正的管理高手使用的是综合的手段在恰当的地点、恰当时间、应用在恰当的人/事上.写书时,作者会把自己的东西说成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为读者,使用人只能参考.

回复评论
范密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2月28日 10:18 发表

从理论地讲述上来说,总结的真的很不错。

回复评论
121.8.171.* 在 2012年2月15日 15:58 发表

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很难完全区分开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但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思路,内外因相结合,精神和物质相结合,还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回复评论
112.230.126.* 在 2012年3月19日 20:21 发表

该理论对人性的解读还是很到位的 毕竟赫兹伯格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不能四海皆准,在于人在不同的现实中追求的层次不同,人性相同但表现出来的怎么样还是要看现实看追求的层次

回复评论
邓喜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9月1日 00:58 发表

我觉得“赫兹伯格理论”用的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之前的“孙子兵法”中,第一章 对于一场胜战 所需要的准备 有非常深的渊源。对于管理方面的书籍,孙子兵法 也是不错的选择。

回复评论
117.136.20.* 在 2013年5月9日 10:07 发表

有缺陷,为什么没有改进的方法

回复评论
171.216.68.* 在 2013年8月4日 17:57 发表

说白了管理者应该从两种员工的价值维度来考虑应当怎么有效激励,这个人想得到的是工作当中的乐趣很成就感,你就应该在这个方面给他充分的激励。那如果这个努力的工作只是想获得更多的福利、薪水,那你就直接点给他钱就行了。

回复评论
117.136.27.* 在 2013年12月16日 14:58 发表

解析全面到位,很不错。。。。

回复评论
221.226.47.* 在 2013年12月22日 19:44 发表

其实只有解决了温饱,才有可能会考虑对工作是否满意。还是存在着局限性

回复评论
60.31.143.* 在 2014年1月9日 21:21 发表

重要的是从理论上研究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科学方法或科学的思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的各类领导及管理人员应该得到启发。

回复评论
61.158.152.* 在 2015年11月22日 11:22 发表

对于不同职业类型的人应该如何运用激励方法呢?

回复评论
104.238.150.* 在 2016年10月6日 23:32 发表

117.136.20.* 在 2013年5月9日 10:07 发表

有缺陷,为什么没有改进的方法

摁...因為這是一套理論,理論有缺陷不是那麼好改進的啊

回复评论
181****5199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6月23日 08:07 发表

双因素理论是基于满意度因素的,但现在企业更关注的事员工的敬业度,这二个概念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满意并不等于敬业。

回复评论
178****5059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0月20日 16:12 发表

好看!

回复评论
M id 49b0f600aafb027a60481d5b937d2862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0月24日 11:30 发表

非常精闢的詳解,課程作業需要。感恩分享,借引用!會標示作者大名!

回复评论
M id 49b0f600aafb027a60481d5b937d2862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0月24日 11:31 发表

非常精闢的詳解,課程作業需要。感恩分享,借引用!會標示作者大名!感謝您

回复评论
101.249.7.* 在 2020年7月13日 20:36 发表

值得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到工作中

回复评论
117.136.18.* 在 2020年7月14日 08:07 发表

非常精闢的詳解,課程作業需要。感恩分享,借引用!會標示作者大名!

回复评论
M id d99caf5fefea9c030cac593eac37e73c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7月14日 08:22 发表

解析很全面,非常感谢

回复评论
101.249.68.* 在 2020年7月14日 09:25 发表

非常精闢的詳解,課程作業需要。感恩分享,借引用!會標示作者大名!感謝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