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经济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质量经济性 (Economics of Quality)
目录 |
质量经济性是人们获得质量所耗费资源的价值量的度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耗费资源价值量小的,其经济性就好,反之就差。可以把质量经济性的概念分为两种:狭义的质量经济性,广义的质量经济性,前者是指质量在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主要是产品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及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后者是指用户获得质量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质量在形成过程中资源耗费的价值量和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价值量。这样,我们可以用单位产品成本和分摊的期间费用之和,来反映企业某种产品的狭义的质量经济性,而用价值工程中的(单位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来反映广义的质量经济性。
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古老文化在创造质量(品質)这一词汇时,就为我们现在说文解字提供了佐证。質,上半部两个斤,意味"斤斤计较",下部"貝",通解为"钱"。也就是说质量对企业和顾客而言都在"钱"即经济性上"斤斤计较"。质量经济性如从利益和成本两个方面考虑,就有:在利益方面考虑: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减少费用、改进适用性、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企业而言,必须考虑安全性、购置费、运行费、保养费、等待损失和修理费以及可能的处置费用;在成本方面考虑: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安全性、购置费、运行费、保养费、停机损失和修理费以及可能的处置费用;对企业而言,必须考虑由识别顾客需要和设计中的缺陷,包括不满意的产品返工、返修、更换、重新加工、生产损失、担保和现场修理等发生的费用,以及承担产品责任和索赔风险等都是围绕经济性。
目前,企业是如何看待质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的呢?通常,他们能认识到质量对顾客满意有影响,但除非他们能进一步认识到不满意的顾客正导致销售额下降,否则一些企业可能不会直接关心这个问题。许多企业已认识到质量对利润等企业经济效益有影响,但只有在质量问题导致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这一认识才能成为企业经营者关注的中心。但是,理解了质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掌握并成功实施和应用质量经济性思想和原理,可以促使企业在市场上更容易立足和发展。
早在1951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其著作《质量控制手册》中提出了质量经济性的概念,将发生在不良品上的质量成本比喻为“矿中黄金”,明显的废品比喻为“水面冰山”。六十年代,费根堡姆在通用电气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并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到质量成本是质量体系的经济基础,提出了人们熟知的质量成本分类方法,并将质量成本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
1961年美国质协成立了质量成本委员会。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该委员会相继出版了关于质量经济性的书籍、论文集以及相应的管理指南。近年来,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将质量经济研究列为其会议的主要议题。这些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质量经济的研究工作。 日本翻译出版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的同时,也随之引入了质量经济性相关概念,进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创立了“田口方法”,使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工序质量控制比较直接地与经济效益相联系。
苏联从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十分重视从经济的角度研究产品质量问题,先后出版了不少专著、论文和论文集,从产品的经济范畴论述了质量等理论问题,对于系统研究产品质量经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启发意义。
近年来,国外又有不少学者对质量经济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如隐性成本说、ABC成本法、基于最大利润的优化质量成本、价格——质量关系等理论。
质量经济性的基本原则是:从组织方面考虑-降低经营性资源成本,实施质量成本管理;从顾客方面考虑-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质量经济性应体现组织的宗旨-组织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可从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入手。
(1)增强顾客满意
- A、开发新产品(包括服务)
- 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服务),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 开发独特的产品(服务)
- 缩短新产品的推出时间。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
- 改进现有的产品(服务),适应不同顾客群的需要。
(2)降低过程成本
- ①、降低符合性成本:符合性成本指现有的过程不出现缺陷(故障)而满足顾客所有明示的和隐含的需求所花的成本。
- ②、降低非符合性成本:指由现有过程的缺陷(故障)而造成的成本。
- 减少停工所造成的损失
- 减少顾客退货
- 减少超支。主要是减少计划外的额外开支。
- 降低能耗和污染损失。
单纯的从成本角度考察质量的经济性,往往会造成短期的行为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以日本本田汽车为例,该公司把提供杰出的服务视为本田的第一要务。当许多公司还在争论成本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时,本田却从不吝于花钱而牺牲顾客的利益。因为它的最高主管是工程师出身,他们比其他车厂更注重工程。他们常常在想,一旦把产品交到顾客手中,顾客使用时会遇到什么状况。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考察质量经济性目标不能以会计帐簿上能够直接反映的质量成本,还应该考虑无法直接在帐面上反映却能间接为企业带来贡献的因素。特别是在产品处于某一特定的生命周期或企业处于特殊的竞争环境之中,短时期内刻意降低所谓的“剩余质量”,会牺牲企业长期的竞争能力。质量的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企业的方面,在顾客的使用中也会得到体现。我们假设一个顾客要购买 一个灯泡,他有以下产品可供选择:一种是一般的灯泡,价格较低,质量保证性不大;一种是质量较好的灯泡,价格稍贵;最后一种是质量非常好的电灯泡,据说其正常使用寿命是普通产品的几十倍,但价格也是普通产晶的几十倍。顾客会购买哪种电灯泡?不同的顾客由于个体经济条件及实际应用的差别,可能会选择后两种产品,正常情况下都不会选择第一种产品。因此,质量对不同的消费者所发挥的经济性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对质量和价格等产品的其他因素的需求不同。
质量是产品某些性能的集合,不是某个性能的集合。仅对电灯泡这种简单的产品而言,其质量指标不仅仅包括使用寿命还有照明光度、散热程度、耗电节电能力等因素。产品质量也不是企业做好某项工作就可以保证的,而必须做好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活动。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延伸到服务质量、工作质量、人才质量、管理质量中去,将产品的质量升华定位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全方位工作质量的提升。
由质量经济性外延思考联系到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实践,质量管理应该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从高层的质量目标、企业战略到一线员工每一个工序的质量保证,在企业内部贯穿上下。企业的质量目标也是多元化的:产品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质量成本应该如何控制,怎样看待“剩余质量”问题等。
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质量经济分析和管理,是一个企业质量经营追求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一个企业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质量成本是质量经济性的主要内容。对质量成本的重视和研究,是企业发现薄弱环节,挖掘潜力,持续降低成本和改进质量的经济任务和重要途径。但质量成本不是质量经济性的全部内容,企业应该从行业和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制定涵盖质量管理内容的企业战略,指导推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