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渠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货币供给渠道是指货币进入流通中的途径,包括总供给渠道和结构供给渠道。
货币供给渠道的类型[1]
- (一)总供给渠道
总供给渠道从严格定义上说有三个:银行体系、财政体系、企业体系。
银行体系在货币总供给中占居决定性地位。在禁止金银流通的情况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从银行首先投放出去的,由银行体系投放出去的初始货币,通过信用的创造作用和乘数作用,能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来,保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
- 2.财政体系对货币的供给
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渠道把货币投入社会,经过流通和周转之后,形成银行现金库存、企业存款、财政存款、个人手持现金和银行存款。其中财政和银行部门是再分配部门,但财政银行集中的货币都不能自己直接运用,而是贷给或拨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和个人等使用。因此,财政也和银行一样,成为国民经济货币供给渠道之一。
- (二)结构供给渠道
这里讲的结构供给渠道,是指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购买力结构变化。
财政收入存入银行,银行作为资金来源发放贷款,这只是财政资金与银行借贷资金之间的此消波长,而货币供给总量未发生变化。
- 2.企业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
企业货币由日常支付准备金和长期积累所构成,分别体现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代表正在流通着的货币包括在M0的结构内。定期存款为贮藏性存款货币,包括在M2的结构内。这两部分存款货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由现实购买力转化为潜在购买力,或出现反方向转化,这在物价不稳定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变化较大情况下,其转化成为常见现象。另外,在企业经营机制尚未真正转换情况下,企业的短期行为也可能趋使其将积累基金不适当地转换为消费基础,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结构不适当地改变。
- 3.居民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
居民货币由三部分构成:(1)手持现金;(2)活期存款;(3)长期存款与债券。这几部分也是互相转移的。
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居民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除其它因素外,物价和利率的高低是引起其转化的重要原因。通常是,通货膨胀率较低,利率大于物价指数,居民M1货币供给和物价大体稳定。而在通货膨胀率较高,利率和物价指数倒挂,物价指数上升越快,定期存款增长越慢,M1货币供给越多。通货膨胀愈加恶化。这在有价证券不发达情况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货币供给渠道的调节[2]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渠道有两个:一是直接通过增减货币发行、增减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等手段,来调节货币供给;二是通过运用金融手段(准备金、贴现、贷款、金融市场等)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放款业务,间接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由于中央银行最终掌管货币发行权,并且扮演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银行的银行),所以,中央银行是有能力调节好货币供给的。
但是,中央银行对货币需求调节的传递机制则比较分散和间接,中央银行通过政策影响整个金融系统,金融系统通过金融手段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消费与投资倾向,进而影响企业与居民的货币需求。因此,中央银行对于货币需求的调节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有时甚至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