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2个条目

认知盈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

目录

什么是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由互联网思想家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提出,指的是: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注意力[1]

  例如,一个人在休息间隙,拿起手机,在某个社交网络调查中投上一票,这就是认知盈余产生影响过程。

  每个人认知盈余并不多,时间和注意力主要都花在工作、家庭上面,余下并不多。但如果将数以万计人认知盈余汇总起来,共同协作,却可能挖掘出巨大价值

  例如,维基百科已经是网络上重要信息源,覆盖数以百万计百科词条。作为非营利性网站,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靠的就是数以万计词条编辑志愿者。

  每个词条编辑志愿者贡献自己认知盈余,累积在一起,有条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这在过去难以想象,但在今天,分享经济方兴未艾,类似维基百科这种认知盈余累积成果还有很多,未来还将更深刻影响人类社会

  影响面不仅包括公共事务,还包括各种机构业务发展。每个机构和个体,在探索事业推进解决方案时,都有必要考虑如何在认知盈余中进行价值挖掘。

认知盈余产生背景[1]

  之所以是最近几年认知盈余成果大量涌现,是因为与过去相比,条件发生变化。

  一是,内在动机

  所谓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对应,其特征是,活动动机出自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需求得到满足。

  例如,像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做研究目的是,追求客观描述自然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即便没有金钱报酬也愿意,因为研究本身就能给他们带来乐趣、成就感和意义感。

  传统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自利个体,不会不计任何经济回报贡献自己认知盈余。这种假设只考虑外在动机,失之狭隘。

  事实上,人们会因为各种内在动机而去贡献认知盈余。例如,除像爱因斯坦等人出于热爱内在动机之外,还有获取认同内在动机。

  类似的,提供志愿服务、为社会做贡献本身所带来主观幸福感,对当事人而言就是最大回报。

  二是,协作工具。

  内在动机是认知盈余价值转化首要条件,但这个条件在过去也具备。与过去不同的是,互联网这种协作工具出现,让协作成本显著降低。

  与电视、广播和报纸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用户被动接受特征不同,互联网能让信息双向流动。用户不仅是信息消费者,也是信息生产者

  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人人都可以开放、平等、快捷互动,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这就为认知盈余汇聚累积创造条件,显著提高可行性。

  在互联网刚诞生时,这种优势表现还不明显。等到电脑,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低成本上网,协作成本明显下降,大规模协作优势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不管身处何地,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 我们就可以组群进行视频会议沟通起来非常快捷。

  内在动机和协作工具这两个基础条件满足后,认知盈余成果转化也就有了可能。

认知盈余的社会价值[2]

  人们一直在学习如何更有建设性地利用自由时间进行创造性行为,而不是消费性行为,特别是随着允许新形式合作的在线工具的出现,更加推动了这一趋势。

  导致消费量减少的选择可以是微小的,同时又是庞大的。微小的选择是一种个人行为;某人只是简单地决定下一个小时要用来创造一些事物,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消费。然而数以百万计的微小选择的集合,最终可能导致庞大的集体行为。全世界的认知盈余太多了,多到即使微小的变化都能累积为巨大的结果。

  从类型上看,认知盈余产生了四种不同的价值:个人价值、群体价值、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

  个人价值:是我们主动行动,作为创造者而非消费者所获得的价值。个人创造和分享所产生的大多数价值都仅仅是参与者本身获益。

  群体价值:的参与性更强,在一个协作的群体之间进行,例如一个应对产后忧郁症的小组,为小组成员的合作利益服务。

  公共价值:协作群体积极尝试创造公共资源,如Apache软件计划,目的是帮助群体之外的人们。

  公民价值:一个群体积极尝试改变社会,或者,在一个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项目上进行合作。

  这些努力的影响可大可小,可以是与世界分享自拍照的微小个体,也可以是为了获得大量关注和支持以改变世界的某个层面而创建的Hashtags,如#metoo。必须承认,我们使用自身认知盈余的活动可能是轻浮的,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它正在导致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新形式的人类表达。四种价值都是认知盈余的合法用途,但社交媒体提供的公民价值(也即实际改变社会的力量)应该是互联网最值得庆祝之处。

  设计新的参与及分享方式来利用认知盈余

  对认知盈余的利用使人们得以用更慷慨、更公开、更加社会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种变化的原材料是我们的自由时间,这样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投入到各个事业中去,从娱乐到文化变革。如今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把自由时间当作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的项目,而不是一组仅供个人消磨的一连串时间。

  一开始社会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任何盈余。(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时间会成为盈余的原因。)我们集体上来说不仅仅是盈余的来源;当我们得以联网,从而拥有任由我们支配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所提供给我们的新机遇的时候,我们也是通过我们的参与和我们对彼此的期待来设计认知盈余用途的人。

  一个买主在购买奔驰汽车时领受恶劣服务,她的维权视频被发到网上,24小时内就被5600万人浏览关注,不到3天,浏览量飙升至2.6亿人次,掀起了一场维护消费市场公信力的全民运动。在若干个重大突发事件当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用代码抗议996加班,集结在GitHub上的程序员,正在进行一场社会实验……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

  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位知识女性愤而挑战大公司的传奇、因为一个公共话题和一种社会情绪而产生的临时性团体,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所以,我们作为设计者所要做的,就是不断为这些工具找到更多创新性的应用。

  “现在,我们可以为爱做大事情了”

  我们所习惯的世界里,人们为爱做小的事情,做大事则是为了钱。不过,现在,我们可以为爱做大事情了。

  也许我们可以毋需夸张地说,互联网是一个爱的大本营。互联网之所以拥有海量的内容,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它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愿项目之一。

  由于功率越来越强大、用途越来越广泛的新工具流落到普通人手里,一个个财富和社会奇迹被创造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工作、玩乐、生活和思考的方式。现在,我们需要学习用互联网来释放善意,创造普惠。

参考文献

  1. 1.0 1.1 克莱・舍基著CLAYSHIRKY.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 胡泳.认知盈余的社会价值[J].新闻战线.2019-05-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认知盈余"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