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股市生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股市生态

  股市生态是指股市内部运作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态势,包括股市投融资功能、证券行业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和社会信用体系、股市参与者结构及关系、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内容。[1]

股市生态的内容[2]

  股市生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大致包括:

  一是理论知识系统。即股市发展战略和工具的创新与推介,需要有科学缜密的理论作支撑和指导。

  二是试验论证系统。即股市的战略、构想和理论产生之后,必须经实践反复检验和论证。

  三是决策系统。即只有被实践证明。并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和纳入管理层视野的理论、战略和构想,才能推广运用。四是传导系统。即各项战略的实施,必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方针、措施、方式和程序。这样才能确保各项股市方针决策传导的畅通、到位。

  五是容量系统。即股市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建立一个监管者与参与者相互联系、参与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体系,又必须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承载主体,需要有丰富多彩的金融工具。

  六是管理监督系统。即作为履行股市监管之责的监管机构。应明确分解监管责任。及时研究监管对策.采取先进监管技术,加大监管工作力度,确保正态监管效果。

  七是矫正系统。即在股市的成长过程中,也要与恶性圈钱、散布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病魔和恶习作斗争。

  八是成长系统。即正常的股市生命现象。有其合理、有序的生命程式,如公司上市要求严格遵循相应的制度、程序、手续、环节等。以保障其运作有序。

  九是收获再生系统。股市资本运动的最终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优化资源配置,从小的方面来讲,是投资利润最大化。而优化资源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意昧着股市发展基础的扩充和新一轮规模的扩大。

我国股市生态缺陷的表现[2]

  1.宏观经济一路走好,但股市却长期低迷。自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景气周期,2004年GDP增长率更高达9.5%,然而,股市非但没有成为国民经济向好的晴雨表,反而与国民经济走向背道而驰。如2005年8月底的上证指数仅收于l160点,与2001年6月的高点相比,跌了近50%。

  2.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攀升,而股价却长期走软。2002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整体逐年提高的态势。如2003年和2004年上市公司业绩分别比上年提升25%和40%。然而,股市并不为此所动,至2005年8月底,20元以上的股票已成为稀有品种,平均股价只有5元左右,是十年以来的低位;有近百只股票股价跌破净资产,有数只个股跌破非流通股股价,有近六成2003年以来发行的新股跌破发行价,有一批sT个股在面值附近徘徊或已跌破面值,成为“仙股”;整个沪深股市的市盈率已低于20倍,即使不考虑股权割裂、计算口径等因素,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市盈率之一。

  3.政策利好频出,但股市反应平淡。2001年以来,管理层采取了诸如大幅降低佣金和印花税、实行新股市值配售、快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实旋QFII制度、拓宽券商融资渠道以及让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等利好措施,然而,沪深两市对这些政策性利好的反应则比较麻木,表现在交易量和交易额较为萎缩。如2005年上半年沪深两市股票交易额和换手率分别只有2000年上半年的60%左右,一些股票的日成交量甚至萎缩到l手这一极致。

  4.场外资金云集,但场内资金仍然捉襟见肘。目前囤积于股市外围的资金十分可观,仅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规模就达l5万亿元。但股市场内资金却较为匮乏。一方面是新增投资者对股市望而却步,如2000年新增投资者达500多万人,而2004年则不到50万人;另一方面是被困在股市围城中的老投资者急于寻找机会破“城”而出。

  5.股市筹资暴富者越来越多,但投资致富者却越来越少。在中国股市上市的公司已达一千三百多家,融资规模已过1万亿元,这些既不付息也不还本的资金,不仅帮助不少公司摆脱了困境,而且也造就了一大批一夜暴富的公司老总、股东和自然人。然而,股市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却被洗劫一空,1991~2005年8月,中国股市投资者亏损总额超过8000亿元,亏损幅度之大世界罕见。

  6.全球股市牛气十足,而中国股市却熊态难改。中国股市投资者耳熟能详的道指、纳指、恒指日经指数等海外股指,在经历了2002年前后的大幅下挫后,近两三年纷纷企稳回升,日经指数近期已创四年来新高,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H股更是红透香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股市至今仍未突破“下降通道”的上轨。

我国股市生态退化的原因[1]

  1.股市“物理环境”即制度安排存在巨大缺陷

  一是股市功能定位出现偏差,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严重失衡。我国股市在设立之初,即被赋予了为国企解困的任务,其结果造成了股市功能严重失衡的现实。

  二是股权分置的制度设计,造成了流通股东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对抗。作为我国股市与生俱来的制度缺陷——“股权分置”,其在设计之初虽然巧妙地绕开了“姓资姓社”的困扰,使股市得以在体制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但这一股权设计也给股市留下了巨大的制度隐患,直接导致上市公司产生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现象,造成了不同类别股东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激化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矛盾,为股市营造了侵害社会公众投资者利益的土壤,同时也造成了市场流通性不足,价格持久而大幅度地偏离价值,社会资本与国民经济增长热点不能同方向流动等种种弊端。

  三是监管政策的失当,加剧了股市生态的失衡。中国股市历来被称为“政策市”,这是由于政策与行情的演绎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当市况高涨时,管理层出台“利空”政策给市场降温;当市况低迷时,管理层则迎合市场要求出台“利好”政策来救市、托市,刺激股市向上。如此周而复始,使中国股市陷入了一种“政府托市、企业圈钱、机构坐庄、股民割肉”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

  四是信用缺失,造成市场各类参与者行为变异。一是上市融资变成了“圈钱”。中国股市从成立以来,融资一致被置于突出的位置上,融资为制度之本、包装为登堂之桥、公关为致胜之道成了股市的潜规则。二是入市投资变成了“投机”。我国股市长期存在着“一大三高”现象:股票价格起伏大,换手率高、市净率高、市盈率高。这是“投机市”的重要特征。股票市场并不完全排斥投机行为,因为适度的投机有助于增强股市的活力,但一个股市如果炒风盛行,投机过度,甚至取代投资而成为股市的主流,必然造成没有实质发展的泡沫经济,这只能给股市自身和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三是市场中介变成了“投机商”。长期以来,自营或变相自营投资成了券商主要的生存支柱,而过大的自营规模将券商从中介性质的机构演变为自有资金的投机商,从而引发了券商资金链的紧张,造成了经营困境。

  2.上市公司质量不高,造成股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生产能力低下,“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错位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直是我国股市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股票市场经过l0多年的发展,到2OO4年末,已经拥有l377家上市公司,规模相当可观,但从公司的业绩表现看,却是良莠不齐。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不强。1994-2001年的8年间,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处于下降通道,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0.31元和13.2%分别下降到0.14元和5.56%,下降幅度高达54.84%和57.88%。2002年上市公司业绩触底反弹,之后3年一直呈现回升态势,沪深两市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分别为0.143、0.195、0.2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72%、7.37%、9.76%。上市公司业绩在保持3年的增长之后,2005年又呈现出同比下降的趋势。

  另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2005中国企业竞争力年度报告》研究表明,虽然上市公司仍然保持了规模竞争的对比优势,但是在效率竞争力上却从2001年之后低于非上市企业,已经优势不大。二是公司治理水平不高。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都是由传统的国有企业脱胎而来,原有的治理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由于行政机制的介入与市场机制的缺失,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主要有:国有股控制权不明确,形成国有股权虚置;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存在过多关联交易;股权过于集中,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前三名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接近6o%;大量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公司控制权市场难以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难以发挥制衡机制董事会功能和程序不够规范,对董事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经理层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诚信意识淡漠。我国股市制度缺陷以及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上市公司总体上并没有养成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最突出地表现在造假现象严重。从我国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看,为处于管理层的大股东谋取利益构成了造假的直接动机。与造假收益相比,造假的成本是很低的。

  3.股市生态系统中不同“消费者”之间数量关系失衡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包含一定的数量与能量的比例问题,生态学家据此概括出了一个定律——金字塔定律(或锥形定律)。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总是保持着数量平衡,而任何物种种群密度的波动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不仅会对这一物种自身的生存带来威胁,而且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

  4.股市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缺失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清洁工”,如果没有分解者,死亡的有机体就会堆积起来,使营养物质不能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循环,最终使生态系统成为无源之水。就股票市场而言,“分解者”缺失就是指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化退出的制度安排,从而造成股市整体质量下降、证券行业风险加大。多年来,我国股市上一直没有能够确立严格的上市公司摘牌制度,致使一些资不抵债、缺乏市场重组潜力和收购价值的空壳公司仍然在股市中垂死挣扎,从整体上恶化和降低了股市的信用环境和运行质量。券商数量随着证券市场垄断性、封闭性经营环境的改变而由1998年的84家快速增加到2004年的136家,造成行业过度拥挤,没有达到起码的规模经济;加上在竞争中失利的券商不能及时止损退出市场,导致证券业不能维持必要的利润率

改进股市生态的几点措施[1]

  1.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股市功能,逐步改善股市“物理环境”

  再造健康的股市生态,我们就必须正本清源,突破传统发展观的樊篱,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认识和解决股市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作为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理应成为中国股市再造工程的理论基础。

  2.完善法律体系,提高股市的法制化水平

  法律体系是股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资本市场作为高度市场化的市场,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进行必要的制度安排。因此,我们在推进股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与市场改革发展的速度有效地衔接起来,做到法律规范与实践发展相互协调。现在新《公司法》《证券法》已颁布实施,两部新法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对我国股市的规范运行、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修订后的《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法律制度,顺应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实践要求,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修订后的《证券法》,为市场制度和产品的创新扫除了法律障碍,加强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强化了证券监管的措施和手段,为股市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对发展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长远的利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除了自身原因外,法律体系的不严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修订后的《证券法》,从多个方面严控了证券发行关,有利于杜绝过去曾经存在的不符合发行条件的股票发行上市的现象,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但稍嫌不足的是,这次修订没有对我国股市重大的制度缺陷——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作出安排,容许这一问题继续存在,显然不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因此,正如有关权威人士所说,这次修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还是阶段性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对两部法律还应适时加以修改,以与股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相适应。

  3.提高、增强上市公司质量和分配意愿,促使上市公司向“生产者”角色回归

  2005年l1月,国务院批转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表明从管理层到投资者都已认识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首先,要加大上市公司结构调整的力度。我们认为,一个可行的战略安排,是采取存量调整、增量控制的方针,就是在未来两三年内保持市场规模基本不变,即上市公司数量不再快速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建立良性的退市机制,使部分质量不高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出市场,将市场空间让给质量高的企业,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其次,要加快股权分置改革。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两类股东的利益关系将被理顺,大股东将更加注重股价给上市公司标定的总价值。因此,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协调公司股东与管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如果公司经营管理不善,投资价值下降,股价就会下跌,不但全体股东会因此蒙受金融资产缩水的损失,而且还面临被收购的压力,这会促使大股东及时督促经营者努力改善经营状况,以经营业绩为后盾提高二级市场股价。再次,要贯彻落实新证券法有关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新法对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比如增加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及高管人员诚信义务的规定和法律责任,对保荐人的连带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条文如果切实得到落实,必将有力地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扭转上市公司利益被侵害的局面。只有上市公司真正履行了“生产者”的角色,股市生态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4.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加快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积极解决股权分置等问题,消除制度伤害;减免相关税费,切实减轻投资者交易费用。现在,印花税已由2‰降到1‰,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降低印花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减免红利税相当于增加了上市公司分红,提升了投资回报水平,其效用更在印花税之上。由于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实际上已形成双重征税,这与目前管理层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强调资本市场要有投资回报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5.加大证券公司整合力度,形成新的行业发展

  格局国际投资银行业发展历程表明,发达国家证券业就是一部行业集中史。因此,利用我国证券市场转折的契机,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加快产业集中,应该成为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从全局角度考虑,国内券商应按照全能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战略框架进行行业整合。大部分中等规模的券商应该放弃“做大做强”这样不切实际的战略定位,立足于“做强做精”的战略定位,放弃风险巨大的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专注于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转型为专业化的证券公司。少部分有能力的券商应该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新形势,采取增量资本注入、存量资本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壮大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成为全能化公司,担负起直接与国外大型券商竞争的重任。当前,在证券业陷入低谷之时,证监会要带领全行业实行“行业突围”,止住证券行业不断下滑的颓势,争取早日摆脱困境,恢复证券行业应有的地位,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张勇,高缅厚.改善我国股市生态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6,3
  2. 2.0 2.1 郭茂佳.中国股市生态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06,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Tracy,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股市生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