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经济计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经济计划(Economic Planing)

目录

什么是经济计划[1]

  经济计划是指人们侧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筹划与安排。从微观上看,它表现为企业组织生产所作出的筹划与安排。目的是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从宏观上看,它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对社会资源配置与调控所作出的预先筹划与安排,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这里讲的计划,一般是指国民经济计划,它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而制定的经济活动的长期短期规划和方案。从广义的角度讲,计划还包括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根据需要制定的某些经济政策和措施。

经济计划的内容和形式[2]

  (一)经济计划的要素和内容

  任何一个计划都必须具有目标、措施和步骤三个要素。国外有的管理学文献也称为四要素,即问题、目标、活动和资源。这种归纳与我们所说的计划三要素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计划目标是计划的灵魂。计划就是为完成一定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目标是计划产生的导因,也是计划的奋斗方向。没有努力方向,没有要求扣指标,就没有必要制定计划。因此,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并明确无误地提出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提出这些要求的根据,使计划的执行者事先就知道工作的未来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计划措施是实施计划的保证措施和方法主要指达到既定目标需要什么手段,动员哪些力量,创造什么条件,排除哪些困难。如果是集体的计划,还要写明某项任务的责任者,便于检查督促,以确保计划的实施。计划步骤就是计划工作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要分清轻重缓急、重点与非重点。因此,在制定计划时,有了总的时限以后,还必须有每一阶段的时间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使用,使有关单位和人员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条件下,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以争取主动,协调进行。这是计划的主要内容。

  除此以外,每一计划还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确切的一目了然的标题,把计划的内容和执行计划的有效期体现出来;二是要有计划的制定者和制订计划的日期;三是有些内容需要用图来表现,或者需要作文字说明的,还应把图表或说明附在计划正文后面,实际上已成为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计划的形式和特点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计划管理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指令性计划

  指令性计划是指政府或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用指令下达给执行单位和个人并必须完成的计划。其特点是:(1)强制性。它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控制的,都必须坚决执行的,具有法律强制力。(2)权威性。它是用政府指令形式下达的计划,在执行中不得擅自更改变换,必须保证完成。(3)行政性。它主要是靠行政办法、按行政隶属关系下达指标实施的。(4)间接市场性。它也要运用市场机制,但是,市场机制是间接发生作用的。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宅体和生产社会化,是指令性汁划的最主要的依据。它的计划对象是指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产品中,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和关系到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其内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国民经济有全面影响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集中和分配,以及集体所有制经济生产的重要农副产品的征购等。这种计划的执行主要靠行政手段,同时也要考虑市场供求情况,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其所需要的重要物资由国家分配,产品由物资部门、商业部门和供销部门收购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是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一种宅要形式。但实践证明,国家用这种计划形式直接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利于搞活企业,因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以直接控制为主的旧的控制模式转变为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模式;在计划管理方面,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只限于重要的领域和重要的任务,而不能范围过宽,对一般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一般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否则,就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基层经济单位的积极性。

  2.指导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是指通过各级政府或上级计划单位和企业层层协商制定出来、由政府下达的,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不强制贯彻,对下属部门和单位只起指导作用,是一种参考执行的计划形式。它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经济杠杆,引导和促使执行单位完成的计划。目前,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经济计划中,大部分都是这种指导性计划。其特点是:(1)具有约束性。它不像指令性计划那样具有法律强制性,只有号召、引导和一定的约束作用,并不强行下属接受和执行。(2)具有灵活性。它的计划指标是粗线条的、有弹性的,给下属单位以机动灵活的余地。(3)间接调节性。它主要通过经济杠杆、沟通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计划目标的。

  由于多种所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加之对社会各种复杂需求和企业生产能力难以做出精确的计算等原因,必须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方式。它的对象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其内容是不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及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不大的经济活动,包括绝大部分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它的制定和执行,是由国家和企业共同决策,国家一般不采取直接的强制性规定来于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调整经济利益的间接方式对企业进行引导控制,造成必要的经济压力和经济刺激,促使企业把自己的计划\-国家的计划目标衔接起来。国家指导性计划调节和管理的重点,不在实物指标而在价值指标,它的调节不是刚性和静态的,而是弹性和动态的,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指导性汁划主要靠横向联系和市场来实现,商业部门可按其计划和市场需要收购,工业部门可按照销售合同和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引导,必要时也使用行政手段加以调控。

  3.自主性计划

  自主性计划,即市场调节,它是指国家或上级计划单位对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连方向要求也不再提出,完全由从事这些活动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划安排,由供求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需要,做到自动调节、自我控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咱我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它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形成的更为灵活的一种形式,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计划管理形式,也是计划职能完善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人地位,它们有权根据市场需要确立自己的产、供、销计划,搞活微观经济,自主经营。这是市场调节的主要依据。市场调节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除国家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以外的一切商品的生产经营和劳务交换活动,其范围还要不断地扩大。市场调节的部分虽然不要国家下达计划,但是其经营范围、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都要在国家计划的控制或指导下进行,受到国家计划综合平衡的约束。市场调节的管理方法,是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工商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管理,采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加以引导。

  实行三种计划管理形式,必须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在市场调节中的界限和范围。其原则是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计划。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外,其他大量产品和经济活动主要依靠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实行以指导性计划调节为主,并扩大其范围。从而把国家的统一指导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使计划更能符合实际,切实把经济搞活。

经济计划的作用[3]

  经济计划是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在整个经济管理中处于纲领性的地位,对其它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其作用如下:

  (一)经济计划可以弥补不确性因素带来的问题

  经济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使未来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经济计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尽可能地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变为相对确定和不变动。为达到这一目的,组织可以通过周密细致的预测,在尽可能充分地把握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和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在需要的时候对计划作必要的修正,最大限度地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二)经济计划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经济计划能使组织置身于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的目标上,使组织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目标的实现。但是,一项失误的计划也可能会使组织陷入深重的灾难。因此,组织主管人员的首要职责是保证计划特别是目标本身的正确。使整体计划周密细致,这样,才能使组织各部门的工作统一协调地层开。

  (三)经济计划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一项科学、周密的计划能够使组织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方向,从而代替无计划的不协调和分散状态。通过经济计划,可以用均匀的工作流程代替不均匀的工作流程,以及用深思熟虑的决策代替仓促草率的判断,从而使组织的各项资源被充分地利用,形成全局的合力,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四)经济计划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控制

  经济计划包括建立目标和设置一些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将被用来进行控制。反之,如果没有计划作为标准,就无法开展控制工作。由此可见,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控制的所有标准几乎都源于计划,而计划的实施也需要控制活动给予保证。在控制活动中发现的偏差,又可能使管理者修订计划,建立新的目标。

经济计划的步骤[3]

  一个完整的经济计划一般需要8个步骤才能完成,即选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发掘可行方案、评估方案、选定方案、拟定辅助计划、进行相应的预算以及计划的执行。这8个步骤并不一定全部经过,也不一定绝对按此顺序,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但是,考虑到一般性,下面仍逐一对每一步骤进行介绍。

  (一)选定目标

  目标是组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组织的整体目标具有支配组织内所有计划的性质。因此,经济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为整个组织选定目标,然后再为各下级单位确立经济计划的目标。选定目标阶段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1.选定目标的内容和顺序。一个组织在一定时间内要取得哪些预期成果应首先加以确定。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不同目标内容和顺序会导致不同的措施和行动,也会产生不同的资源分配顺序。因此,应明确地选择目标的内容及其顺序。

  2.选择适当的目标时间。选择目标时间应按照承诺原则。我们作了某项选择就是对未来将采取的某一连串行动作了“承诺”,合理的目标时间应当与合理承诺所包括的时间相同。例如,目标时间应与采用某一方案所使用的投资能充分回收的时间相等。

  3.目标要由明确的科学指标来体现。目标不能含糊其辞,应尽可能数量化,以便度量和控制。要综合利用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确切地体现目标的要求。

  (二)确定前提条件

  经济计划的第二步是确定一些关键性的计划前提。由于计划受到未来一些变动的重要的限制因素影响,所以必须在制定计划时对它们进行预测和假定。计划的前提条件就是计划制定时的假设条件,即计划执行时的预期环境,它包括说明事实的预测资料,可行的基本政策和当前的计划。由于计划的未来环境非常复杂,所以要想对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提出假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此,计划前提条件的确定一般只限于那些对计划来说是关键性的、有战略意义的前提,也就是对计划的贯彻实施影响最大的那些前提条件。例如,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就要进行诸如经济形势、政府政策、销售、资源等对计划有重大影响的主要项目做出预测和假定。

  (三)发掘可行方案

  任何事物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极少见的,完成某一项任务总是有许多方法,即每一项行动均有异途存在,这叫做异途原理。管理界有个说法“若某一事物只有一个方法,则此方法多半会是错误的方法”。只有发掘了各种可行的方案才有可能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在管理的实践中,发掘方案的才能与正确选择方案的才能对管理者来讲同样重要。然而要发掘多种可行方案,就要求管理者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尽量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四)评估方案

  在发掘出各种可行方案并考察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后,经济计划工作的第四步就是按前提和目标来权衡各种因素,并以此对各种备选的可行方案进行评估。经济计划的特点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而且又有着大量的变数和限定条件,所以对可行方案的评估工作可能相当复杂。为此,在经济计划的这一步骤中有必要运用现代计算科学和计算技术的各种成果,使其与计划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结合起来。

  (五)选定方案

  经济计划的第五步是选定方案,这是作出决策的关键性一步。从诸多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较优方案,通常是在经验、研究分析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选定方案时应充分发挥经验的作用。这里的经验不仅是某一个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也包括众人的经验,它不是事物表面的偶然联系,而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然而,只凭经验抉择会经常造成失误,因此,在选定方案时,还要积极借助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与分析,增加方案选择的科学性。这种方法首先是将问题分解为各部分,找出影响目标达成的所有重要参数和限制因素;其次是分析并找出各参数和限制因素与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是将各可行方案的假设变量值代人模型,求出结果,并互相比较,确定较优方案。但是,经验和数学分析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对于一些依靠经验和直觉以及数学分析都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问题,通常要依靠实验和试点来解决。但实验和试点的方法费时、费力、费财,所以只有当其它方法都不宜采用时才采用本办法,并要尽量吸取以往经验以减少试验量。

  (六)拟定辅助计划

  在作出决策之后,还要拟定辅助计划。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基本计划总是要有若干个辅助计划来支持,只有在完成辅助计划的基础上才可能完成基本计划。例如,一个企业在制定了总体计划后,各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还要拟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财务计划等辅助计划(细节计划)。在这一阶段主要应注意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其一,务必使有关人员和部门了解组织总体计划的目标以及计划的前提,掌握总体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其二,协调并保证各辅助计划方向一致以支持总计划,以免只追求本单位目标而妨碍总体目标;其三,协调各辅助计划的工作时间顺序以及资金的使用。

  (七)进行相应的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在计划确定后,还要进行预算。组织的综合预算表明其收入支出和盈余的预算总额。其所属部门和单位制定的每一个方面的方案都有各自的预算,这些预算又汇总为综合预算。预算是数字化了的计划,是组织各种计划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单位的经济目标。同时,它又是评估计划的重要标准。组织的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对于企业来说,进行变动预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预算和产量相联系,使预算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是滚动预算,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定期的修正,使其符合新情况。

  (八)计划的执行

  计划的执行是经济计划的最后一个步骤。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管理者要不断检查进度和成效,并针对发生的种种变化和问题调整计划方案。只有当一项计划执行后取得了预定的效果,完成了原定目标,才可以说计划是成功的。

制订经济计划的要求[3]

  经济计划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订经济计划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计划的制订要体现目的性

  要通过制定组织总目标并把组织各方面行动统一到总目标上来。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组成部分复杂,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和每个成员,其目的意志更是千差万别,而不同的目的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对于组织总体来说,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制订计划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通过确定组织月标和任务,为组织选取适宜的行动和行动方法。计划工作还必须为组织所属各部门选定任务、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为实现组织目标,制定计划时还要设法使组织内部形成始终如一的、协调的结构

  (二)计划的制订要体现民主性和群众性

  科学合理的计划,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计划规定的任务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完成。要动员和依靠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参与计划的制订,要正确处理各管理层次以及职工群众的责权利关系。

  (三)计划的制订要体现超前性

  计划工作应当领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为了有效地做好各项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制订周密而超前的计划。计划工作的超前性,主要是强调组织各方面的工作都应是动态可变的,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计划的制订需要动态地反映组织内外条件的变化,包括组织成员价值取向的变化等。管理人员在明确了计划以后,就知道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和合格的人选,按照什么方针选择合适的指导和领导方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方法等,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

  (四)计划的制订要体现效率性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不应该只为了计划而计划,而应当为效率而计划。计划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地实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这方面的不协调给组织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有效地实现组织内部的协调,最大限度地使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产生协同效应,不仅保证产出,而且更应注重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的提高;三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协调。组织只有充分考虑其成员的需要,其成员才会对组织全身心的投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作用[1]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计划,一般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二,国家计划为综合运用和协调各项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由于政策的内容、决策的机构、政策所针对的领域以及政策实施的时间等的不同,各项政策的制定与贯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种情况下,市场各利益主体依据国家计划,不仅可使各项政策同国家计划协调起来,而且可以调适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国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调和各社会阶级、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存在着阶级矛盾,而且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行时也是非常激烈的。吸收各方代表参与国家计划的制定,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意见、讨价还价、协商调和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先抑制某些社会冲突的作用。

  第四,通过制定并向世界公开国家计划,可使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发展方案和意图有所了解,有利于国际协调与缓和国际摩擦。

参考文献

  1. 1.0 1.1 王毅武编著.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善岳.新编社会主义经济管理读本: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 3.0 3.1 3.2 焦国栋,赵新浩主编.经济管理学概论.九州出版社,200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经济计划"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