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约翰·福布斯·纳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放大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博弈论大师: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目录

约翰·福布斯·纳什简介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4日),又译约翰·纳许,美国数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主要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John Harsanyi)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0年,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1]

孤独的天才

  约翰·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历届获得者
1969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
1970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
1971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1972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
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
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 E. Meade)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79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
1980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
1981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1982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83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
1984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 Stone)
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1986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1987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1988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
1989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
1990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91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1992加里·贝克尔
(Gary S. Becker)
1993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
1994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 Nash Jr.)
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
1995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1996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
1997罗伯特·默顿
(Robert C. 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
1998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
1999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迈克尔·斯宾塞
(A. Michael Spence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2002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2003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
2004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2005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2006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2008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200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尔·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编辑]


  中学毕业后,约翰·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约翰·纳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64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约翰·福布斯·纳什"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8.22.235.* 在 2008年6月15日 14:51 发表

伟大的 孤独的 不屈的 天才!!! 爱 是不可以用数字来推理的 纳什的成功 离不开他 不离不弃的妻子

回复评论
222.72.138.* 在 2008年6月17日 15:43 发表

根据他改编的电影《美丽心灵》是部很不错的电影

回复评论
211.160.255.* 在 2008年7月9日 13:47 发表

you are all my reasons

回复评论
220.168.210.* 在 2008年7月18日 13:14 发表

天才的人物,看过了《美丽心灵》 为之景仰!

回复评论
218.6.128.* 在 2008年8月9日 22:42 发表

致敬 你是科学界的英雄。

回复评论
124.114.172.* 在 2008年9月18日 19:33 发表

我爱看电影,是在看完《美丽心灵》后才疯狂的在网上搜,约翰纳什这个名字的。 怎么说呢?我是这么想的,也许他真的是疯了,也许他才是世界上最清醒的那个人......

回复评论
59.57.230.* 在 2008年10月7日 00:18 发表

甚是景仰此人 心中老是感叹天才的命途多舛 看完《美丽心灵》,感叹了许久

回复评论
123.124.173.* 在 2008年11月2日 14:57 发表

《美丽心灵》看得人心惊胆战。但是纳什很伟大!为了理想而追求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

回复评论
222.90.76.* 在 2008年11月6日 21:28 发表

他是这样说的,我的妻子是我获得荣誉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

回复评论
218.88.191.* 在 2008年11月25日 22:25 发表

124.114.172.* 在 2008年9月18日 19:33 发表

我爱看电影,是在看完《美丽心灵》后才疯狂的在网上搜,约翰纳什这个名字的。 怎么说呢?我是这么想的,也许他真的是疯了,也许他才是世界上最清醒的那个人......

一样!

回复评论
125.76.214.* 在 2008年11月28日 19:39 发表

一样

回复评论
122.67.243.* 在 2008年12月5日 16:45 发表

佩服!

回复评论
210.14.76.* 在 2008年12月5日 17:51 发表

一个伟大的人

回复评论
121.56.30.* 在 2008年12月5日 20:16 发表

“当其他人都在挣扎忍受之时,我却生活在如此平静的环境中——我几乎都要自惭形秽了。”爱因斯坦这里所指的“平静的环境”即他曾长期任教、代表着美国大学教育和科研最高水平的普林斯顿大学。

回复评论
59.173.120.* 在 2008年12月7日 16:07 发表

他来过了 还有 伟大并不是个好的修饰词语 冷静的看待没件事情 美丽心灵 不仅仅是指纳什 还有他身边那些不离不弃的人们

回复评论
122.96.58.* 在 2008年12月18日 02:03 发表

是我们的民族不具备这种潜力,还是我们的社会不具备这样的环境,为什么纳什只能是我们的心中伟大?

回复评论
220.167.41.* 在 2009年1月11日 02:13 发表

不是倾佩他的成就,而是惊叹他的意志!

回复评论
58.17.23.* 在 2009年1月11日 14:01 发表

他所带给我的感动不止是一点点,他顽强的一直和不屈的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致敬。 you are all my reasons。

回复评论
61.187.55.* 在 2009年2月21日 15:38 发表

真正的学之大者,是能够耐的住非人的寂寞,以及在荣誉满面前的淡定!纳什,真正的勇士!

回复评论
219.138.93.* 在 2009年4月14日 20:17 发表

今天才看到 美丽心灵 的. 一直觉得那电影很伟大..看了之后才发现很感动....因为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是对人生奋斗的教育意义.

回复评论
121.20.59.* 在 2009年4月15日 00:52 发表

爱是最伟大的力量!

回复评论
121.20.59.* 在 2009年4月15日 00:54 发表

敬仰爱利丝~!

回复评论
Sophieqy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8月22日 21:19 发表

上西经课上学过的纳什均衡 好象不止是“美丽心灵”garry'game 也是基于此

回复评论
59.174.48.* 在 2009年10月27日 11:43 发表

看了美丽心灵,觉得真的很感动

回复评论
218.76.140.* 在 2009年11月3日 21:06 发表

服他

回复评论
61.150.82.* 在 2009年11月14日 18:05 发表

纳什,他是一个整整的天才,也是一个强者。

回复评论
123.10.33.* 在 2009年12月21日 11:59 发表

敬重!

回复评论
120.203.73.* 在 2009年12月25日 16:45 发表

他现在在哪呢!!!!

回复评论
210.72.66.* 在 2010年1月6日 18:15 发表

他妻子是他成功的主要贡献者,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做到那些,所以他说“you are the only reason".

回复评论
117.12.142.* 在 2010年4月21日 18:28 发表

我真体会不到他所承受的痛苦!!!! 真的很不容易啊!!!!!

回复评论
218.4.232.* 在 2010年5月21日 15:40 发表

天才纳什!

回复评论
180.171.102.* 在 2010年5月29日 10:21 发表

他和他的妻子都很伟大 something extrordinary is possible

回复评论
222.20.250.* 在 2010年6月11日 01:31 发表

59.173.120.* 在 2008年12月7日 16:07 发表

他来过了 还有 伟大并不是个好的修饰词语 冷静的看待没件事情 美丽心灵 不仅仅是指纳什 还有他身边那些不离不弃的人们

说的非常有道理,看了很多评论,你的解释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回复评论
222.20.250.* 在 2010年6月11日 01:32 发表

中国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行!

回复评论
58.243.254.* 在 2010年6月22日 19:01 发表

222.20.250.* 在 2010年6月11日 01:32 发表

中国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行!

OK

回复评论
120.42.77.* 在 2010年8月4日 15:57 发表

看了电影,看了书。天才的传奇。所经受的也不是一般人能担当的。普林斯顿,从此喜欢上你。

回复评论
222.92.158.* 在 2010年8月13日 07:53 发表

124.114.172.* 在 2008年9月18日 19:33 发表

我爱看电影,是在看完《美丽心灵》后才疯狂的在网上搜,约翰纳什这个名字的。 怎么说呢?我是这么想的,也许他真的是疯了,也许他才是世界上最清醒的那个人......

感觉这种观点偏唯心。

回复评论
219.128.252.* 在 2010年9月11日 20:54 发表

很受感动,如此复杂的经历显得他如此伟大。

回复评论
123.185.72.* 在 2010年9月14日 22:57 发表

You are all my reasons,you are the only resson!

回复评论
220.165.108.* 在 2010年11月22日 09:31 发表

You are all my reasons!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

回复评论
Xieyiboo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2月2日 10:56 发表

看了《美丽心灵》,我一直在想,人的意志力究竟有多强,世间每个人所谓真正的敌人无非就是我们自己。不同的环境下我们要学会去包容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包容。

回复评论
219.145.75.* 在 2010年12月18日 14:16 发表

一届鬼才,真的使我非常震撼。爱上了他的执着。

回复评论
58.254.217.* 在 2011年5月10日 13:16 发表

这个百科条目写的更像是人物传记或者影评啊。 前半部分还仅仅陈述事实和经历,后半部分完全是个人崇拜啊,对nash褒奖的无以复加。

回复评论
183.35.30.* 在 2011年7月24日 14:38 发表

我也是看了电影之后才在网上搜索他的,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他的坚强,他的执着不得不令我佩服!

回复评论
182.149.225.* 在 2011年9月10日 14:06 发表

看过《美丽心灵》才觉得纳什并不是一个拥有两个脑袋,半个心脏的人,即使到了老年才恢复正常,但一个人的如此巨大的转变,可以看出他的意志是多么顽强,同时他拥有一个顽强的妻子!!!!!!!!顶!!!!!111111

回复评论
59.52.16.* 在 2011年9月16日 22:21 发表

向纳什夫妇学习!看了《美丽心灵》眼泪都流下来了,纳什的顽强毅力、艾里西亚的不离不弃都让我深深的感动......

回复评论
58.210.35.* 在 2011年12月12日 12:53 发表

向约翰纳什献上我的景仰,向他的妻子献上我的膜拜

回复评论
59.66.135.* 在 2011年12月25日 14:49 发表

非常伟大,时隔3年再次观看这部电影。

回复评论
116.76.113.* 在 2012年1月22日 01:04 发表

感叹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不能与大师同行!只能同通过字词片语解读他们伟大的思想!

回复评论
218.92.244.* 在 2012年2月13日 21:28 发表

疯与不疯本身就是辨证的,世人看天才的行为不同与自己,认为天才是疯子,正因为如此,世人成为不了天才。

回复评论
114.224.105.* 在 2012年2月26日 03:20 发表

疯与不疯本身就是辨证的,世人看天才的行为不同与自己,认为天才是疯子,正因为如此,世人成为不了天才。

你还清醒的,谢谢。

回复评论
58.52.161.* 在 2012年3月31日 00:38 发表

122.96.58.* 在 2008年12月18日 02:03 发表

是我们的民族不具备这种潜力,还是我们的社会不具备这样的环境,为什么纳什只能是我们的心中伟大?

环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能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一个环境。。。 有些事情是必然的,只是看你是否有超越勇气、毅力、执着、信念之类词语的那颗平衡心。。

回复评论
113.86.172.* 在 2012年7月4日 11:19 发表

博弈论,读得书少,看不懂,看案例,明白,简单又实用。天才大脑正常人没法想像。

回复评论
117.136.0.* 在 2014年11月12日 23:14 发表

美丽心灵

回复评论
123.126.22.* 在 2015年5月25日 10:22 发表

一路走好,珍重。。。

回复评论
59.57.137.* 在 2015年5月25日 15:37 发表

走好

回复评论
115.211.183.* 在 2015年5月25日 20:38 发表

看完“美丽心灵”,感慨无限。一切都没有将你击倒,你回来了。你走了,很遗憾没有与你相见。很幸运我认识了你,我一生的偶像。灵魂引导者。一路走好。

回复评论
61.154.0.* 在 2015年5月27日 09:03 发表

一个人找到他发挥自己才情的地方的太重要了,他人的无私也许对自己毫无影响。但是,给别人也许是与命相关。学会施恩,学会关爱周围的人。

回复评论
123.112.19.* 在 2015年5月30日 14:28 发表

走好。

回复评论
121.12.105.* 在 2015年6月28日 21:44 发表

伟大的人。

回复评论
42.98.40.* 在 2015年11月5日 21:41 发表

R.I.P

回复评论
111.29.143.* 在 2017年2月26日 19:54 发表

我看最早的评论是2008年的,我也是看完《美丽心灵》才搜索约翰·纳什,现在是2017年2月26号。事实证明伟大的传奇,永远不会随时间而流失,他会永远的影响着人们,不朽!

回复评论
123.147.248.* 在 2017年5月28日 00:33 发表

考完了美丽心灵,来留个记号。

回复评论
101.86.252.* 在 2019年11月29日 23:09 发表

刚看完《美丽心灵》,为您打call!!!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