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媒资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科技传媒资源是指传播科技新闻信息的一切媒介的人力、物力、财力、产品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还包括它们各自所传播的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方法、传播管理和科技传媒人才等。
科技传媒资源的特点[1]
科技传媒资源包括多种内容,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单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作为传播科技新闻信息的媒介,具有以下六方面特性:
1.严格的科学性科技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思想和精神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否则,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就达不到。美国科学家多萝西·内尔金(DorothyNelkin)指出:对大部分公众来说,科学的“真实性”就是媒体所提供的真实性。所以说,严格的科学性是科技传媒的本质特性。
2.受众的广泛性科技传媒的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科技新闻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它的传播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其受众包含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确定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四个重点人群,因为“任何科技知识如果只有少数人知晓,那么社会就不能进步,国家不可能富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到科技传媒传播的新闻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
3.内容的全面性科技传媒所刊载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首先是刊载的新知识多,主要是一些新领域、新学科、新进展、新发现等方面的科技知识,以新意引人深思;再就是选择的题材、内容广,像广角镜,能开拓受众视野;另外是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科普文章都可见到。
4.传播的教育性受众在接受科技传媒传播科技新闻信息的过程,实际就是在接受一种社会教育。科技传媒资源对科技新闻信息的传播实际上都是“教”的形式,受众通过接受科技传媒资源的“教”,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是“育”的结果。
5.功能的多样性。科技传媒资源包含了具有多种传播功能的传播载体,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比如手机报能够实现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数据在内的信息传播,“用户不仅可以去看、去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去理解新闻。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器官,实现新闻的多维阅读。”
6.产品的通俗化通俗化是科普实现大众化的首要条件。科技传媒向受众传播的科技新闻信息产品,都是科技专家将深奥的科学技术道理再度开发,转化成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产品,使受众易读、易懂、易操作、易参与、易接受、易消化。
科技传媒资源的共享要素[1]
构成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要素有五方面:
一是参与共建共享活动的所有科技传媒资源成员,即共享主体;
二是各成员都拥有可供共享的互补性科技传媒资源,即共享客体;
三是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方法,即共享途径;
四是资源最终共同享用的方式,即共享方式;五是要有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的规范约束,即共享规则。
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的特点:
1.共享主体的广泛性参与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成员,可以是科技报社、科技期刊社、科普网站、科普出版单位,也可以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综合类报刊等大众传媒的科技频道、科技专刊、科技专栏,还可以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科技企事业单位等。总之,只要拥有科技资源,都可以成为这一共建共享活动的主体。
2.共享客体的互补性。参与共享的各成员所拥有的科技资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互补性,否则就不会存在共建共享活动了。
3.共享途径的便捷性。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采取的是现代数字化、信息化途径,非常便捷,工作效率之高。网络信息空间改变了传统信息共享中单向流动、被动接受的状况,变成多向的、互动的信息流动,信息共享变得更为快捷便利。
4.共享方式的多样性科技传媒资源实现共享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免费共享、合作共享、交换共享,也可以是赢利共享、非赢利共享,还可以是点对点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等等。
5.科普资源可共享性。我国《科普法》第四条规定:“科普是公益事业。”第十六条又规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这就是说,传媒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是公益事业,这种科普资源具有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可以对全社会开放共享,为所有科技新闻工作者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