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多尔·费伦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桑多尔·费伦齐(Sándor Ferenczi,1873.07.07~1933.05.22)——早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匈牙利精神分析之父
目录 |
桑多尔·费伦齐(Sándor Ferenczi)匈牙利心理学家,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追随者,是早期最具创新精神的分析师之一,也是促成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建立的关键人物,还于1913年成为匈牙利精神分析学会的创始人[1]。
费伦齐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特别喜爱的儿子”,更把他和费伦齐之间的通信看作是“生命、灵魂、兴趣的一种亲密分享”。
费伦齐对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贡献,并开创了一些新的技术,挑战了分析师作为中立观察者的观念,鼓励积极而带有情感地参与分析工作。
虽然这些技术时有争议,但费伦齐却以其对精神分析的人文主义方法及其治疗受虐儿童的努力而闻名,因其对治疗工作富有同情和人性化的态度,被人们铭记至今。
桑多尔·费伦齐生平[1]
早年经历
- 1873 年 7 月 7 日,费伦齐出生在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不远的米什科尔茨(Miskolc),是来自波兰的犹太人亚历山大·弗伦克尔(Alexander Fraenkel)和罗莎·艾本许茨(Rosa Eibenschütz)十二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费伦齐成长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书店老板,还是文学和激进的政治作品的印刷者和出版商。由于父亲对文化有着的浓厚兴趣和广泛的人际圈,以至于费伦齐的家庭与书店都成为了来自于匈牙利和国外的艺术家、知识分子会面的场所。
而费伦齐的母亲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女性,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丈夫发展事业和处理大家庭的日常事务。除此之外,她还负责城市中的犹太妇女联盟(Union of Jewish Women)这一组织。费伦齐的父亲去世后,她开始全权负责起了书店的经营和印刷事业,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由于童年常常处于这种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书店环境的熏陶之中,贯穿费伦齐一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阅读,在学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还曾在读书期间致力于以海涅(Heinrich Heine)的风格写诗,并在其妹妹和一名17岁的书店店员身上尝试过催眠。
然而,15 岁时父亲的不幸离世,给费伦齐造成了持续一生的情感影响,而母亲也由于孩子众多和事业繁忙的原因极为严厉,使得费伦齐没有从她身上获得足够多的母爱,以至于在心理上终生都有着母爱匮乏和童年期挫败感的痛苦。
这种成长环境,深深影响到了后来费伦齐对临床工作中的母子关系重要性的强调,并努力帮助病人克服因被爱的愿望未能满足而造成的创伤。
职业生涯早期
费伦齐在家乡的新教学校完成了大学预科学习后,考入了维也纳大学主修医学,并于1894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对心理学感兴趣,还阅读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论述癔症现象的书,但当时他认为那是故弄玄虚。
之后,费伦齐先是在布达佩斯的几家医院做住院实习医师,后来又曾作为内科医生服役于军队,他的兴趣很快就转向了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理学。
- 1900 年,费伦齐为了进行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开始了这些方面的个人实践,成为了伊丽莎白救济院的主要神经病学家。五年后,他被任命为位于布达佩斯的皇家法院(Royal Court of Justice)的精神病学专家。
- 1907 年,费伦齐已经在匈牙利和德国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大约 30 篇论文,探究了精神障碍、性心理问题、梦与催眠、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互相平等的必要性。费伦齐这些早期的研究主题、对学术自由的思想和分析治疗中的宽容行为的倡导以及对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权威主义的批判,都构成了他日后精神分析思想的核心。
费伦齐在《梦的解析》刚出版不久时就曾阅读过,最初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1907年他接触到并认识了卡尔·荣格,在吸收了荣格的联想测验之后,便很快认同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职业生涯中期
- 1908年2月2日,费伦齐与另一位匈牙利医生首次拜访弗洛伊德,这是两人之间亲密友谊的开始,从此便一直保持着近20年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他们之间的通信交流,对精神分析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908年4月27日,在萨尔茨堡举行的第一次精神分析会议上,费伦齐发表了论文“精神分析与教育学”,这是第一项专门针对这一主题的精神分析工作。而为了向匈牙利介绍精神分析,费伦齐还进行了多次会谈,逐渐成为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弟子,并曾受邀到弗洛伊德家度假,一起旅行。
- 1909 年,费伦齐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理论研究论文《内投和移情》,文中介绍了投射(projection)的概念,还描述了内投(introjection)和自我(ego)的其他典型功能。
- 1911年在魏玛(Weimar)会议上,费伦齐提议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得到了弗洛伊德等人的赞同,从此他便积极投身到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创立之中,并于次年成为了“秘密委员会”的成员。
- 1913 年,费伦齐成立了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Hungari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并一直担任协会主席直到去世。
- 1918 年 9 月,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在布达佩斯召开,费伦齐当选为学会主席。尔后,费伦齐受聘于布达佩斯大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精神分析学教授,这曾经是弗洛伊德非常渴望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荣誉。
然而,由于匈牙利的社会和政治动荡,费伦齐被迫放弃了这些,但是通过这一事件,精神分析学首次被安排进了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所以这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仍意味着一次巨大的成功。
职业生涯后期
- 1919年,经过18年漫长而复杂的恋爱,费伦齐和吉泽拉·帕洛什(Gizella Palos)结婚,成为了她两个女儿Elma和Magda的继父。
之后, 费伦齐便完全投身到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和对病人的治疗之中,开始发展所谓的“主动”技术,而这些技术却在后来导致费伦齐与主流精神分析界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 1924年,费伦齐与奥托·兰克共同发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专题论文,但是受到了欧内斯特·琼斯和卡尔·亚伯拉罕等人,以及弗洛伊德本人的强烈批判。
- 1926-1927年间,费伦齐前往美国,在那里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进行了精神分析方面的讲演和分析师的培训工作,他在华盛顿和纽约的讲演对早期的美国人际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27年,费伦齐回到布达佩斯,继续分析困难案例,但他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开始崩解,后者越来越多地表达了对他的精神分析思维方式和他与病人互动的不满。
-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反移情、亲子关系、身心取向、多学科的运用等逐渐成为了精神分析探讨的主要议题,精神分析人类学、精神分析培训的基本原则也得以确立,但是费伦齐与弗洛伊德,却也因理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理念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痛苦而疏远,关系进一步恶化。
- 1932年,费伦齐发表了题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混淆”这篇有争议的论文,使得他和弗洛伊德的友谊最终结束。
- 1933年的5月22日,在其 60 岁生日之前,费伦齐因恶性贫血病逝于布达佩斯的家中。
桑多尔·费伦齐主要贡献[1]
费伦齐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理论层面,他介绍了内射的概念,是第一个关注对象关系的分析师,并发展了创伤理论、自我发展阶段理论和退行理论等。在技术层面,费伦齐展开了诸多技术革新,受到弗洛伊德在治疗病人时对技术所做的一些改变的启发,发展出了主动技术(active technique),为了治疗创伤而特别发展出了放松治疗(relax therapy),以及相互分析(mutual analysis)和教导分析(didactic analysis)或称发展分析(formative analysis)等。
引入共情和重估反移情
费伦齐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及其临床实践,对分析师提出了特殊的情感和才能的要求。
他认为共情方法是理解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的关键,其共情取向有四个基本维度:一种分析会谈的情绪氛围确立;分析师对治疗情境的贡献;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共情和神经发生的发展理论。
费伦齐这种精神分析的共情取向,促进了关于分析师对治疗过程贡献的研究,最终推动了精神分析向非生物学驱力观的发展。
此外,费伦齐接纳了弗洛伊德对反移情的发现,但却挣脱了弗洛伊德时代分析师只强调处理病人的情感表达,将反移情作为一种负性事件的传统观念,在其自身对共情的理解之上,将反移情引向了治疗关系中的核心。
费伦齐认为反移情的本质特征是温柔(tenderness),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师要时时觉察自身对分析过程的不间断的影响,并为治疗过程创造出一种安全与温暖的环境,让病人在其中通过移情的各种表达暴露出其婴儿期未解决的问题,同时反移情的背景会随着病人的健康改变而变化。
由此,费伦齐打下了反移情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而“反移情作业”也已经成为了客体关系、人际/人本和关系等治疗取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创伤的言语混乱理论
费伦齐在弗洛伊德早期所放弃的性诱惑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伤的言语的混乱(confusion of tongues)理论。
他在其著名的论文《成人和儿童间的言语的混乱》中指出,由于儿童从其父母或是照看人那里获得的是以性欲的宣泄为表达方式的爱,由此混乱便成为了一种最初的内部状态。
儿童的父母因他们本身未能解决的自恋需要,为了其自身的性欲、权力欲、施虐欲等欲望的满足,就把这些强加到了渴望爱与温柔的孩子身上。因此,儿童除了感到自己正在被伤害与虐待之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爱。
更糟糕的是,儿童事后可能会被其父母告知,如果这种虐待被说出去的话,那么将会受到身体伤害甚至是收回对他们的爱,其结果便是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混乱状态。
费伦齐认为,这种混乱状态歪曲了儿童的现实感,因为儿童被强迫要求接受施虐者对这一事件的定义。
“然而,相同的焦虑,如果到达了一种确定的最大程度,就会如自动装置一般强迫他们去服从攻击者的意愿,预测攻击者的每一个欲望并使其满足,并通过与攻击者认同而完全忘却了他们自身”,“柔弱的与发育不良的性格是对突然的不愉快的反应,不是通过防御而是通过对受焦虑折磨的认同和对胁迫者或攻击者的内投”。费伦齐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言语上的压抑就会产生,儿童不能说出创伤所在。
费伦齐的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创伤的形成是儿童的父母中的一位,或者是权威人物的性诱惑的结果。他对性诱惑假说的深入研究,使精神分析从对生物学驱力的探讨,转向了对人类行为中的创伤作用的关注。
现实感的发展阶段理论
费伦齐在描述自我(ego)发展的时候是按照序列顺序进行的。他在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自我发展建立在压抑机制、自我对现实的适应和判断的理论基础之上,在其著名的论文《现实感的发展阶段》(1913)中指出,强迫性神经症是心理生活向儿童阶段的退行,是个体不得不服从于不可抗拒的本能的结果,实质上是一种全能感的象征性表现。
费伦齐进而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在强迫症病人的全能幻觉中“一种古老夸张的儿童期妄想被明显地坦白了”这一点出发,试图揭示出强迫症病人的全能感幻觉的起源和命运。“……自我从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发展……儿童通过对自然力量的确认而替代了夸大狂,构成了自我发展的本质内容”。
费伦齐把幼儿自我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 无条件的全知全能期(period of unconditional omnipotence)
费伦齐认为人类还在子宫里的时候就有了心理生活,尽管那只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在这一时期,胎儿所需要的所有温暖、保护、营养都会通过脐带得到满足。于是,费伦齐由此推断到,胎儿在这种类似于寄生的状态下,会获得自身是全知全能的心理印象。病人自身的童年期夸大狂只是要求曾经存在的无条件全能状态的回归。
- 神奇幻觉的全知全能期(period of magical-hallucinatory omnipotence)
婴儿出生之后,无助的哭闹和挣扎很明显是对先前状态被打断的抗争反应。但是,婴儿的哭闹很快就会被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和无微不至的关照所平息,于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愿望满足的实现就是因出生而失去的满足环境的重新获得。由于婴儿还不具备理解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能力,更不知道母亲或者是照看者的存在和活动对其愿望满足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会觉得自身是处于一种神奇的能力护佑之下,只要通过简单的想象就能满足自身的愿望。
- 借助于神奇姿势的全知全能期(period of omnipotence by the help of magic gestures)
当婴儿的需要和自身不协调的简单表达,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时候,婴儿便逐渐发展出了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模仿吮吸的动作来表达饥饿的需要,逐渐学会伸手去抓他所想要的物体。在婴儿懂得哭泣以及其他表示需要的动作和表情能带来满足时,便进入了一个靠姿势来表达的全能时期。
- 神奇思维和神奇言语期(period of magic thoughts and magic words)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的言语始于象征性姿势,但是很快就具有了特殊意义。象征性姿势具有加速有意识思考和动力释放的能力。由于这一时期的婴儿的愿望比较少而且相对简单,看护人很快就能猜出婴儿的要求并急于使其满足。这就让婴儿倾向于认为自己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只依靠想法和言语就能使愿望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