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机关后勤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价格,合理确定机关后勤服务价格和核算标准,与机关服务对象逐步建立起有偿服务核算关系,打破传统的机关后勤服务模式,建立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竞争机制,从而优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机关高效运转的后勤需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服务社会化。现有机关后勤服务单位,脱离机关行政本体后,一方面按照机关后勤服务的要求,搞好机关有偿服务,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扩大服务范围,达到服务社会获取经济社会效益。使后勤服务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二是机关后勤服务内容社会化,按照双向发展、双向服务、优势互补的方针,在发挥机关后勤服务单位服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社会专业力量为机关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服务,从而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价格的市场化。
1、市场经济规律是机关后勤社会化的主要动因。马克思认为,服务也是商品。因此,服务适用于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发展,产品日益丰富,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者和服务者提供更加优质、廉价、物美、服务良好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而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又直接决定了生产者与服务者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后勤服务社会化就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后勤部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用社会化的方式以最优的价格生产最好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2、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项事业和工作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轴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取得了显著成绩。机关后勤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到服务经营机制的转变,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到保障实力的增强,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实现的。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了以封闭式,供给制、福利型为主要特色的传统后勤体制,造成了机构臃肿、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多种弊端。这种体制既严重地阻碍着机关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又直接制约着后勤保障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际交流的日趋扩大,特别是随着市场开发的城市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客观上要求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出现,要求在后勤服务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在机关与后勤部门之间建立完备的商品交换关系,促使后勤服务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动作和货币化交换。
3、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比如,在餐饮、住宿、会务、幼教、汽修等方面,基本满足于机关后勤服务的需求;汽车租赁、物业管理等产业也方兴未艾。来自第三产业急需膨胀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渐变的压力,对机关调整后勤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机关后勤服务卖方社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4、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1993年以来,机关后勤在转变服务单位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目前,新一轮机构改革正在进行,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职能转变、精简机构、人员分流等必然促使一部分机关后勤单位脱离机关本体,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将逐步由事业型、供给型向企业型、经营型转变。经营业绩将成为后勤服务单位兴衰存亡和职工收益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市场日益取代行政手段,在机关后勤事业发展中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与政府责任[1]
一种错误的认识需要澄清:那就是很多人认为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把机关现有的后勤服务设施和人员全部交给社会。这种观念没有抓住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真正内涵,也脱离了机关后勤的实际情况。在操作上只强调把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分出去交给社会,机关后勤服务全靠社会提供,这在实际条件下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事实上,无论是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还是社会化完成后,政府机关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各级政府领导在思想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各级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后勤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提供在人事、财务等各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推进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领导要选派得力的优秀干部搞后勤,同时要简政放权,鼓励后勤部门的干部职工对改革进行探索、研究,对后勤管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做实事求是地分析,给予客观的评价。
2.健全和完善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序进行。一是要加强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立法工作,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将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关问题纳入立法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有利于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和后勤产业发展的法规,使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根据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矛盾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补充、修订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财务等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的后勤管理服务的规章体系。
即使后勤服务社会化完成后,政府的责任仍然存在。首先,机关后勤服务交给社会上的服务行业后,承包商或代理人都有可能因为自身谋求利益的需要而假公济私,欺诈贪贿,社会化为不法官商勾结提供了土壤。其次,社会上的服务行业关心的是利润的获得,对不具有经济效益的服务,往往规避取巧,而只从事比较有利的事项,这就使得其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机关工作人员的需要。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往往缺少被委托者的有效监控,在此情况下,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即使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后,政府的引导和适当干预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后的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与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机构由行政关系转变为经济关系。如何在社会化条件下加强对服务的监管,可持续地提高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的质量,是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此时,政府就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其进行引导,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该调整其职能设置,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监管。一些地区成功的做法有增设服务质量监管处,负责代表机关与服务保障机构签订合同及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对服务保障提出质量标准要求,并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在体制上确保机关后勤服务质量有人管。
2.制定相关规范,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规范对机关引进社会服务具体标准做出规定,以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比如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就与财政部门联合制定了《上海市市级机关引进社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市级机关引进社会服务的内容、范围、资质要求、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把机关后勤服务质量管理纳入考试体系,组织力量编写了专用教材,开设了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使服务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目而规范化、系统化,为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 ↑ 叶启成.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网络财富,200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