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新闻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闻心理学(News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以及各自的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属于新闻学与心理学的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生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它融合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与新闻学于一体,尽量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听众、观众共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力求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新闻心理学的发展[1]

  对于新闻心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记者邵飘萍在其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提出在采访时记者应该要研究采访对象心理,讲究采访方法。1923年,由徐宝璜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系,开设了群众心理课程,以研究报纸读者心理为主。但是,早期的新闻心理的研究,是偶然的、个别的、零散的、局部的学术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逐步得到国人的重视。五十年代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具有“两重性”的观点,“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要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31f。所以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报纸应进行读者调查,研究读者心理。1978年2月,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在该社举办的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上提出,在我国有必要建立新闻心理学这门学科。1979年底,当时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讲师的徐培汀明确提出我国需要开展新闻心理学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闻心理学进人了研究的春天。研究领域较前有所拓宽,在研究受众心理方面既有研究读者心理,又有研究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论文。在此阶段,有关受众研究开始在全国得以大规模推行,1982年11月,北京新闻学会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的、系统的北京市受众调查报告(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报告及分析报告刊载于《中国新闻年鉴》(1984年版)。以后受众研究逐渐从研究机构扩展到新闻单位,并于1986年在黄山召开了首届新闻受众研究学术讨论会。在研究受众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的论文,如对采访心理、编辑心理、播音员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均有涉及。

  1986年10月23日,首都新闻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联合举办了“新闻与相邻学科”学术研讨会,社会心理学被列入相邻学科当中,新闻学与心理学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1986年2月起,《新闻战线》专门辟出“新闻与想象”专栏,许多内容均涉及新闻心理学研究范畴,该讨论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新闻大学》自第8期起,几乎每期都刊载至少一篇有关新闻心理学的相关论文,主要侧重探讨记者思维和编辑素质等问题,对广告心理研究也有涉及。张骏德、刘海贵合作撰写的《试论新闻心理学的产生与内涵》一文,对新闻心理学的内涵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类在新闻活动中人与客观事实、人与人、人与新闻的关系,研究记者、编辑、读者在新闻采集、写作、编辑、传播、受传的全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内容为采访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版面心理学、读者心理学等。

  1986年7月,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理论界开始尝试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该书认为,新闻心理学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采访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编排心理学和受众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调查、新闻实例解析、个人观察等。同时期的著作还有虞达文著《新闻读者心理学导论》、汪新源著《新闻心理学》、徐培汀、谭启泰著《新闻心理学漫谈》等。不过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研究具有较多的“捏合”色彩,大多借助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说明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写作。

  进入九十年代后,新闻心理学研究得到较快发展。

  1994年,我国首届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共出现新闻心理学专著14本、论文集2本。九十年代中期后,学者们对新闻心理学研究提出新目标,认为需要把心理学理论和新闻学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以期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有学者提出新闻心理学要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学科体系的整体出新、建立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向大众传播心理学转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了更新历程的探索。

  首先,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已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继续深化对新闻从业人员受众、新闻活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采访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编辑心理学、新闻传播者心理学、电视心理学、广播心理学、受众效果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同时还出现了对媒体经营管理心理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报纸专刊的开办、报纸副刊多元化与转型期社会心理等论文,并有学者尝试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对新闻心理、传播心理进行研究。

  其次,专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尝试从多种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探讨。如对受众心理的研究,有的学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进行分析,认为受众心理大致可分为新奇、得益、求知、接近、对比、逆反等类型;有学者则从报道应如何深入读者心理的角度提出读者具有自主性心理、参与性心理、务实心理等特点;还有学者就新闻背景与读者心理关系展开论述,认为读者具有求新、求近、求知、求短、求深、求活等心理要求。更有学者提出要冷静地面对读者:对读者需求要被动又主动地满足,不要一味地迎合读者等观点。最后,研究方法多样性,开始采取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除继续对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心理进行思辨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开始运用心理实验、心理测验、量化统计等方法对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受众的接收心理进行量化分析。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人与事实(记者、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

  2、人与新闻(记者、编辑、受众与新闻之间)。

  3、人与人(记者、编辑、采访对象、受众之间)。

  4、研究记者、编辑、受众在新闻采集、协作、编辑、传播、接受等全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规律。

  5、内容可以分为:采访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编辑心理学、受众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的构架

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

  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理论构架,一是内容构架。

  在理论构架方面,新闻心理学的学科界说、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及其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进行分析。

  内容构架:以新闻心理学著作为对象,分析这些版本的内容编排,将当前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归纳为纵向线型模式、横向面型模式和立体交叉体型模式三种基本模式 。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构架

  1、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以及新闻采访对象在新闻采编传播和接受的全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

  2、是新闻科学的分支学科(学科根本属性)。

  3、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新闻心理学的内容构架

  新闻心理学的内容构架,主要是指新闻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各种各样的基本素材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序地进行排列组合。

  新闻心理学内容构架模式

  1、纵向线型模式(以新闻传播活动的一般环节为顺序)

  2、横向面型模式(以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主体为结构

  3、立体交叉体型模式。以对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纵向研究为经,以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各类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横向研究为纬把二者结合起来,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立体交叉而建构的体型模式 。

  4、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

  5、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

   6、汪新源《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的特点

  新闻心理学是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社会科学为主,横跨应用理论与基础理论、以应用理论为主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本学科学科性质的三大特点 。

  1、理论性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人们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种种心理现象进行冷静的观察,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抽象,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变化演进的规律和本质 。

  2、实践性

  它来源于人类的新闻实践,反过来又要指导人类的新闻实践。研究新闻心理理论必须紧密贴近新闻心理实际,从中吸取营养,充实自我,经受检验,指导实践 。

  3、综合性

  新闻心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作指导,充分吸收新闻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美学、教育学、社会学、测量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灵活采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学方法,构架起自己别具一格的学科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 。

新闻心理学的任务[2]

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二是探索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三是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作为新闻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不仅表现在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上,还应当表现在提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上。因为从广义上讲人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总合;从狭义上讲政治思想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关系。

  政治思想是指认识的内容,而心理活动则是指认识的过程。人只有通过认识过程才能获得认识内容。比如,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革命的人生观、崇高的职业感、正确的新闻观等都属于政治思想范畴,而这些观念的获得必须以人自身的心理活动为中介。新闻工作者只有凭借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亲身感知、体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凭借思维活动对什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之后,方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可以说离开了人的心理活动,人就无法认识客观世界,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者,由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对象,又是新闻事业的主人。所以,新闻心理学不仅要从理论上探讨新闻传者和受者各自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尤其应注意研究受众在接受新闻宣传时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机制,从而使新闻宣传既能入(受众)耳、入目,又能人脑、人心,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真正深入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将其理论成果应用于新闻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还应采取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去实现理论的构想。例如,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地认识他们现有的心理水平。提高一般新闻工作者的心理水平首先应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对于这两个方面,可以采用一般的调查研究的途径去了解,还可以使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水平给予数量化的规定,质的描述与量的规定相结合使其更趋于科学化。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3]

  1、依重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

  (1)采访中的程式化提问

  (2)会议报道中记者个性的迷失

  (3)新闻写作中的表面化和单面性

  2、辅以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

  3、多元化的研究取向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量(量化)研究

  (一)实验法

  1、受众对媒介信息心理反应的测量

  2、网络不同媒体组合的传播效果检测分析

  (二)调查法

  1、对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的研究调查

  2、对新闻受众心理的调查研究

  (三)内容分析

  二、新闻心理学质量(质化)的研究

  (一)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二)观察法

  (三)实物分析

  三、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4]

  新闻心理学研究,是以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宣传报道的效益为其主要目的的。

  在我国,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的宣传工具。它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意见,为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所以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都要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受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三者在新闻实践中要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新闻工作者认识和不断调节自身的心理,了解和掌握采访对象、新闻受众的心理,就能使工作更加顺利,更富有成效,新闻工作的效果和宣传报道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在提高新闻工作效率和提高宣传报道效益方面,开辟了一条别开生面的途径。只要有人们生活的地方,就有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存在。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和教训,其中就有不少属于心理学范畴。以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这样做”了,而弄不清“为什么要这做”。研究了心理学,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通过总结,使自己的经验更加条理化、科学化,使无意识的做法变成自觉的行动,使工作更加富于创造性。对新参加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和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向有经验的老新闻工作者学习,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外,研究和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较快地胜任新闻工作。学习一点新闻心理学,也可以使我们新闻工作者,对实践中出现的许多心理现象,有真正的科学的理解,从而使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由于心理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包罗所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特征、特点,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等等。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选择更加符合新闻工作实际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来研究,总结其规律 ,加以阐明,予以应用。

新闻心理学与军事宣传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5]

  (一)相互联系

  1.三者总体上都是人际信息交流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新闻、宣传和传播虽然语义范畴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关于人际的信息交流活动,都可以说成是有意识的影响活动,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与心理学相交叉的各自学科,只不过是进一步探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而已。

  2.三者所依据的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相同,所联结的心理学流派相同。由于新闻心理、宣传心理和传播心理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心理是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所以在总体上,新闻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为理论基础的,新闻、宣传和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心理现象都有心理学原理的共性之处,都是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的综合反映。

  3.三者的研究任务总体上大致相似,都有类似的理论任务,即揭示各自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在实践任务上,也都是以提高传者的心理素质,推动学科发展为目的。4.军事宣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现有的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已经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和运用于军事宣传心理学的研究中。

  (二)主要区别

  1.三者的定义不同。一般来讲,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也可称之为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或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①;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学问②;而军事宣传心理学是研究军事宣传主体的心理场、宣传心理信息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三者的认识主体不同。新闻心理学的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新闻传者,职业化水平较高,一般又都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新闻受众,,一般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传播心理学的认识主体就要广泛得多,传播者既包括专门化的职业传播者,又包括非专业的业余传播者,泛指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的行为主体;传播对象甚至可以大到包括所有的人类。军事宣传心理学的认识主体,亦可称之为军事宣传参与主体,主要是指军事宣传者和军事宣传对象,而从狭义上讲,这种主体一般都被界定在军队内部,指军队的记者、编辑、宣传干事、政工干部等,但在广义上也包含那些军外从事与宣传军事活动相关的宣传者,包括一些报刊的军事栏目记者、编辑,包括一些电台的军事类主持人、军事评论员等。

  3。三者的研究内容不同。总体而言,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和军事宣传心理学都是要研究自己学科的基本原理、传者心理、受众心理。但在具体论述中却截然不同,都是紧紧围绕新闻活动、传播行为、军事宣传工作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展开;论述的方式也大不一样,军事宣传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具有军事方面的特色。

  4.三者的运用范围不同。新闻心理学运用于新闻事业中,包括新闻的制作、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传播心理学运用范围就很广,只要涉及到传播行为的,就可以加以运用;军事宣传心理学只运用于与军事宣传紧密相关的宣传活动中。

  5.军事宣传心理学有自己的研究独特性。由于军事宣传是宣传的一个特殊分支,军事宣传心理学有不同于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独特性,其理论也不可能是对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嫁接”。

  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的理论完备性还不够,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较短,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另一方面,军事宣传心理学要形成特色,必须在借鉴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上有所创新,避免少走弯路。我们认为,军事宣传心理学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军事宣传心理学是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新军事变革催生了作战理念的变化。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可以看出,战争越来越趋向于对人的心理的“软杀伤”,心理战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相对独立的作战样式,而在心理对抗中,军事宣传的较量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军事宣传心理已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军事宣传心理学是研究军事宣传这一特殊的活动中人的心理场,军事宣传更加强调鲜明的党性和原则性,更加突出以正面宣传为主,更加注重典型的宣传,广大官兵在参与军事宣传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往往很特殊,研究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并找到解决之策,对于增强国防能力,建立军民鱼水情谊至关重要。

  三是军事宣传具有坚强的战斗性,军事宣传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平时的军事宣传者和宣传对象的心理,还要研究战争宣传心理和宣传心理战。在利益驱使下,西方大众传媒越来越注重参与战争,我们必须关注到这种趋势,注重研究战争态势下的宣传心理,确保“打得赢”和“不变质”两个历史使命的完成。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赵凯,丁法章,黄芝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新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2. 刘京林著.新闻心理学概论 (第四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第4版.
  3. 3.0 3.1 刘京林主编.新闻心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4. 高兰著.采访心理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5. 郝唯学, 赵和伟著.军事宣传心理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Mis铭,y桑,Tracy,Lin,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新闻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