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数字化传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数字传播)

数字化传播(Digitized Communication)

目录

什么是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它是把各种数据和文字、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息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为互动。所以,数字化传播是集合了语言、文字、声像等特点的新的传播途径。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

数字化传播的基本内涵[1]

  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传播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6个方面:

  一是传播媒体的数字化。

  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的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方式进行传播,与传统的口述、现场表演和纸质图书等内容呈现形式有显著不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数字化媒体是决定数字化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是呈现方式的数字化。

  数字化传播依托手机终端、电脑屏幕以及其他显示设备等方式予以展示,形态各异的屏幕将成为数字化传播的主阵地,与传统的呈现方式有极大的不同。

  三是连接方式的数字化。

  数字化传播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数字内容的传输,确保传输内容的精准和快速,更好地满足远程、大容量数据传输需要。

  四是交互空间数字化。

  数字化传播在数字空间中展开,受众般通过各种终端设备登陆各种数字空间,比如微信、微博、头条和抖音等,并通过点赞、留言和转发等方式进行反馈和互动,他们在数字空间获得全新的交互体验,拓展传统交互空间的边界。

  五是传播资源的数字化。

  在数字化传播的背景下,传播的资源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原创且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数据资源,是传播成败的“秘密武器”,比如美国NetFlix公司推出的《纸牌屋》《美国工厂》等经典作品,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出色的传播效果。

  六是传播目标的多元化。

  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传播可以克服时空的障碍,能做到多维(二维或三维)以及多场景的展示,同时能有效克服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大大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匹配度,进一步确保传播的成效。

数字化传播的主要特点[1]

  一是传播的范围将显著扩大。

  数字化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传播范围不再受空间限制,而是通过网络突破疆域,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毫无疑问,传播范围的扩大,将使传播的发展空间和影响程度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是传播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

  长期来,传统的传播无法突破“人传人”和“面对面”的局限,即使采用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仍受到较大的时间限制,而数字化传播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确定传播的时间,即使是网络直播,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在线回看,摆脱对传播时间的依赖。

  三是传播的交互方式将发生新的变化。

  传统条件下,传播的交互性受较大的局限,特别是纸质媒体和广电等媒体,无法实现有效的交互,而数字化传播既可利用触屏实现有效精准的交互,又可通过弹幕等方式进行同屏互动,同时还能突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限制,形成更为紧密和更具个性化的“多对多”的联系,使交互的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四是传播的重点将转向数字媒体的创作。

  数字化传播通过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在网上传播,数字媒体是其基本的存在形态和价值来源,因此,创作高水平的数字媒体作品是确保数字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必须将其作为重点任务予以落实。

  五是数字化传播品牌将发挥主导地位。

  在传统条件下,一些知名媒体因为拥有独特的传播渠道,从而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比如知名报刊、电视频道等。在数字化传播媒介条件下,大量的传播媒体依托特定平台而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品牌的影响力。以全球最具影响的视频传播平台YouTube为例,2021年9月6日的数据显示,李子柒的订阅用户数为1600万,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的缩写)的订阅用户数为1280万,BBC(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缩写)的订阅数为1070万,足以看出,李子柒以清新典雅、具有浓郁中国田园风情的视频作品所塑造的传播品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数字化传播为“草根”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说明打造数字化传播品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数字化传播的规律

  1.数字化传播实现人类传播与非人类传播的全面融合

  这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飞跃,数字化传播已经超越和突破了传播学固有的范畴。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主要是研究人类的传播活动,立足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去掉了非人类传播的研究。但数字化传播中的智能传播,已大大突破了人类传播的范畴,将自然、机器和其他生物之间的传播都开始高度贯穿起来,构成了全新的传播学版图。

  2. 数字化传播是五种主要传播类型的全面融合

  把过去相当分裂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全面融合起来。最关键的并不是上述几种类别的传播形式简单地衔接与融合,而是促成了上述几种传播形式的质变。

  3. 数字化传播是四大传播机制的超级融合,是传统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自传播和智能传播这四种机制的高度融合与联动

  每一个新兴传播机制的诞生,虽然不以替代原有传播机制为代价,但却在传播力方面有了本质的提升,数量级的提升,是技术驱动的生产力的解放,也是传播力的进一步释放。

  4. 数字化传播是人类三大学科知识体系的大融合

  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真正需要工科、理科和文科的交叉和融合。数字媒体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工程性,也具有信息传播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更有着社会各主体的能动性,需要全面的科学与知识共同体的联手与结合。

数字化传播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传播已成为代表未来传播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演进趋势,必须充分把握发展形势,为促进我国数字化传播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相应的发展之道建议如下:

  1.加强对数字化传播的科学引导我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传播大国,但离传播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能否把握数字化传播的转型升级机遇,直接关系到传播强国梦能否实现。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约4.8万家,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01.10万人,如果加上统计数据之外的互联网传播行业,体量更为可观。但我国传播行业的总体实力还相对较弱,在数字化传播发展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无序的状况,比如低俗的内容时而出现、青少年盲目追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追名逐利的网红还大行其道等等。针对数字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乱象,既要系统分析、理性判断,又要科学引导,切忌简单的“一刀切”将新生事物一棍子打死,要从我国建设数字化传播强国的大局出发,一方面鼓励积极创新和大胆探索,另一方面要把控好正确的发展方向,防止误入歧途。

  2.以内容创新作为数字化传播发展的突破口数字化传播在表现形式、交互方式以及存在形态等各个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活动有着显著的不同,但“内容为王”的规则不但没有改变,而且作用更为明显。原创高水平的内容匮乏,导致数字化传播陷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是我国传播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播管理部门还是传播企业以及传播从业者,一定要把内容创新作为一项关键性任务予以落实,否则就会陷入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发展境地,轻则会导致低俗内容侵占数字化传播渠道,重则会出现内容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3.以数字化传播促进国际传播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权基本由国际传播巨头主宰,在新闻传播领域,美国的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和法国的法新社,处于全球第一方阵的地位,这一局面对我国改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十分不利。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大力发展数字化传。播来实现,当前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数字化传播平台还很缺乏,必须整合多方面的力量补足短板,既要发挥新华社等国内老牌媒体巨头的引领作用,又有激发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国际传播潜力,做到优势互补,融合共生,让中国的声音能被世界更多的人听到,同时能产生出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4.培育高素质数字化传播人才队伍传播学是由人主导的学问,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进入数字化传播时代之后,专业人才的地位更是上升到决定传播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数字化传播作为新生事物,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新的模式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建立起来。面对数字化传播的人才荒,一要突破常规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比如针对直播主持、数字化传播内容创作等职位制订特定的职称评审序列,为优秀紧缺型人才开设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二要通过互联网传播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联合培养的方式,促进复合型数字化传播人才的快速成长;三要通过举办各类竞赛等方式,发现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特技能的数字化传播人才,为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5.打造数字化传播发展生态数字化传播是一个参与者众多、影响面巨大、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推进,才能逐步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打造适应数字化传播发展需要的生态体系,是促进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要大力鼓励优秀的原创数字化传播作品的创作,逐步建立起数字化传播的优秀创作队伍,让数字化传播“为有源头活水来”;二要制订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标准,让数字化传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要创造健康、文明且积极的“粉丝”文化,既要做大做强粉丝群体,又要引导广大粉丝传播正能量,汇聚新力量,共同成为数字化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四要完善数字化传播的权益机制,做到创作权、传播权、署名权收益权等各种权益的有机统一,为数字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姚国章.数字化传播的概念框架与发展之道[J].科技传播,202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数字化传播"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