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教育经济收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教育经济效益[1]

  教育经济效益亦称为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或教育投资的外部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和提高了劳动者知识技能以及生产能力,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即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贡献。这种收益按照享有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育社会收益和教育的个人收益。或者说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教育的个人经济效益。教育的社会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增长中可以归因于国家(或社会)教育投资的部分;教育的个人收益是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以归因于个人教育投资的部分。

  教育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率有所不同,前者反映的是教育的间接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较关系,后者反映的是教育的直接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较关系,这是由于教育活动不同于经济活动,它的产出有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之分。教育活动的直接产出是指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高,通常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来表示。教育的间接产出则指这些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后,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增长。

  在中国的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常常将教育效率与教育经济效益混为一谈,把教育经济效益当作教育效率。例如说,要“提高教育经济效益”,“要提高办学效益”,它指的是要提高教育或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培养较好、较多的学生。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不仅有经济收益,也有巨大的非经济收益,其中包括社会的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的。在教育经济学中只探讨教育的经济收益,教育的非经济收益则由其他学科如教育社会学等来研究。

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1]

  由于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因此相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而言,教育经济效益有其自身独特地性质。

  1.间接性

  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投入生产资料,经过生产过程,产出物质产品,其直接的成果形式是物质产品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产品销售后就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生产投资在经济上的补偿和收益具有直接性。

  而在教育领域中,投入教育资源,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即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果不是物质产品,而是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是现有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提高。只有当受教育者进入到物质生产部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物质产品后,才能取得经济效益,投资的补偿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实现的,投资的收益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增加表现出来的。这表明,教育投资的补偿和收益不是发生在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发生在教育领域内部,而是发生在教育过程结束后,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对教育过程的直接投入,再经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而间接实现的。所以,就教育过程来说,教育投资的补偿和收益,只是潜在的、间接的。

  2.迟效性

  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如果把投资——收益的周期理解为从资金投入开始,到建成投产,回收全部投资开始获得的收益的话,不同的物质生产部门,不同的投资项目,经济收益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从物质资料投入生产到开始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短,取决于劳动时间建设周期的长短。一般来讲,物质生产领域中,诸如能源钢铁、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建设周期、经济效益周期都比较长,纺织食品等部门的建设周期、经济效益周期则比较短。

  而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周期更长。首先,教育过程的时间长。由于培养一个合格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要花费将进二十年的时间,而教育经济效益是要在结束教育过程之后才能获得的,在培养周期内,只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没有任何经济产出。因此,教育过程的时间非常长,就决定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周期更长。其次,由于受教育者就业后,存在着一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适应时期,即毕业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还需要有知识转化的“滞后期”,即使学校教育贯彻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但学校学习的主要还是理论,把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也还需要或长或短的时间,从而滞后了教育经济效益的获得。所以,教育经济效益是迟效的。

  3.长效性

  而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则具有长效性。这是因为教育投资的成果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尤其是智力是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发挥效用的,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劳动者的寿命、健康状况和受教育年限长短。只要劳动者身体健康,并从事劳动,教育成果就能够发挥效用,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人的平均的劳动年龄为16岁到60岁,则劳动时间可达40多年,初中毕业的劳动者可以劳动45年,高中毕业的劳动者可以劳动42年,大学毕业的劳动者也可以劳动近40年。在整个劳动期间,因受教育而提高了劳动能力都将发挥作用,带来经济效益。

  就一个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体来说,其体力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是生命发展的结果。而智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是生命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科技发展使知识老化和陈旧所造成的。但是,智力作用的趋势并非是直线式下降,这是因为:第一,知识的陈旧和更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是原有知识的全部报废,而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经过实践的检验,一部分只是证明不符合客观实际被否定,而更多的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大量新的知识,而为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将继续发挥作用。第二,知识的陈旧和老化,通过再学习、再教育而使之更新。第三,劳动者的智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长期起作用,它随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它又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所以说,教育经济效益是长效的。

  4.多效性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多效性是指教育投资除了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直接生产能力外,还具有很多其他的功能,这些功能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一方面,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而且还会培养劳动者的责任感、职业道德等等,这些品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会起着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一般而言,一个人受了一定的教育后,往往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更大的劳动热情和事业心,具有更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等等,这些品质都有可能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又具有扩展性,教育不仅能使受教育者本人获益,增加个人的生产能力和其他优良品质,而且还会影响着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家庭和子女,使他们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增加其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其他品质。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受较高教育的劳动者越多,教育的这种扩展性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和收益的增加。因此,教育经济效益是多效的。

  总之,对教育经济效益特点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了解教育投资的经济意义,而且有助于分析教育收益率和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教育经济效益分析法[2]

  概括起来,教育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不外乎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

  教育经济效益定性分析法主要是凭借历史经验,高度概括和抽象地论述教育能客观地产生经济效益。显然,通过教育手段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本经济学家速水和拉坦也认为,文化禀赋既制约着一个国家进行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种变革。并且, “文化演变超出了制度系统演化的范围,文化的内容服从由创新、仿效、选择和拒绝构成的持续不断的演化过程。”舒尔茨也认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个人有意识地进行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而且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受教育者个体的既得利益,比如, “与白领和专业人员集团相比,蓝领和非熟练工人更有可能失业并呆在失业行列里。由此看来,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还影响着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的经济利益

  (2)定量分析法

  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经济效益度量方法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投资增量收益计算法”、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美国经济数学专家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因素分离法”和前苏联经济学家的“复杂劳动简化法”。但是,这些度量分析法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否具有可行性,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质疑。因为国外学者的度量方法多半是建立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他们把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等同起来,而不考虑剩余价值。当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育给无论是宏观、还是中观和微观经济个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育对宏观国民经济、中观教育事业单位和微观受教育者个体究竟能带来多大增长了的经济利益或经济效益,或者说对教育引致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定量统计,却是一个难题。教育经济效益从表面上来看是教育产业部门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总投入,通过教育生产活动,培育出教育产品,即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受教育者的使用价值,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最终为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做出相应的贡献。但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而且也很难验证清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活动为其经济增长量的贡献是多少。其主要原因在于:

  ①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迟效、高效和多效性;

  ②影响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教育投入因素、教育制度因素、受教育者个体因素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教育经济效益的发挥;

  ③教育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增加受教育者个体的教育成本,加大了受教育者工资成本中为补偿其受教育培训的费用:另一方面通过延长教育年限又提升了受教育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功能,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

  ④尽管有许多实证研究者企图通过一系列指标来界定教育经济效益,但是任何指标本身只能是为了特定目标而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对被观察现象整体的数量方面的具体反映。而在教育经济效益本身具有间效性的情况下,任何指标的设定都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出教育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数量关系。由此笔者认为,对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不能单向地对从教育投资到教育产品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产出进行定量研究,而应侧重从定性与定薰的有机结合来分析这一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1. 1.0 1.1 第七章 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2. 夏丽萍.教育经济效益论的理性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4(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林巧玲,Lin,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教育经济收益"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