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效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办学效益[1]
办学效益是指教育产出和教育投人之问的比值,也就是资金、生源等与毕业生数量、质量及其他办学成果之间的比值。在教育投入一定的前提下,教育产出提高,办学效益也就提高。相对而言,如果学校的办学条件一般,而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都很高,则说明这所学校的办学效益高。
办学效益的涵义[2]
(一)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各种专门人才。因此,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费用不是消费性支出,而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教育投资是为了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
教育投资,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因为,对教育的投资同对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一样,其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对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②对教育投资的结果则直接表现为达到一定规格和标准的劳动者的数量的增加,确切地说,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前一种投资的结果易于被察觉,因为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结果通常是有形的。而后一种投资则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教育投资的结果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增长,它是无形的。在这些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之前,他们的劳动能力尚没有表现出来,不能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所以,长期以来,教育支出被误认为是非生产性支出或消费支出。
如果从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把教育支出看成是消费支出是完全错误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这两种要素不断地被消耗,需要不断地补充。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费用,在性质上是与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相同的,即这两种费用都是发展生产力,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既然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么,毫无疑问,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费用也同样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
教育投资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间接性。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教育投资则不同,它投入教育部门之后,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只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说,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是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投资。
2.条件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劳动者只有通过劳动力市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教育投资要带来经济效益是有条件的。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是合格的劳动者,要使教育投资发挥经济效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②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以及必要的合理流动。
3.长期性。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由于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而且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很长,所以,教育投资见效果的周期也很长,甚至比某些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基本建设投资见效果的周期还要长一些。尽管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投资能较快地收到经济效果的事实(如开办某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但是j一般说来,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特别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周期是很长的。因此,在年轻时进行教育投资最有效,与老年时再投资相比,所花时间少而获利年限长;②由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长期地、多次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不断地带来经济效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树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可见,古人就已经看到教育投资可以长期带来经济效益的事实。
4.个人性。无论教育费用由谁来支付,由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教育资本存量(即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在受教育者一生中始终属于他(她)自己所有,既不能出卖,也不
(二)办学效益的涵义
办学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办学效益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与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相比,教育投资获取效益的过程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物资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教育投资则不同,它投入教育部门之后,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只是教育成果——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说是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根据教育投资在不同阶段上产出,我们把办学效益划分为办学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
办学的内部效益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办学的内部效益=教育成果/教育成本
办学的外部效益亦称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投资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收益,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个人收入和社会收入的增量,以及其它间接收益。用公式表示:
办学的外部效益=教育收益/教育成本
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办学内部效益是办学外部效益的前提,办学外部效益是办学内部效益在经济领域中的转化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成正比,即办学的内部效益越大,办学的外部收益越高。如果我们能够降低教育成本,或者在教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成果,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显然会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办学内部效益转化为外部效益又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是合格的,办学内部效益要全部转化为外部效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②必须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保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办学效益定义为:教育投资在教育领域内和教育领域外所获得的种种有益效果。广义的办学效益包括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狭义的办学效益是指办学的内部效益,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在研究办学效益督导与评估过程中,办学效益是指狭义的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