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彼得·戴蒙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彼得•戴蒙德)
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
放大
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

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1940-):世代交叠模型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目录

彼得·戴蒙德简介

  彼得•戴蒙德生于1940年,196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63年,年仅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学生涯。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2010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他为美联储委员会理事。

  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是一位相当活跃、举足轻重的潜在诺贝尔奖得主。他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引领了宏观经济学研究潮流,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其他经济学家建立了研究标准和方向。戴蒙德一生学术成果颇丰,是世代交叠模型的提出者,同时在社会保障、养老金和税收问题等公共政策领域建树颇丰。2010年戴蒙德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外电报道,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塞浦路斯裔、英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历届获得者
1969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
1970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
1971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1972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
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
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 E. Meade)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79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
1980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
1981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1982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83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
1984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 Stone)
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1986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1987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1988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
1989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
1990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91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1992加里·贝克尔
(Gary S. Becker)
1993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
1994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 Nash Jr.)
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
1995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1996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
1997罗伯特·默顿
(Robert C. 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
1998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
1999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迈克尔·斯宾塞
(A. Michael Spence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2002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2003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
2004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2005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2006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2008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200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尔·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编辑]

彼得·戴蒙德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世代交叠模型 奠定学界标杆地位

  1965年,年仅25岁的戴蒙德就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论文“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文中,他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正是这个模型所采用的世代交叠研究方法,一举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的标杆地位。

  依据拉姆齐模型,经济中的个体都是彼此毫无差别的标准个体,他们具有无限的寿命,拥有完全相同的理性行为,在永恒的无限生命期界中,依照相同的经济决策方式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不考虑年龄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即所有人的经济决策都被视为无差别。作为对照,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仅具有有限的生命,随着年老一代的逝去,新的人口在不断进入经济生活,在相同的时点上,不同代际的人共同生活,不仅同一代人存在经济联系,而且不同代际的人之间还存在着广泛的经济交往。他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所有经济选择,由于身处不同代际(即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即不同代际的人之间的交往规律不尽相同,因此,整个经济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此可见,世代交叠模型考虑到了经济个体的差异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纳人分析框架,其分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解释和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经济行为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宏观经济层面与微观个体行为的融合。模型可以很容易地被扩展应用于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消费决策帕累托效率等研究领域。

  在“国家债务”一文发表之后,戴蒙德继续在公共财政领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71年,戴蒙德与米尔利斯(1996年度诺奖得主)合作发表长文 《最优税制与公共生产:(I)生产效率、(II)税收规则》,全面探讨了最优税收问题。尽管对于最优税制问题的探讨始于拉姆齐1927年的经典论文,但是直到1971年戴蒙德、米尔利斯这篇论文发表之后,最优税制理论才真正形成了体系。该文对最优税制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作用。文中,戴蒙德和米尔利斯用精细的数学工具首先证明在税收和公共生产存在的情况下,考虑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生产效率的存在性,即证明了最优效率点是存在的,并且最优点就在效率可行性边界上,接下来提出了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有效状态的“拉姆齐一戴蒙德一米尔利斯税收法则”。

反对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

  戴蒙德的大量文章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还有着强烈的政策含义。

  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他一直关注的重点。近一二十年来,全球有着某种公共养老保险体制的国家达到了166多个。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压力下,绝大多数 奉行现收现付养老体制的国家均面临着社会保障支出过大、社会保障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的困境。总体来讲,各国处理养老体系问题通常遵循着三种模式: 一种是根本改革,即实行社会保障的完全积累制,基金管理实行完全的私有化,典型如智利;第二种是实行稳妥折中性质的改革,在保留部分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 引进基金制养老计划和补充养老计划,俗称“多支柱”改革方案。采取这一方式的国家以转轨国家居多,如波兰和中国;第三种是推行“改良性质”的改革,不断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人们为养老多储蓄,这是一种以公共税收给予补贴的方案,常为最富有的国家,如美国和欧盟等所采用。寻求一条可以规避不足清偿风险和实 现体制长期均衡的改革道路,是各个国家改革养老制度的共同目标。为此,担任美国社会保障研究协会主席的戴蒙德相继以“社会保障分析的基本框架”等重量文章,全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社会保障不可或缺。自养老制度诞生直至如今,阐述它存在原因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戴蒙德把这些理论假说划分为四类:扩大政府收入,收入再分 配,纠正市场失灵和父爱主义。戴蒙德强调:与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相比,现实世界有三种市场失灵或称三种市场不完全,一种是安全投资机会的缺失,一种是实际年 金的缺失,一种是工作年限不确定问题。那些意图为退休积累资金的人有投资机会但却未见得能获得合理收益的组合和安全的投资回报,尤其对于那些无法进行多元化证券投资的弱小投资者。市场的不完全或者说市场的缺失限制了为确保退休后消费水平相对不变而进行储蓄的能力。即使是共同基金也会受制于短期内个人将财富转化为年金所带来的价值巨幅波动。因此,社会保障必不可少。

  2、反对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近年来,普通民众对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信心不足。这一问题引起了美国公众、学术界、政界的激烈争论。美国经济研究 局局长费尔德斯坦等倡导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他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彻底改革既有助于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未来的赤字问题,又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并促进美 国的经济增长。戴蒙德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并无大的财政问题,只需将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指数化,并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一部分投资于股票市场即可解决未来的财务问题。他不赞成完全模仿智利模式,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3、设立记账式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NDC)。戴蒙德和米尔利斯共同参与了“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的首期研究,他们认为记账式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适合中国社保体系发展的方向。他们集中讨论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运用经济 学原理,参考国际最新经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建立以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为基础的、单一的全国强制性养老金体系,同时改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 户,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率;设立记账式个人账户(NDC)而非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提高从社会统筹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等等。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unwmy,Lolo,Angle Roh,Zfj3000,Dan,Cabbage,Xzweili,东风,KAER,Yixi,Mis铭,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彼得·戴蒙德"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