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张士平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张士平
张士平--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目录

张士平简介

  张士平,山东省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曾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2012年被胡润富豪榜评为“山东首富”,2012年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5名,2012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张士平所创办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自办发电厂、自建电网,为旗下企业和周围供电且其电价国家电网低三成以上。2013年新财富中国富豪榜张士平家族以300亿排名第十位。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张士平家族以610亿元财富,位列第16名。

任职经历

  • 1981年任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
  • 1994年任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厂长
  • 2003年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1993年当选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 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 1997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1998年和2003年先后当选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创业经历

  迎难而上

  八十年代左右,由于国家对棉花控制得比较严格,企业除了旺季收购棉花简单加工,其余时间便无活可干。为了改变半年开工半年闲状态,张士平在棉花加工行业第一个走出去收购大豆、花生、棉籽加工油料,到 1984年企业利润就跃居全国棉麻行业第一,引得各地棉花加工厂竞相学习仿效。但此时魏桥却上了毛巾厂项目,1986年当年建厂当年实现利润25万元。

  1989年魏桥涉足棉纺时,全国棉纺织市场刚刚转入买方市场。但恰在这年,魏桥建成万吨纱锭,之后又筹资6000万元建成3万多枚纱锭的棉纺厂和336台织机的织布厂,到1992年企业年利税已达1260万元。1993年到1997年棉纺织市场两次跌入低谷,全行业连续亏损6年,但这一时期魏桥先后投资3.3亿元,使棉纺织能力扩大到28万锭。

  当时企业面临的困境是: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纺织行业连年亏损,甚至连国家都不得不狠下杀手限产压锭。但魏桥不仅没有停步,反而在 5年内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枚增加到500万枚,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000台。

  1997年到2003年,魏桥出口创汇年均增长71.5%。到2004年集团销售收入已达231.25亿元,跃居全省第九。各项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跻身中国工业企业百强、中国出口企业百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棉纺企业,更在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排行榜中荣列第六位。 生产能力的猛增不仅没有把魏桥拖入滞销困境,反而带来各项指标年均 50%以上的迅猛增长。

  2003年10月以来,国家开始抑制局部投资过热,这也是魏桥进入棉纺织领域以来遇到的第三次宏观紧缩。但早在此前魏桥已把资金血脉接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当年9月魏桥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次年5月在港首次配售成功,两次总计募集资金30亿港币。为了保证发行和配股成功,张士平马不停蹄穿梭于欧美,与跨国投资巨头交流沟通,并邀请他们来魏桥实地考察50多次,大大增强了他们连续增持魏桥股份的信心,其中仅摩根大通持股比例就高达12.49%。这一系列努力不但使魏桥纺织配售获得13.8倍的市盈率,而且直接推动了国际银团的长期再融资贷款。仅2003年9月至次年上半年,魏桥就融通外资5.15亿美元。

  2005年,实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寿终正寝,先是美国三次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数量,接着欧盟设限威胁接踵而至。然而面对如此动荡的国际市场,张士平带领的魏桥创业集团不仅没有收缩阵线,反而逆势而上,出人意料地投入70亿元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

  思路决定出路

  张士平认为,每一次市场波动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市场地位和发展差距往往在市场低谷时形成。追溯魏桥创业的发展历史,这种迥乎常态的逆向决策对张士平来说并非首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时,这位魏桥创业的决策者便弄潮在纺织市场和宏观政策的风口浪尖。也正是这一次次的“离经叛道”,缔造出了全球第一的传奇

个人思想

  三板斧

  “快”、“高”、“低”

  魏桥创业的巨大成功依靠着张士平自己对市场的独特理解和把握,同时张士平也有着自己决胜市场的“三板斧”,使魏桥创业的优势不断强化。这“三板斧”就是“快”、“高”、“低”。

  “快”,表现在魏桥创业迅速的市场反应和项目完成能力上。其所有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以 21万千瓦热电机组为例,不到10个月就投产发电,与国内同规模热电厂比建设速度快了1倍,投资仅为其一半。9个工业园生产财务销售高度统一,组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根据市场需求反应极为迅速,棉布、棉纱新品种打样时间仅为3天和2天。

  “高”,扩张不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紧盯一个“高”字也是魏桥创业的一大特点。仅 04年魏桥就从日、美等国引进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顶尖设备3890多台(套)。集团已拥有十大类2000多个品种,高技术含量棉布占到60%,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接纱、精梳纱和无梭布生产基地。

  “低”,魏桥创业也表现出了惊人的节能省耗能力。魏桥创业吨纱耗棉仅 1040公斤,管理人员仅占全部职工的0.8%,年人均劳效达20万元以上,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谈起企业的发展历程,张士平说:第一,要发展,就得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就要大胆干,大胆闯。1985年到1988年,公司投资600万元上了万锭棉纱厂;1988年之后又先后投资45亿元,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纺织设备,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第二,要发展,就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引导大家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拼抢意识。纵观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遇。2005年6月,山东省委工作会议后,张士平与他的企业为了配合滨州市委、市政府“追赶战略”的实施,决定修改目标,将2005年比2000年“翻两番半”定为“翻三番”,也就是到2005年争取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32亿元、利润20亿元、自营出口创汇8亿美元。

  市场认识

  谈到市场,张士平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从上世纪 90年代大家就认为国内市场饱和了,但直到现在中国棉纱出口还小于进口,这说明中国自产的棉纱是不够用的,关键是怎样发挥自身优势,把来自国外的棉纱挤出去。”

  资金融通

  魏桥创业每年动辄投入数亿数十亿元,钱从何处来?其实从 1981年起步之初,资金就成了魏桥发展的“拦路虎”。当时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得极死。上榨油厂时靠职工集资10万元才买了两套榨油设备;上毛巾厂时职工又集资89万元买了52台织机。这点钱现在看来不起眼,但对当时只有几十名职工的小油棉厂来说,却是职工的全部家底!“不冒这样的风险,就没有魏桥。”今天的魏桥人这样感慨。

  1992年下半年,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正当不少企业对资金一筹莫展时,魏桥创业却通过巧借外力打开了资金通道,先后开工合资企业8家,不但直接利用了外资,而且提高了技术档次,拓展了国际市场,并将魏桥创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到色织、印染、服装等深加工领域。

  不少企业羡慕魏桥创业与银行的关系,但这同样离不开胆识、勇气和自信。以兼并滨州一棉为例,此前几年滨州一棉合并亏损额高达 6000万元,拖欠贷款达3800万元。但魏桥二话不说将银行债务全部承揽下来,兼并当年盈利2000多万,次年盈利4000万,魏桥也由此赢得了银行的信任和厚爱。

个人成就

  20多年前,张士平所在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只是一个仅有61名职工的小型油棉加工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个工业园、14个子公司、占地1000公顷、职工总数达18万人、集棉花加工、棉纺、织造、染整、热电、铝业等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企业,成为山东省26户特大型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棉纺织能力最大的企业,其品牌影响力已经蜚声海内外。直至该集团销售收入依然保持了50%的增长速度

  2005年以355亿元的销售收入、21.1亿元的年利润、257亿元的总资产跻身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榜第六位。2011年魏桥创业集团跃为山东省第二大企业,张士平家族也以300亿元财富成为胡润富豪榜山东首富[3] 。2012胡润百富榜,魏桥集团张士平家族再次成为山东首富。[4] 张士平这位全球最大棉纺织企业的当家人,也随着魏桥创业集团的惊人发展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纺织行业巨人”,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士平所执掌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015财年530.26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11.209亿美元的净利润,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第163位,比2015年跃升了71个位次。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张士平"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