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协作教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协作教学

  协作教学理念是包括教育(Inclusion Education)中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学者和教育者为使残疾儿童能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正常教育而提出的。它包括多种模式:流动模式,咨询模式,协助模式等。其特点之一是普通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教育教师,心理教师,理疗师及其他专业人士协作实施教学。他们一起针对组合班级里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统一的,特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计划和方案,集体讨论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发挥各自特长,实施多样的,具体的,个性的教学,确保教学计划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标。

  协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研究人员,试验人员,教辅人员,其他专业人员)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共同完善。如Knackendoffel, Robinson, Deshier & Schumaker2000 年提出:协作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教育过程,不同专长的教师自愿组合在一起,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并研究出各种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监控,及时改进。…合作教学不单纯是一次具体协约教学模式,而是一整套实施程序。”具体地说,“是两位教师同时担任某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一同做教案,一同施教,一同监控所教班级学生每天的学习进度,保证其学习效果。” ( Barbara Flanagan, 2005 )。Jeanne Bauwens and Jack J. Hourcade, 1997 提出了三种协作教学方式: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 辅助学习活动(suppor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和补充指导( complementary instruction)。

协作教学特征

  协作教学意味着“一个以上的教师共同设计、上好一门课程,……共同建立多种协作机制。要集中多位专业人员的力量,非个人所能为之。( Lindsay Clandfield & Jo Budden 2005) 。 其五个特点是,协作备课,协作运作教学环节,共同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协作解决问题,同时出席教研教学活动。其基本要素是:组建教师团队或搭档(不同经验的教师),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搭档共同对课堂教学及效果负责,共同设计教学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共享教学资源,相互尊敬欣赏对方的努力等。

协作教学理论

  (一)情境教学理论(situated instruction)

  情境教学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知识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它主张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且本质上深受活动、社会脉络及文化的影响,知识只有在它所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解释,才能产生意义(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 。而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在专业领域中以“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方式来进行文化浸润(enculturation)。(杨家兴,1995)。所以,个体必须置身于知识所在的情境、活动或社群中,透过观察、模仿、及一连串的实际活动,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操弄、反思及修正的历程,才能逐渐掌握知识或技能的意义。

  (二) 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

  网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以心理认知的研究为基础,以便了解学习者的一些学习反应、行为表征、认知模式等,由“解释如何学习”来帮助学习者能达成学习目标。超媒体可以作为实现学习理论的有效工具,反过来,也可以用学习理论的主张,作为发展超媒体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协作教学四种学习方式

  1、竞争。

  基于竞争的协作学习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最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竞争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他们会全神贯注,学习效果也会比较显著。这种模式是由学习系统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学生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中选择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看到竞争对手自己所处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2、合作。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进行分工合作,在相互帮助、相互提示、相互争论中,学生逐渐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这种学习可以让多个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系统所呈现的同一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来实现,在学习开始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与他人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并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合作方式。例如,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教学任务和教学课件,学生通过网络选读与教学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时学后第4人一组相互讨论,总结资料中提出的应掌握的问题。

  3、伙伴。

  在生活中,学生常会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学习,遇到问题相互讨论,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基于网络的伙伴学习与此相似,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并不是孤独的,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这种学习时,学生通常先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再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伙伴。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双方便于工作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直至问题解新局面。学习疲倦时,还可以在聊天区闲聊一段,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4、角色扮演

  人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给别人详细讲解某个问题之后,自己对该问题往往会有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帮助别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有所提高。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协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判断学习者在解答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

协作教学评价要素

  1、教学目标的评价

  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能力评价的同时,运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强调如下几项能力的目标设计和实施的评价。

  信息能力:信息的搜集、运用、加工、筛选、传递能力(包括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网络参与技能等)。

  自主探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内容、空间,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协作交流能力:利用网络优势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协作交流品质。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人机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教学目标的评价还应注意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学科学习基础和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

  2、学习方式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有利的条件。要真正做到: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 协作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要强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

  3、学科教学特点的评价

  由于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及教材的不同,运用网络环境有很大差异。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又要从实际出发。不是任何教材都适用于网络教学。特别是文科及艺术科更有其特殊性。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及其教学规律。

  例如:语文科: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

  英语科:重视听说能力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词汇的记忆、积累和运用。

  美术科:重视美术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爱美、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动和创新能力

  4、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如何发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评价要注重教师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合作学习方式协作交流,又要运用网络环境优势拓宽协作学习渠道,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合作的良好局面。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

  •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
  • 课内学习和课外拓展延伸的关系;
  • 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

  5、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的评价

  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和教学设计同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有利于:

  • 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素质。改变只局限在认知领域的功能,要有助于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 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改变变相的灌输,过于着重呈现知识结论。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选择,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学习。
  • 促进合作学习。运用网络优势,提供更宽广的合作学习的渠道和空间。
  • 促进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辟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丰富、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和保障,协作式教学模式是实践探索的各种模式之一,它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不断的创新。

协作教学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协作讨论式、课后协作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协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团队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团队的学习任务,同一 团队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团队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 团队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 团队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 团队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 团队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 团队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团队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协作教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