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区域要素流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区域要素流动

  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可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在区内和区域之间的地域空间的位移。从增长的意义上讲,是区域要素在区内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从流通的意义上讲,具有比较优势商品劳务超越本地要素市场,向更广大的区域市场扩展。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区域要素流动也主要是在区域市场和区际贸易中实现的。

区域要素流动的内容

  区域要素流动分为区域内要素流动和区际要素流动。因为区域并非均质,一个完整的区域总是由中心、次中心和腹地等多级分层的有机组合,区域各个层次和部分因区位和发展水平不同,其要素的拥有量差异较大。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部各要素的极化、扩散、回流和滴涓作用始终存在,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动。应该说,区域内各要素为了追求效率而产生了流动,要素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内部分工和贸易,进一步加速了要素的流动。所以说区域发展与区域要素流动是相伴而生的。同时,区域是个开放的系统,只要存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就会产生区际要素的流动。区际之间自然和社会差异越大,区际之间劳动分工越发展,区际之间要素流动越频繁。区际之间要素的流动可。以用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作用来表示(义旭东,2005)。

区域要素流动的形式

  区域要素流动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按照不同的角度,这些形式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中区域要素流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区际贸易、区际协作和区际投资三种形式。区域要素流动的过程形式分为极化、扩散和注入三种形式。同时,要素在区域系统中流动,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物质或能量流动的空间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区域要素流动的系统性与开放性。

  一、区域要素流动的组织形式

  区域要素流动的组织形式是指区域之间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或紧密或松散)完成区域间要素的流动,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达到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当然区域间贸易虽然既包括普通商品流动也包括发展要素的流动,然而正是通过区域间普通消费品交换的这一外在形式而实质上是实现区域间发展要素的内在交换。例如,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技术资本密集型地区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相交换,实质上两区域交换的是劳动力要

  1.区际贸易。就是为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或为了在区域分工的背景获取比较利益,而进行发展要素的区际间交换。应该所说的区际贸易包含了区域分工和区域要素流动的内容,是通过区际间商品的流动实现和组织了区际间内在的要素流动,所以我们说区际贸易是区际要素流动的组织形式。并不是所有的区际间贸易都是以区域要素流动的来完成的,区际间直接进行的生活消费品贸易,不宜直接称作区域要素流动,只能说是通过商品的交易完成了区域要素流动的组织形式。区际贸易是各区域利用自己有利条件(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生产和输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避开不利条件输入区域处于劣势的产品,从而完成了区域间的分工和区域要素流动组织形式。交换的当事者双方并不一定是相互约定的分工者,而贸易也无须是生产当事者的直接交往,市场是交换活动的中介在现实贸易中。区域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引导区域要素在地域空间上合理流动、组合,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引导产业技术的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只有在完善区域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全国的统一市场。

  2.区际协作。区域间经济协作,是不同的区域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信息等开发过程中,彼此相互依赖的各经济单位或组织之间,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联系和组织起来的各种联合体。它是以交换为前提,为实现一定生产目标(共同的或各自的)而建立的分工合作联系。这种协作可以遍及所有区域生产要素。在协作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力单元可以互为生产环节,共同构成“投入产出链”。某一区域可以承担自己最具有利条件的生产环节或产品,然后转移产品以衔接区域外的生产环节。区际联合是协作的发展与深化,是比协作更具有稳定性和方向性的形式。在联合的形式下,区域要素可根据跨区域的共同目标,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内部化”协作,区际协作因而有更大的结合程度或组织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与国际间联合日益深化,区(国)际协作常采用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形式,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在这一组织系统(公司)内部顺利流动,而较少受到区域或国别的限制。

  3.区际投资。指投资主体的跨区域投资活动。广义的投资是指经济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活动,狭义的投资则指资金对某一些生产性或非生产性项目的定向投入过程。无论哪一种含义的投资,均伴随着对区域要素的一系列需求、购买与组合行为。同时,由于任何具体的投资特别是跨区域投资,都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或某一特定的产业区位为对象的,因此会导致经济资源或区域要素在这一空间区位的趋集与交流,首先是引发区域要素的集中而形成生产能力,接着出现生产过程的协作(中间产品的相互输出与输入),最后是该生产过程的产物(投资性产品或生产资料产品)的输出、转移及相应的销售、贸易活动。区际投资是区域要素流动组织中一个重要的形式,比较区际贸易和区际协作,它的组织性、目的性和约束性更强,是政府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区域要素流动的过程形式

  1.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

  极化过程就是要素集中向同一区域流动,构成特定的区域生产系统组合的规模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区域发展要素由区域腹地向区域中心或者是欠发达区域要素向发达区域集中、聚合。这种集中、聚合以扩大该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而不是缺少有机的经济联系的“拼凑”。这种集中的过程表现,如科学技术基地因科技开发力量雄厚而引起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中;水电高产区因动能资源富集而引起高耗电产业的集中;具有大规模、多矿种资源的原材料产地,会引起专业和综合开发企业的集中;已有生产基地因能提供协作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外部经济性”而吸引相关企业的趋集,等等。①极化现象可以发生在各种要素由区域腹地向区域中心集中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于区域某一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要素流动的极化形式既说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又说明了产业部门的非均衡发展现象,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或循环累积形成的优势区位是各发展要素集中流动的方面②。

  2.区域要素的扩散过程

  扩散过程就是将一定区域的发展要素或生产力组合,有目的地向区域中心以外分化、转移。这种分化、转移以区域生产系统本体的扩张、更新为前提,而不是简单地将要素或其组合传递出去。比如,在扩散运动过程中,扩散方或者由于新技术的获得而将原有技术转移出去(如技术梯度转移),或者因企图将自己的生产集中在某些关键生产环节或产品上,而将某些非关键环节或产品转移出去(如以“龙头”为中心的跨区域产品扩散型联合)。扩散运动在区域要素流动的路径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一般是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成熟期时,区域要素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已经日渐被规模不经济取代,要素流动由向区域中心流动逐渐转变为向区域腹地扩散,发生区域要素流动的扩散效应。在区域发展初期相对于极化效应而言,向腹地流动的趋势并不占主导地位。随着区域经济的逐渐发展,扩散效应强度逐渐增加,最后在后城市化后工业化时期超过极化效应,成为区域要素流动的主要路径。扩散效应、滴涓效应都是代表要素流动的趋势由区域中心一>区域腹地,但是它们作用时间和强度有所区别。

  3.区域要素的注入过程

  注入过程就是根据区域内部或外部需要,在较短时期内向某区域一次性或多次性地输进、移植生产力要素或其组合。这种“注入”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迁就”或强化原有的区域经济格局,而在于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或产业结构,或为了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有时则可能出于政府调控等非经济的原因。因而,这种注入或移植的生产要素,对原区域的生产要素来说,多具有异质等特性,一旦相互组合成功,可产生影响显著的连锁反应。例如,我国“一五”期间及以后的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就是一种与我国当时生产力系统的“注入”式结合,这种“注入”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又如,出于国防政治因素或对区域外产业平衡的考虑,我国曾在某些区域集中布点“三线”企业和某些基础原材料产业。这些企业(产业)大多缺乏与区域经济的有机联系,对区域经济带动不够,这似乎可算作“注入”形式选择上的教训。但总的来说,由于“注入”具有形成和带动较大生产力的优点,只要形式运用得当,其积极效果和影响,在某些方面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

  生产要素的流动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人口在生产力系统中以劳动力的形式出现,当其大范围的聚集,巨大数量的聚集时,可以对生产力产生1+1>2的效用。由于人口既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劳动力要素,又是市场系统中的消费者,因此,人口的集聚对于能够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集聚区域的经济状况。从分工、竞争、规模经济、运营成本、交易频率、科教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开放度以及人的素质八个相关方面来看,人口的“城市化”聚集产生放大的生产力效应。

  肖淼(2005)综合起来,可以把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对经济的影响大致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形成规模经济。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加速资本积累、增加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在落后地区,还可以通过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增长极

  第二,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流向高回报地区或产业的倾向,而劳动力则通过工资信号的引导,流入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促进创新技术扩散

  劳动力的流动,扩大了人们对新知识的传播范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激发社会的创新精神。通过劳动力流动和资本的转移,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传播。

  第四,深化分工、扩大专业化。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市场范围的扩大,为深化分工、扩大专业化、提高生产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促进行业和区域间的均衡。

  劳动力由低工资的落后地区向高收入的地区转移,一方面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改善了流出地的生产要素比率,落后地区可望加快发展。为了利用落后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资本也可能流入这些地区,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要素的空间可流动性是取得上述这些效应的先决条件。为实现要素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我们有必要分析掌握要素流动的规律性,才能利用此规律进一步获取要素竞争优势。

  同样,政府产业的保护作用减弱。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其非歧视性和最惠国待遇规则,要求所有成员国在经济政策和相关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增加透明度,大幅降低关税税率,取消出口税补贴等保护性政策等。这使一些国际化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很难继续运用政府作用对其产业进行保护,部分幼稚产业虽然有一定的过渡期,但最终还会遭到严重冲击。在政府对产业直接保护作用逐步削弱的条件下,后进国只有对政府的功能、干预经济的方式与手段进行调整,间接地扶持和培育产业竞争力,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M id 873fb0097894843c36c95ed99fcb7877.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区域要素流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