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创新型城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依靠科技、人力、文化和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这些核心要素为支撑的城市形态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1]

  1.创新型城市的各种主体既是创新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传播者、转化者等。

  创新型城市的主体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呈现的分离状态。围绕创新主体的活动,各种创新要素相互连接、耦合,形成一个相互嵌套的网络体系,形成创意不断涌现并不断资本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创新型城市。

  2.创新要素相互耦合成一个网络体系

  创新主体、创新渠道、创新资源(技术、知识服务)、创新制度是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联盟等形式存在的创新族群,通过各种创新论坛、展销会、专业峰会、新闻互动会等交往活动在接受、吸收创新的同时,利用支撑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储备、知识体系等各种创新资源,以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创新机制以及法规政策条例等创新制度为保障,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再查创新。这些创新要素共同作用、协调互动、有机配合,构建了可以相互沟通、协调、合作的城市创新网络体系。

  3.“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

  大量的创新活动除了促进城市生产模式的升级,与之伴随的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能够将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并将创新实践和成果不断宣传、传播,维持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过程,形成一种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这种创新意识、文化融入城市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当中,时时、处处检视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思考、计划与行动,而新技术对文化创意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改善文化产品物理形态、提高文化产品的个性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改变消费模式等,形成吸引创意人才的生活风格或是鼓励前卫艺术的文化氛围、功能区域、产业系统,从而建立起“创意城市”的发展模式。

  4.资本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城市创新活动

  创新是各种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结果,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资源的资本化,关键的环节是人才和资金进入市场,成为资本要素,参与乃至主导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机构或企业追求创新高额利润的资本化过程为创新的产业化提供了动力。各种主体之间的相互连接,推动创意、设计、开发、样品测试、生产、销售以及再开发等创新活动形成多环节产业链,从而开创一个新的市场。这里的社会化是相对于产业化、市场化经济系统而言的,是指创新融人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当中,共同支持和维护社会生存与运行,创新改变了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一致行为,在社会领域持续发挥影响。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2]

  受地理位置、资源秉赋、历史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从而决定各城市创新要素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均。创新城市建设的目标,核心是提升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确保竞争优势。这需要对城市内部各种创新要素进行集成,同时既要保持与周边城市、地区的联动和协同,又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创新思路上形成差异化。创新要素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城市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指在一定产业环境下,产业由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的跃升。它包括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成长、夕阳产业的淘汰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城市经济的增长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城市产业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升级的过程。与国家产业结构相比,单一城市往往不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所以,更具有开放性。因此,产业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增长活力。以新加坡为例,2005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其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三,这与它近十年巨大的产业创新力度密切相关。制造业一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及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原有产业受到强烈冲击。政府适时提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其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努力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通过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这一巨大的产业创新行为取得了空前成功,新加坡一跃成为亚洲创意枢纽。据2002年的统计,新加坡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3.2%,而且最近10多年来创意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和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

  (二)城市管理创新能力。城市管理创新主要体现于对不适应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相关体制及政策的摒弃,并勇于尝试和制定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列政策及措施,是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的集成。日本东京是亚洲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经济最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创新型城市政策的制定。从2000年起,对高新技术企业、信息产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增设专项科研税务贷款、设立研发储备金。此外,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有严格的选审标准,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政策成为东京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加速器”。同样,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管理创新的力度和成效也十分突出。早在1996年就已确立了“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城市发展思路,建立了分级分权管理的架构,并实施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以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管理,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现代城市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地,这决定了城市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及科技中介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城市崛起的案例,最为典型的如韩国大田。这个原本土地贫瘠、资源匮乏、面积不大的小城市,现今却以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创新能力成为“亚洲新硅谷”,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选取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道路,即由一所成功的大学,推动形成一座研发与成果转化融为一体、科研与产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科学城,一座成功的科学城又推动产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构建一座成功的创新型城市。

  (四)城市服务创新能力。城市服务创新能力既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如合理的城市规划、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包括以行业协会或企业为主体针对消费者的服务行为。在其内容上主要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创新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城市服务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和魅力,更是聚集和吸引生产要素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无论是美国纽约市几十所高等院校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主动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新专业的举动,还是我国广西南宁市建立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行为,都属于城市服务创新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是一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创新关系链,它们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基础。

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与标志[3]

  城市创新活动的不断演化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资源的丰富。但在城市创新活动发展之初。城市无法拥有全部的创新要素,对自身相对匮乏的创新要素,城市只有通过吸引城市外的创新资源在城市内部的聚集,并将其融人到城市创新活动系统中才能使创新要素满足实现创新型城市的需要。此外,目前国内学者往往将创新能力的评价作为创新型城市是否成功建立的标准,但根据屠启宇和王成至的研究。以美国城市圣地亚哥和纽约为例,创造力指数前者为1015,纽约为962,但纽约却是学术界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圣地亚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以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城市的唯一形成条件并不准确。总结现有的创新型城市形成时所具备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

  1.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差别就是创新要素是否具有集聚效应。一个城市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创新要素资源,必须通过吸引外界创新资源的进入,才能使其拥有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资源上的扩张。城市如果失去了聚集创新要素的能力,只能自我消耗直至最后干涸。以新加坡为例,政府斥巨资培养和吸引大量创意人才,并定位新加坡为媒体的交易中心,以各种优惠方案吸引媒体资本进驻新加坡。由于一系列的政策和扶植,2002年创意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和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新加坡成为亚洲真正的创意枢纽。

  2.城市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对于城市而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直接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异。城市创新能力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储备、政府管理能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但是作为以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的基础城市,必须依靠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发挥极强的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实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在城市内的聚集,并与城市内原有的创新资源形成1+1>2的合力,推动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建设。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必须以城市创新资源的丰富为基础,创新型城市的建立离不开创新资源的聚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且缺一不可。因此,城市在推广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从城市外部吸引自身不足的创新资源,实现城市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实现创新能力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形成过程的主要阶段[3]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基础是依靠传统生产要素发展的基础城市。当基础城市内的传统生产要素不能满足和推动城市发展时,城市政府只有通过推动创新活动,吸引外界创新资源聚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形成创新型城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以传统的基础城市为起点,根据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聚集和积累程度,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休眠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腾飞阶段,成熟阶段和稳定阶段(见下图)。

Image:创新型城市形成过程曲线.png

  创新型城市形成的驱动要素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各不相同,在城市发展之初(即基础城市和休眠阶段),城市的发展依靠传统生产要素的支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例如我国部分城市依靠廉价劳动力、提供土地优惠等吸引投资以推动城市发展。休眠阶段末期,政府注意到城市发展过分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将会使城市逐渐失去竞争力,于是开始通过颁布政策法规改善城市的产业发展重心,城市发展进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时期,城市内少数企业和单位组织为迎合市场需求,提高销售利润,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改革,城市内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使其科研成果能更符合实际需求开始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进行研究开发,创新活动萌芽。我国目前部分大中型城市政府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三者的有效结合,就是为了促进城市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进入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腾飞阶段之后.创新活动不再是零散的分布在部分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文化逐步形成,创新活动形成完整的系统,联系着城市内的各级单位,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智商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逐渐显现,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城市利用前四阶段积累的创新要素吸引更多创新要素的聚集,形成1+1>2的集聚效应,知识经济的地位更加凸显,创新型城市正式形成。

创新型城市形成过程的阶段特征[3]

  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重的是城市整体层面的协调,并不只局限于创新要素的丰富或创新实力的增强,创新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要素禀赋和创新实力不断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创新要素资源数量和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创新型城市各阶段的不同特征,见下表:

Image:创新型城市形成阶段特征.png

  休眠阶段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几乎没有创新活动,创新资源匮乏。进入萌芽阶段,城市领导者开始关注改革创新,创新投资少量增加。发展阶段后,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企业、高校等出现创新活动。腾飞阶段政府肯定了技术、知识和人才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地位,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创新人才和投资不断涌入。成熟阶段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经济体系逐渐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繁荣,创新资源丰富,城市领导更加注重官产学研四者联合创新的推广。稳定阶段是创新型城市形成后的维持期。创新型城市是以长期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形态,因此其建成后是一个持续稳定的阶段。这样的城市避免了传统城市在蓬勃发展之后走向没落的必然结局,这也是创新型城市和传统城市最根本的区别。

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从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推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按其主要决定因素分为三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自下而上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自上而下型)和混合型发展模式(上下结合型)。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是该城市由于某种历史传承,自下而上自发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问接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创新主体在各自的经济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追求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自发地在该城市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发达国家一般多为此种模式。

  2.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向该城市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多喜欢采用此模式。3.混合型发展模式。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不仅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制定政策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增大对城市科技和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而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该城市集聚,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既可以主动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又可以克服政府盲目主导的弊端。因此,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模式逐渐趋向于混合型发展模式。

国外创新型城市的类型

  国外许多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已经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一般都采取混合型发展模式,但是各城市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城市的创新活动所侧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较成功的创新型城市典型有以下几种:

  1.文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的创新活动偏重于文化艺术,通过文化艺术打造~个全新的城市。这些城市通常是一个时代的前沿城市,可能是首都或重要城市。其经济已经高度繁荣发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文化创新,例如新加坡提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努力使新加坡成为“新亚洲创意中心”、“一个文艺复兴的城市”、“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通过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2.科技创新型城市。科技型创新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脱颖而出的新城市形态,该类城市一般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产业优势。例如韩国在大田市建立的大德科学城,它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办学,迅速集聚人才和各类资金,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创业企业。由于教育、科研、产业自然连接,大德科学城在短短10年里迅速崛起,成为大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原动力。

  3.服务创新型城市。城市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政府致力于满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需求。该类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例如纽约一方面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一方面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者服务业,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两者双管齐下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4.知识创新型城市:知识资本是全球性城市的软实力。知识是创新理念、创新产品的基础。该类城市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打造“知识城市”,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例如英国伦敦创新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伦敦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实体。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伦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一是特别关注企业创新,重点扶持中小型企业。二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学校一产业一研究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三是积极营造一种文化创新氛围。通过向各种机构宣传、沟通城市创新战略目标和愿景,来提升市民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2
  2. 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8
  3. 3.0 3.1 3.2 陈媞,喻金田.创新型城市的形成过程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创新型城市"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