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报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内部审计报告(Internal Audit Reports)
目录 |
什么是内部审计报告[1]
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
内部审计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2]
客观性原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即审计报告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审计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以及由各种原因导致模棱两可,事实不清的问题都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评价。
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以点采面,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水平,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审计评价要围绕预定的审计目标开展,不可扩大审计范围。
简洁易懂原则
审计报告文字措辞要“明确、简练”。从内部审计报告的利用来看,“明确”是指写出的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被审计单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简练”是指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能短则短,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则可。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等内容。
内部审计报告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
1.审计概况
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等内容。
2.审计依据
说明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的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上级单位制定的制度等外部依据。
3.审计结论
根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结论要正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就否定,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意志。
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或合理化建议。审计建议要确保可行性,不仅要体现一定的政策性和指导性,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否则被审计单位难以达到整改要求。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特征[1]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一份好的内审报告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即应当正确、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1.正确性。是指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是正确的。
2.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无偏见的,不失真的报告。审计报告所述内容,都应该经过取证,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特别是审查中的重大问题,都已根据具体的审计环境,进行了必要的测试;审计报告所作出的审计意见,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没有出于审计人员个人好恶而存在偏见的现象;审计报告应对审计中所发现的认可满意的业绩,如实地加以揭示,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揭示其真相,分析其原因。
3.完整性。是指审计报告是全面的报告,包括受托工作的目标,得到的结论、建议和行动计划。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的重大事项。
4.清晰性。是指审计报告易于理解和富有逻辑性。内部审计报告所表述的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意见,应力求语言清晰、观点清楚,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技术术语;报告中的各段内容,要层次分明,有逻辑联系。报告既要简明扼要、文字简练,又要完整地表达审计者的观点;防止空泛的议论和对琐事进行阐述,力避行文冗长费解。
5.及时性。是指审计报告要按审计计划及时编制发出,以及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
6.建设性。是指报告能以其内容和论点帮助被审计单位,并能够引导其进行需要的改进。报告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以发挥其对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建议是建立在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常称“审计发现”)和所作审计意见的基础之上,要求提出现有条件或改善现存的经营状况的措施和办法。建议可以是一般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例如,对于审计中所发现的有关资金、人才、物力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或未予充分利用的潜力,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只作进一步调查或研究的建议。
7.重要性。审计报告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内部审计报告的撰写步骤[2]
1.整理分析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审计人员要在审阅底稿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选择符合审计目的的,有价值的证据资料作为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
2.拟定审计报告提纲
对审计工作底稿分析整理归类的基础上,按审计报告结构和主要内容,逐项列出编写提纲。
3.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审计报告可以由一个人执笔,也可以多人分工撰写,如果是分工撰写,最后必须由一个人统稿。
4.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为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报告完稿后,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如果所提出的意见有道理,就要虚心采纳,不符合政策要求的意见,则要坚持原则,耐心解释并予以拒绝。
5.审查并签发审计报告
审计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负全责,对审计报告认真审查,确认无误后,签署审计意见,报送有关方面。
内部审计报告编制注意事项[2]
报告编制内容的注意事项
1.不同类型报告内容要有侧重。
全面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各有侧重。如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对领导人员任期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做出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则是反映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的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紧密结合,围绕预定的目标开展,是审计报告写出亮点的基础。
2.要给与恰当的肯定。
目前内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存在的亮点着墨很少,一般会强调缺陷部分,以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加以整改,但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客观的,或者浣无偏见的,而以负面为主的审计报告,让被审计部门认为是来挑毛病的,不利于审计整改。只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该表扬的,就不应该吝啬语言,换个角度其实表扬也是表现一种建议,即建议其继续维持。
3.要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使内部审计功能由“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举发展,要求为内部发展提供增值服务,这就意味着内部审计在监督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整改落实情况及成效。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才能找出问题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得到落实。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的建议则无法得到整改。同时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对那些被审计单位认可且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联系及时整改,审计意见或建议提出的目的就是希望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落实,审计人员在修改过程中给予的相关指导,本身也是对审计成果利用的一种督促。
报告编制步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规范。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的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包括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定,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审计工作底稿要以审计方案为依据整理,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为形成审计报告、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说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证实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2.审计报告要有复核制度。
审计现场结束后,要详细复核底稿中做出的结论或反映的问题,以确定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而根据重要性原则,初步决定哪些可以报告,哪些拟不报告。重点复核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措辞表达的恰当性、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寺。
3.审计情况要进行沟通。
在报告编制前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就审计报告中所涉及的概况、依据、结论、决定或建议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审计发现问题在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状况,所提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用”又“好使”。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如果提不出适用的建议亦可向相关人员了解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建议,毕竟相关人员更了解工作实际,加强报告建议的可操作性,在沟通的同时,还应向被审计单位强调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促进其积极整改,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影响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问题[3]
(一)过多使用专业术语
审计报告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术语,必须使用时,也要作简明的注释。但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困难。
(二)事实表述不够清楚。反映问题重点不突出
一些审计报告对所查证问题事实进行表述时,词不达意,没有经过提炼特别是审计调查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事无巨细一一罗列。或者将一些金额不大、性质不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差错也写入报告。或者对收集起来的审汁证明性材料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面面俱到,整个报告用数字说话,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所在。
(三)法规引用不够规范
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引用的法律法规有误。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规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的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显与法律有抵触的而予以引用,为的是维护地方利益。四是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
(四)反映的事实和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有失公允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力也是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原则。一些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或者是由于深入调查不够,或者是由于对当时的环境条件认知不深,提出的问题与事实有较大的出人,有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甚至明显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初步处理处罚意见或失之于宽、或失之于严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五)审计评价不全面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评价可以基本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情况。目前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任意拔高或贬低。一些审计评价因为被审单位存在一些违纪违规问题或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的问题而否定一切,或者因某项管理有创新或违纪违规问题较少,而以偏概全,任意拔高。二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三是责任不清。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中,对现任与前任的责任界限,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改革中的失误与违法乱纪的界限分辨不清,没有很好地去把握。
(六)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
审计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被审单位针对问题改进缺点,规范管理,要求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非常原则,抽象,只是泛泛而谈。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被审单位难于整改。有的审计报告将应作决定进行处理处罚的事项作为建议去提,显得不够严肃。
提高内部审计报告编制质量的措施[3]
针对以上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制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编制质量,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最终目标,应该从程序、内容、人员等几个方面把好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关。
(一)在程序控制方面
首先,应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审阅,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报告的基础。因此,编制内部审计报告前,项目主审应审阅审计工作底稿的充分性,重点复核其是否足以支持内部审计人员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能记录了很多审计问题,但其中可能有些与审计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对审计意见和建设没有多大影响。这种信息出现在内部审计报告中会削弱内部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此时就应该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也是由内部审计报告质量“重要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其次,在编制内部审计报告时,应加强沟通,主要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必要沟通,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报告编制与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审计报告更符合客观实际,能被其所接受。此外,还应就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从被审单位考虑,与其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加强沟通,晓以厉害,以便其积极主动整改。
最后,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制完成时,应实施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一般是指审计组组长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以及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报告并同审计工作底稿、被审单位和个人的明细材料进行逐级复核,最后再签发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应建立三级复核制度,重点要复核报告内容的真实合理性、措辞表达的恰当性、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
(二)在内容控制方面
首先,应加强内容选择控制。内容选择控制首先要体现客观性和重要性原则,同时要兼顾被审单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内容选择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内容选择要包含被审单位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亮点,给予恰当的肯定。第二,内容选择上要用好非正式报告。每项审计活动都需要非正式的报告作为正式报告体系的补充。它的运用可以使公司更高层面的领导更能了解其本身的职责,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还要加强对内容措辞的控制。内容措辞控制是指报告用语措辞要合理陈述,以体现清晰简洁性原则。用词的选择,关键要站在报告阅读者的角度考虑。一方面,文字措辞要明确、简练,这主要是指写作技巧上。明确是指写出的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匿,尽量不使用生僻的、专业性色彩太强的词语,或模糊性用语,以减少由此而给被审单位审计整改带来的困惑。内部审计报告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即可,切忌沉重冗长,或空话连篇。另一方面,要多用有说服力、较直观的表述。内部审计报告应明确地告诉对方他们错在哪里,这种错误的危害性有多大,应该怎样修改。此时引用恰当的法规或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制度作为依据,并列出具体条款内容,这就是对其错误最好的说服和说明。同时,对这种错误存在的风险及报告中建议的说明,能用数字表示的就不要用文字表示,并辅以一定的图表,这种形象又直观的表述自然更易引起报告阅读者的共鸣。
(三)在人员因素方面。主要应加强三个方面的控制
首先,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对项目主审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其进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藕教育,使其在履行职责时,能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对审计涉及的所有事项都应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允许存在偏见、偏袒,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保密性原则等事项。
其次,应及实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胜任能力。”项目主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具备胜任的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并熟练运用有关法规、准则和制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项目相关方面,了解项目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并懂得管理。当然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其进行培训,以继续提高其业务技能。
最后,还应着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人格能力。项目主审人格上既要坚持原则性,同时又具备灵活性,在重大问题上有主见,不随便服从于他人。同时其还应匹配相应的能力,如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洞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如洞察力,就可使其能从大量烦琐的数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通过其表达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形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总之,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管理是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质量工程,“木桶效应”意味着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质量最差的审计报告将代表整个审计部门的质量水平。内部审计人员正是以“防范胜于查处,监督寓于服务”的理念,遇到问题找方法,致力于发挥“经济良医”和“管理顾问”的服务作用,切实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使各级领导及部门将审计视为管理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