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公共事业伦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公共事业伦理

  公共事业伦理指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1]

  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是公益性,服务性,交互主体性,权力责任的一体性。公共事业伦理规范具有主观和客观统一,他律与自律统一的特征。

公共事业伦理的作用[1]

  第一,公共事业具有很强的主体性,需要开展伦理建设。公共事业公益性、专业技术性强,从业者一般来说具有志愿精神,文化水平较高,对工作、职业的认同感强,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其中必然包含伦理取向,对于从业者的自我约束主要出自伦理意识、道德自觉。开展伦理建设,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工作荣耀感与社会责任感,强化志愿精神,增强公共事业的吸引力。

  第二,公共事业有很强的公益性,更多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社会公平,承担社会责任,这天然符合伦理要求。利益有大小之分,私人之利与公众之利相比较,公众之利更具有伦理性质。公共事业提供公共物品,追求公共需要的满足,努力使社会进步的益处为所有人享受,这正是伦理行为的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其管理客体主要是经济资源,因而更强调提高效率,解决资源有效配置以及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的衔接,注重过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的往往是社会问题,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就不能仅仅注重效率,而且还要认真履行公共责任,倡导公共道德,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并能公平地进行分配

  第三,公共事业的行业规范、工作规程中含有伦理价值,甚至公共事业管理的职务责任规定本身就是道德规则。公共事业各行业中那些合乎规范的职业行为、岗位行为因此就是道德行为。悬壶济世的杏林事业,扶贫济弱的慈善事业,教书育人的烛光事业,都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职业,其职业规范具有伦理规训的意味。公共事业管理同样有别于行政管理,呈现出更多的伦理色彩。行政管理主要依据的是法律和行政法现,因而更具有“刚性”。公共事业管理虽然也要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但主要是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执行,因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柔性。公共事业管理者在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十分复杂,不可能事事都寄希望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明文规定。实际上,法律和行政法规也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都给出明确回答,它只能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供一个总体框架和边界条件,而且,这种条件常常并不都是非常精确和十分严格确定的。对于公共管理者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应当从合法、合情、合理诸方面全面看待“被管理者”的行为,在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和措施上,也需要在保证合法性的前提下,足够重视情况因素,即要有伦理关注。这样,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执行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基础上,灵活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如果根本没有伦理评价和考虑,缺乏“通情达理”,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按法规条例办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了公共伦理,就可能使公共事业管理僵化,达不到有效管理的目标。

  第四,公共事业涉及公众利益,公众的利益诉求不一,做好公共事业需要协调利益群体关系,取得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而公众参与的前提与动力来源是它的合理性、正当性。得到公众理解支持的公共事业,一定是给予公众利益满足,并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公平,从而也是具有伦理正当性的事业。

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1]

  公共事业伦理涉及广泛的领域,从行业、职业方面看,包括教育伦理,医疗卫生伦理,学术伦理,文艺伦理,环境伦理等。从主体方面看,则有师德,医德,艺德,科学家伦理,学生伦理,新闻记者伦理等。从内容看,公共事业伦理包括三种形态:一是观念形态,即公共伦理意识,包括管理主体对伦理准则、责任和目标的意识;二是实践形态,就是一定伦理原则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为,一般要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关系、态度、作用效果等表现出来;三是介于观念与实践之间的中介形态,主要指社会的公共事业伦理评价。

  1.公共事业伦理意识

  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准则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通过对公共事业伦理的调控,达到由内及外的目的和理想,它突出表现为主体的庄严的精神。责任意识指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如何看待公共事业管理的责、权、利,是公共事业伦理认识的核心。认识不同,对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精神和态度就不一样,责任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自我调控的特质。公共事业目标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理想,是激励人们进取的精神力量。

  2.公共事业伦理实践

  公共事业伦理实践指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实施的职业行为,该职业行为往往具有伦理意义。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和规范要通过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来实现。一般来说,公共事业管理行为与公共事业伦理实践应当与公共管理者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3.公共事业伦理评价

  公共事业伦理评价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据一定历史时期的公共伦理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作用,对整个公共事业活动运行与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的三种主要形式。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公共事业行为的监督,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的优势。它表现着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行为的客观要求,表达着社会和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意志。传统习惯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并由于重复或沿袭而巩固下来,是和民族情绪、社会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政治信念是人们对公共事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中最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数成武.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材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泡芙小姐,y桑,林巧玲,Dan,Mis铭,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公共事业伦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