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LAF生產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LAF(Lean-Agile-Flexible,“精簡-靈捷-柔性”生產系統)

目錄

LAF生產系統概述

  LAF(精簡-靈捷-柔性)生產系統是由汪應洛教授(1995)提出的製造生產新概念,其實際背景為:(1)多樣化與及時獲得是當今顧客需求的最顯著特征,時間因而成為製造生產的戰略重點;(2)大量生產方式陷入困境;(3)精簡生產、靈捷製造柔性生產的理論與實踐都獲得長足進展,但三者各有其自身難以剋服的缺陷。LAF生產系統正是對大量生產方式的揚棄和對精簡生產靈捷製造柔性生產的綜合與創新

  “精簡-靈捷-柔性” (Lean-Agile-Flexible,簡稱LAF)生產系統是在總結國外先進位造技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適應我國情況的先進生產方式。LAF生產系統是全面吸收靈捷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精簡生產(lean production)和柔性生產(flexible production)的精髓,包含了全面質量管理(TQM)準時制生產(JIT),重組工程(reengineering) 和並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 等現代生產管理經驗,將這些技術和經驗即相關資源集成起來的一個獨特的管理環境生產實體的總稱。

  LAF生產系統的根本目標是快速靈捷的適應市場變化,高效率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先進位造技術(柔性技術和智能技術)無疑是LAF生產系統的重要基礎,但它更強調具有創新精神組織和有知識有技藝的高素質人員的作用。LAF生產系統的本質特征就是,針對具體的市場機遇,通過組織創新和人因的發揮,迅速實現技術、組織和人員三大企業基本資源的有效集成,生產出高質量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LAF生產系統是典型的動態開放系統.它的形態(以它的邊界)和運作完全依賴於具體市場機遇的性質與要求,LAF生產系統涉及許多獨立企業(稱為LAF環境下的獨立企業),平時它們之間保持一種鬆散聯繫,當市場機遇需要時能迅速集成全部的技術、人員和組織資源, 因而能有效地抓住並利用這個市場機遇。當市場機遇過去,LAF企業就解體,所涉及的獨立企業在形態上恢複原樣(但實質上這些企業已經歷過一次組織創新,其資源質量得以提高, 集成能力獲得進一步增強)。LAF環境下的獨立企業擯棄自上而下的遞階控制體系,形成若幹工作團隊(每個工作團隊都是組織、人員和技術的集成體)所構成的網路組織,這種結構可根據市場機遇和組建LAF企業的需要迅速變化與調整. 由此表現出根強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LAF企業可有多種形式,如由單一獨立企業組建的製造團隊,幾個獨立企業構成的戰略聯盟虛擬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 等,具體應根據市場機遇的性質.獨立企業的特點和可採用的集成方法與途徑等來選定。

  LAF系統實質是根據自組織原理建立的生產戰略組織結構和製造活動的系統,它不依賴外部因素推動,在自身建立起的“競爭-合作-協調”機制作用下,自發產生突變,將原來有序度低(高熵)的分散成員變成有序度高(低墒)的動態公司,使之在功能和時空上出現新的結構,發揮出強的市場競爭力。所以目前就應以協同論突變論和混沌動力學為工具來建立LAF製造戰略、組織與管理的理論體系,從而為今後開發應用LAF系統,更深刻地反映製造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提供指導。

  從戰略角度看,LAF系統兼有智能製造系統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靈捷製造精簡生產準時制以及柔性製造系統的特點,是電腦集成製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的擴展。我們在推廣應用時既要把它作為一種根本的經營模式的轉變來對待,又要註意製造技術演進式創新的規律。

  LAF系統強調管理者與職工創造能力、主人翁精神與協作精神。這一方面,東亞文化和傳統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礎。例如,美國人認為並行工程是一種影響很大收穫不小的新思想,而日本人則覺得這是精簡生產中理所當然應包括的。這就是日本利用家族親和力形成的日本企業特有的團隊精神的體現。

LAF生產系統的特征

  LAF生產系統的指導思想和運作特點決定了它的基本特征:

  1)以精簡、靈捷和柔性為競爭戰略.以迅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為基本目標。

  2)致力於組織變革人員培訓技術創新及三者間的有效集成。不一味追求製造技術的先進性,從實際出發.綜合權衡先進性、可達性和經濟性.選擇“先進實用”的製造技術,而致力於它與組織和人員的有效集成, 以總體效果的優越來彌補不能採用最先進位造技術的缺憾。精簡、靈捷和柔性源於組織、人員和技術三大基本資源的快速有效集成。

  3)組織動態變化保證資源的快速有效集成,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LAF環境下獨立企業內工作團隊的組建; 二是根據市場機遇,獨立企業的組織創新:三是根據市場機遇. 由若幹獨立企業組建LAF企業。

  4)“虛擬公司”是LAF企業的理想組織形式,此外尚有伙伴關係、製造團隊和戰略聯盟等形式。重要的是應根據具體情況, 按資源有效集成的原則,選擇或創立適用的形式。

  5)人是LAF生產系統中最寶貴的資源。信任、合作、交流、協調激勵和培訓成為管理的基調,而管理對人的指揮和控制功能將逐步削弱。

  6)獨立企業之間的充分信任、合作與競爭將相互促動和相互兼容。發揮核心優勢、促進共同發展和滿足市場需求是獨立企業的基本觀念。

  7)在製造高質量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輸出無形收益(intangible benefits) 。其中的一部分(如顧客滿意、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等)用於促進社會發展; 另一部分(如製造變革的經驗、人的技藝和知識的提高、健康和安全保障等)則反饋進入LAF生產系統,既有利於資源質量的改善和集成能力的提高, 也促進人員的自我完善。

  8)是一個變動的概念。在初始階段,所採用的製造技術水平較低(與最先進位造技術相比).製造資源人力資源的開發亦不充分,資源集成的效果不很理想。隨著學習與實踐,企業資源的質量逐漸提高.資金與經驗的積累使有可能採用更先進一些的技術與裝備, 資源集成的手段也得增強,這樣.LAF生產系統就發展到一個新的較高階段。

  因此,LAF生產系統是一個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概念,對地域廣闊、企業眾多和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的中國而言,這一點尤其有意義。

LAF生產系統的經濟學特征[1]

  LAF生產系統作為一種製造生產的新的制度安排,與傳統的製造生產方式(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大量生產方式)有著質的差異。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它們主要表現為:

  1)響應市場環境的新變化。

  製造生產方式說到底是一種制度安排。而製造生產方式的演化則是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與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是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要發生誘致性制度變遷必須要有某些外在性變化帶來的獲利機會。對製造業而言,這種外在性就是指以消費者需求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環境。大量生產方式的創立是為了捕捉由消費者需求的“量的擴張”而帶來的獲利機會,而LAF生產系統的概念的提出是由消費者需求的“質的變化”(個性化、多樣化和時間性等)所驅動的。因而,它是一種意義深刻、變革劇烈的制度創新

  2)新型的網路組織結構。

  制度和組織具有共生關係,大量生產方式對應於科層組織結構,LAF生產系統則要由網路組織結構來支持。機器加工、技術複雜、雇員眾多但大多數素質很低是早期大量生產方式的基本標誌。製造生產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 而作為製造活動主體的人員卻大部分只能進行簡單操作且伴有偷懶(shirking)行為,這樣製造企業的唯一選擇只能是運用周密的計劃和協調,強有力的指揮和控制以及嚴格的監督和獎懲來實現兩者的統一。因為有權制定這些計劃、協調、命令、指揮、控制和監督等職能的企業管理者受其體能和有限理性的制約,不得不實行必要的授權分權 由此日I出了管理幅度管理層次的概念。這樣,企業的科層組織結構就建立起來,而且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不斷得到加強。大量生產方式導致了企業科層組織的誕生,而企業科層組織的強化又推動了大量生產方式完善。理論證明和實際績效的一致褒揚,使科層組織形式逐漸成為企業的固定模式,以致人們忘卻了它所依賴的基礎是平穩的市場環境,低素質的企業雇員,決策者及管理者的有限理性和體能不足。LAF生產系統面對的情況卻是:市場環境複雜多變、企業員工的技能和知識水平大大提高且不斷追求其人格的全面發展、電腦等科技手段的應用延伸了決策者及管理者的體能和加強了他們的決策能力。因此,以能實現迅速應變和有利於人員全面發展的網路組織結構替代科層組織結構就成為一種必然。

  3)致力於提高交易活動的效率,重點在縮短交易時間

  交易活動的效率體現在兩個方面:交易單位費用和交易時間 以往對企業和市場的討論往往針對著前者,對LAF生產系統而言,必須兩者兼得。這是因為LAF生產系統所要獲得的戰略優勢一靈捷、精簡和柔性依賴於交易單位費用的降低和交易時間的縮短。從某種意義上說,後者比前者還要重要一些。LAF生產系統藉助於組織的不斷創新和人因的充分發揮來提高交易活動的效率,具體措旆有:通過生產要素的集成化減少交易次數;網路組織結構加速信息流通:準時製作業杜絕各種形式的浪費:培育員工的合作、誠實和主動精神等等。

  4)企業交易方式和市場交易方式交替並用。

  D·諾斯曾指出: “企業內部也可能存在市場”。LAF生產系統中含有若幹獨立企業, 當某個市場機遇來臨時, 由它們或其部分組建成一個臨時性網路(LAF企業),在這個網路中的各個成員都發揮自己的核心能力,共用技術, 分擔費用,合作生產出市場所需要的高質量產品。這樣勢必出現各個成員之間的交易活動,他們無非會採取三種形式:建立在充分信任和合作基礎上的交易(新型的企業交易方式)、行政方式(傳統的企業交易方式)和利用價格機制(市場交易方式),更多的情況是交易兼有企業形式和市場形式的特點。值得指出的是,這種LAF企業內部交易形式的構成將隨LAF生產系統發展狀態的提高而得到改變,即市場交易方式將逐步退出。

  5)分工、專業化和集成化(一體化)交互作用、共同發展。

  生產分工和專業化與作為生產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的操作(或職能)相聯繫。分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組織)將原來一個人(或組織)的生產活動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開進行。專業化則是一個人(或組織)減少其生產活動中的不同操作的種類。這些不同的操作在既定的技術水平條件下,從生產技術角度看不可再分了。在LAF生產系統中由於先進位造技術及其裝備的複雜性和集成性,使它的基本操作的內容含量增加,但操作種類數減少(例如一臺加工中心很複雜,但不可能劃分出很多的操作來)。既然操作數減少了,那麼就意味著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在一個較高層次上的提高。分工和專業化又可分為個人專業化和企業專業化。在LAF生產系統中,個人成為“多面手”,但由於基本操作的內涵的擴大(註意這是集成化的結果),每人所能擔負的基本操作的種類並未增加,所以個人專業化程度並未降低。LAF生產系統中的獨立企業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所以企業專業化程度業得以提高。集成化(imegration)是將部分綜合為整體並產生比部分功能之和更大效能的過程。在這裡它既指與分工和專業化相背的縱向一體化的趨向,也指在不同層次上(作業組織層、企業層和LAF生產企業)將不同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起來的行為。綜上所述,在LAF生產系統中,分工、專業化和集成化的交織作用體現在四個層次上: 個人是“多面手”,但所從事的基本操作種類並不多(個人之間的分工與專業化不是象大量生產中那樣銜接,而是有較大的重疊):工作團隊具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專業化),且兼有多種資源(集成化):獨立企業也是有其獨特的核心能力的資源集成實體;LAF企業根據市場機遇,對獨立企業(或其中的工作團隊)進行有效集成,而從社會經濟範圍看,它的生產活動亦是(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

  6)非正規規劃的運用與培育。

  D·諾斯認為,經濟運行既受正規規劃也受非正規規劃的約束。正規規劃是由法律和產權確定的,具有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性質,而非正規規劃是指價值觀、行為規範、行為準則、道德、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它具有文化繼承性。大量生產方式主要是運用正規規劃所賦予的指揮、控制、監督和獎懲的權力來保證其科層組織體系的高效運轉。而LAF生產系統更強調屬於非正規規劃範疇的尊重,信任、合作、交流和激勵等方法, 以充分發揮人的巨大潛能,進而推動LAF生產系統的發展。這樣,企業文化就在LAF生產系統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對它的培育緊緊依賴於組織創新和人員培訓。

  7)以追求範圍經濟性為主。

  製造是將原材料轉化為產品的價值流動和增值過程。生產總費用是轉化費用的價值流動和增值的過程。“生產總費用是轉化費用與交易費用之和 。一般來說,製造技術決定這轉化費用的大小,而交易費用受製造技術和制度安排的共同影響。大量生產方式因其生產規模較大,一方面有可能使用複雜的製造技術進行流水作業,另一方面是通過自上而下遞階控制的制度安排同時減少轉化費用和交易費用,從而獲得規模經濟性。LAF生產系統中的每一個獨立企業都有其獨特的核心能力、企業資源的質量較高且呈集成狀態,但就其資源的擁有量而言,數量並不大,因此單一企業不可能從事大規模生產,但它可依托其核心能力,實現產品生產多樣化,而且能使從一個產品生產向另一產品生產非常迅速的過渡.這樣它就獲得了範圍經濟性。當若幹個這樣的獨立企業隨市場機遇的出現而組建成LAF企業時,比較優勢(核心能力)的結合,除使市場規模擴大之外,還使製造轉化費用和交易費用大大降低;而網路組織結構以及可混用企業交易方式和市場交易方式,又使交易費用進一步降低 LAF企業所獲得的這種經濟性,既可說是規模經濟性,也可說是範圍經濟性,還可以說是聚集經濟性。但產品多樣化;LAF企業輸出的主要特征,所以它是以追求範圍經濟性為主的。LAF生產系統是為2l世紀中國製造業而提出的先進製造戰略。對它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應是多學科、全方位的,其中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對LAF生產系統及其運作的經濟學解釋與論證,一能使我們深刻認識LAF生產系統的實質與特征,從而推動這種新的製造生產方式的實施應用。

LAF生產系統的製造資源集成[2]

  汪應洛首次描述了LAF生產系統的主要特征。從製造資源集成的角度來看,LAF生產系統的製造資源集成(簡稱LAF集成)具有如下特征(見圖)。

  Image:LAF生产系统的集成模型.jpg

  圖:LAF生產系統的集成模型

  (1)LAF集成以追求生產有效性為目標.同時正確反映技術、人和組織三者的內在聯繫。

  (2)LAF集成以人為中心 首先,集成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其次,集成主要依靠人來實施;第三.集成過程要有利於凡的全面發展。

  (3)LAF集成受三個不斷變化的因素的推動,即顧客需求對LAF生產系統所提出的系統目標、技術進步和人的發展,而組織創新則是對它們的積極響應。因此.組織的形式、狀態、功能和績效可用於刻劃LAF集成的程度與效果

  (4)LAF集成以組織創新為主線,分為3個層次 組織創新成果是以網路結構為基型的各種動態製造組織.如虛擬公司(VirtualCorporation)等。

  (5)LAF集成在4個層次上展開,從集成狀態看又分為常態集成和機遇集成。高一級的集成以低一級的集成體為基礎,同時考慮其它因素。例如,工作團隊就是以若幹“多面手”的員工為基礎,同時考慮系統目標的新要求,吸收與工作團隊整體相適應(即單個多面手不能掌握)的技術和技術進步的新成果,通過網路組織結構而建立起來的

  (6)LAF集成可使製造資源的總量隨組織創新而迅速積累起來.以滿足實現相應的(由市場機遇提出的)系統目標的需要。常態集成和機遇集成兩種方式的結合,可使製造資源的質和量隨市場機遇的變化而快速切換,從而贏得時問和保證生產有效性的實現。

  (7)LAF集成以信任與合作為基石。集成既反映了由組織紐帶聯繫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叉涉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結合,信任與合作因此而成為LAF集成的重要基礎。

  (8)LAF集成與交易效率的提高相聯繫。LAF生產系統是一種企業形式,但其中的獨立企業之間的關係兼有企業形式和市場形式的。特征。這樣就給了集成進行選擇的餘地,由於LAF集成目的的驅動,它總會選擇適當的方式以降低交易費用和縮短交易時間,即提高交易效率。

  (9)LAF集成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不斷迴圈。從錶面看,LAF集成隨市場機遇的來臨而發生,隨市場機遇的逝去而完結,但這僅僅是LAF集成的一個迴圈。市場在不斷變化,產品在源源流出,製造資源處於聚散與流動之中,這就是LAF生產系統的動態圖景。

參考文獻

  1. 孫林岩、黃映輝、孫保倫.“精簡.靈捷.柔性”生產系統的經濟學特征
  2. 黃映輝、孫林岩.製造資源集成原則與LAF生產系統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Yixi,HEHE林,林巧玲,Lin,Tracy,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LAF生產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