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支出(defray; disbursal; disburse; expend; outgo; outlay; payout)
目錄 |
支出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常性業務,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經濟主體的支付行為而導致的資源減少。包括償債性支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權益性支出。損失雖然也導致企業的資源減少,但損失不能叫支出,因為損失是邊緣性的、偶發性的、被動性的資源減少,它不是管理當局能夠控制的事項。損失是與支出併列的企業資源減少的形式之一。因此,企業資源減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支出,另一種是損失。
- (1)特定目的性。
支出是企業為了實現特定經濟目的而發生的資源流出(具有對外性的特征),即為了償債,為了減資,或為了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等。不管是哪項支出,均是在管理當局審慎決策下的理性行為,都是為了實現企業整體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 (2)可計量性。
支出的本質是資產流出企業,支出的多少是通過資產減少的金額來確定的,由於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之一就是可計量性,即資產的可計量性,則必然導致支出的可計量性,因而支出的多少是可以計量的。
- (3)多樣性。
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支出,導致不同的結果,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資產內部轉換行為都屬於支出。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根據配比原則,收益性支出形成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但筆者認為,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時間標準如果以月為單位,可能更恰當,更容易使相關概念之間的協調,避免相互矛盾的產生。如,制度規定:將資本性支出計列於資產負債表中,作為資產反映,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將收益性支出計列於利潤表中,計入當期損益,以正確地計算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
- (2)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根據配比原則及資產的定義,由於資本性支出使幾個會計期間受益,在發生的當期就不能作為費用計入損益,而應該作為資產在未來的受益期間內分期轉作費用。因此,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而資產的取得成本,就是全部資本性支出。如果企業不能正確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將本應作為收益性支出的而作為資本性支出就會虛增企業的資產和利潤;相反,將本應作為資本性支出的而作為收益性支出,將會虛減企業的資產和利潤,這兩種現象都會影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誤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這都是現行制度或法規所不允許的。
鄭安平,李華.成本、費用、支出概念及其關係研究,2006年1月6日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