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勞倫斯·科爾伯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Lawrence Kohlberg)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放大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0.25-1987.01.19)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也是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

目錄

科爾伯格簡介

  柯爾伯格在美國紐約的勃朗斯維爾長大,在馬薩諳塞上中學。中學畢業後曾在一艘貨艙上工作,這艘貨船主要是運輸歐洲的難民去以色列。1948年,21 歲的柯爾伯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芝加哥大學,一年後就獲得了學士學位。此時他對心理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繼續攻讀心理學,他留在芝加哥大學。起先,他想成為臨床心理學家,後來由於對皮亞傑的學說發生興趣,開始研究道德認知問題。1958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他通過研究工作和發表論文,將他的道德發展學說作了宣傳。他於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年起,他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當代心理學界,對道德發展這個概念各持不同的見解。影響較大的有兩個學派,一個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另一個是皮亞傑認知心理學派。柯爾伯格可以稱為皮亞傑在道德發展領域的繼承人。皮亞傑的觀點的影響,正是柯爾伯格的學說的思想來源。

  皮亞傑對兒童道德判斷,曾做過不少的研究,並出版過專著《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從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的趨勢,揭示了兒童道德發展的趨勢。全書貫穿著一個單一的發展現,就是兒童的品德發展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而自律則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皮亞傑將品德的發展,即道德品質的發展僅僅歸於道德判斷這一個方面,這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通過道德判斷力的發展來研究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這正是皮亞傑在這個領域研究的一個特色。根據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的思想,皮亞傑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的兩個階段學說,即10歲或11歲以下的兒童以一種兩難推理來進行判斷,而這個年齡以上的兒童,則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也就是說,前者往往將道德規則看成是固定的、絕對的,是由成人規定或上帝傳下來的,而後者則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相對論的觀點,將道德規則看成是允許改變的東西。皮亞傑關於道德判斷的研究實質上是發現了一個變化系列,其關鍵性的變化發生於10歲到11歲之間,此時,正當兒童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按皮亞傑的思想,兒童的道德判斷與兒童的思維發展聯繫密切,在大體相同的時期(10歲或11歲),兒童的道德思維也經歷了一場變動,年幼兒童的道德判斷以後果為依據,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判斷則多以目的為依據。但智力的發展並不是停止不前了,此時正是形式運算的開始;而皮亞傑的道德兩階段論似乎只能研究到道德規則相對變化這一深度。人們預期有關道德判斷的問題在整個青年期都在繼續發展。因此,柯爾伯格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繼承皮亞傑傳統研究的傑出代表。他以人的道德判斷力為著服點,進行大量的實驗分析,提出了超過皮亞傑原有公式為道德發展階段論

道德發展階段模型

  柯爾伯格在80年代初對其理論作全面的總結時,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次修正的道德發展階段模型。其具體內容如下:

水平 A:前因循水平

  階段1 懲罰與服從階段

  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絕對服從規則和權威,避免懲罰,不造成物質損害。

  (1)所謂對的,就是不違反規則,為服從而服從,不對人和物造成損害。

  (2) 做得對的理由是避免懲罰和權威的強力。

  社會觀點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處於這一階段的個體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他們與行為者的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種觀點聯繫起來,依據物質後果而不是依據他人的心理興趣裁判其行動,把自己的觀點與權威觀點相混淆。

  階段2 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能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體交換原則作公平的交易。

  (1) 所謂對的,就是遵守會給某人即時利益的規劃。一切能滿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行動就是對的,並且也贊允別人這樣做。對的也就是公平的,即一種平等的交換、交易和協定。

  (2)做得好的理由是在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益的社會觀點情況下,還應必須認可別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社會觀點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的權威和別人的利益及觀點加以區別。他(她)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種利益,且充滿著衝突,所以,所謂對的是相對的(具體的個人意義上的)。個人通過工具主義交換服務,通過對他人和他人的善意的工具主義需要,或通過對每個人的等量公平給予,來把彼此之間相互衝突的個人利益相整合或相聯繫起來。

水平 B:因循水平

  階段3 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係與人際協調階段

  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應該扮演一個好角色,關心別人,珍惜別人的感情,與伙伴保持忠誠和信賴,激勵遵守規則和期望。

  (1)所謂對的,就是遵從親人的期望,或一般人對某人作為兒子、姐妹、朋友等的角色期望表示遵從。“為善”是至關重要的,意指有良好的動機,關心別人,維護相互關係,維持相互信任、忠誠、尊敬和感恩之情。

  (2)做得對的理由,就是要按自己和別人的標準社會觀點“為善”,如果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關心別人,那就希望自己也有善的行為(金科玉律)。

  社會觀點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與其他人發生關係時的個人觀點。他意識到人所享有的情感、協議和期望高於他個人的利益。他能用“具體的金科玉律”所闡發的觀點,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但是,他仍不具有普遍化的“制度”概念。

  階段4 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階段

  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對社會盡職盡責,恪守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或群體的福利

  (1)所謂對的,就是要履行個人所承諾的義務,嚴格守法,除非它們呈現與其他,已規定了的社會責任及權利相衝突的極端情況。所謂對的,也指對社會、群體或機構有所貢獻。

  (2)做得對的理由乃在於致力於使機構作為一個整社會觀點體運行,自尊或良心則指履行個人既定的義務,或考慮這種後果:“假如每人都這樣做,會怎麼樣?”

  社會觀點

  本階段的人已把社會觀點與人際協調或動機相區別。這種人採納了一種制度觀點,並據以確定角色和規則。他或她是依據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個人關係的。

水平B/C:過渡水平 這一水平屬於後因循水平,但尚未具有原則性特征

  轉型性內容

  在這一過渡過程中,選擇是個人的和主觀的,且以情緒為基礎。良心被視為是任意專斷且相對性的,視為諸如“責任”和“道德上是對的”等觀念。

  轉型性社會觀點

  在這一階段中的人採納的社會觀點已超脫了他所處的社會,把自身看成一個個別的決策者,而不受任何普遍化的社會義務或契約所束縛。這種人能按特定社會規定來承擔和選擇契約,但不具備這類選擇的原則。

水平C:後因循與原則水平

  道德決定是由那種按公平和福利運作來設計的社會中,全部組成或創造這個社會的成員同意的那些權利、價值或原則中產生出來的。

  階段5 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功利階段

  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維護基本權利、價值和合法的社會契約,甚至它們與所屬群體的具體規則和法律相衝突時也如此。

  (1)所謂對的,就是認識到這種事實:人人都持有各自不同的價值和觀點,而大多數價值和規則卻相對於他所屬的群體。但是這些“相對的”規則只有是公平的才應該遵守,因為它們是一種社會契約。而某些非相對的價值和權利,諸如生命和自由,則應在任一社會中都必須遵守,而且不管大眾的意見怎樣。

  (2)做得對的理由,一般說來,是認為有義務遵守法律,因為人們締結這種社會契約的目的乃在於用法律來發展全人類的福利,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家庭、友誼、信任及工作義務也是自由協商的,在尊重別人權利的前提下形成的義務或契約。個人對法律和責任的考慮,是以對人類整體功利——“為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理性批判為基礎的。

  社會觀點

  這一階段的人採納了一種超前的社會觀——這是一種理性的個體意識到價值和權利優於社會依附和契約的觀點。他通過正規的協商、契約、公平的機制和正當的過程來整合各種觀點。他或她既考慮道德觀點,又考慮法律觀點,認識到它們的衝突,發現整合它們困難。

  階段6 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內容

  這一階段的人被假設為一種全人類都應當遵從的普遍倫理原則所指導。

  (1)至於什麼是對的,階段6的人受人類普遍倫理原則所指導。特定的法律或社會協議之所以通常有效,是因為它們建立在這種原則之上。當法律違反這些原則時,階段6的人仍會按這些原則行事。這些原則仍是普遍的正義原則:人權平等和尊重個人作為人類的尊嚴。這些不僅權是公認的價值,而且也是用來作出獨特決定的原則。

  (2)做得對的理由是:作為一位理性者,他已證明瞭原則的有效性,因而立志為之獻身。

  社會觀點

  這一階段的人形成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或倫理依據的觀點。這種觀點是任何懂得道德本質或懂得尊重人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觀點。

  上述的道德發展階段模型是經過柯爾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國進行30年的追蹤研究和在世界各地進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結果所證明的。不過,柯爾伯格第三次修訂的標準問題道德判斷測量量表只能測量前5個階段,並不能測量作為普遍倫理原則取向的第6階段。也就是說,該模型的1至5階段是經過實證證明的,階段6沒有經過實證證明,只能以哲學和倫理學來證明。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也許階段6所具有的心理學實證的意味較小,而只是為道德發展的方向作具體的說明,那就是:倫理道德的發展乃是繼續前進的。”

主要著作

  兒童面向道德秩序的發展:道德思維發展的第一個序列:1963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識形態的發展:1964

  認知階段和學前教育:1966

  兒童的性別角色概念和態度的認知發展分析:1966

  早期教育:認知發展的探討:1968

  階段和序列 - 社會化的認知發展初探:1969

  道德判斷和道德行動的關係:1969

  道德教育的哲學

  道德發展文集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倫斯·科爾伯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01.9.99.* 在 2022年3月16日 11:04 發表

1927.10.25~1987.01.19

回複評論
essilco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3月16日 13:57 發表

101.9.99.* 在 2022年3月16日 11:04 發表

1927.10.25~1987.01.19

感謝指正,已修改。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