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劳伦斯·科尔伯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放大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0.25-1987.01.1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目录

科尔伯格简介

  柯尔伯格在美国纽约的勃朗斯维尔长大,在马萨谙塞上中学。中学毕业后曾在一艘货舱上工作,这艘货船主要是运输欧洲的难民去以色列。1948年,21 岁的柯尔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芝加哥大学,一年后就获得了学士学位。此时他对心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继续攻读心理学,他留在芝加哥大学。起先,他想成为临床心理学家,后来由于对皮亚杰的学说发生兴趣,开始研究道德认知问题。1958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他通过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将他的道德发展学说作了宣传。他于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年起,他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认知心理学派。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这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通过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特色。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10岁或11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判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说,前者往往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固定的、绝对的,是由成人规定或上帝传下来的,而后者则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论的观点,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允许改变的东西。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实质上是发现了一个变化系列,其关键性的变化发生于10岁到11岁之间,此时,正当儿童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按皮亚杰的思想,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在大体相同的时期(10岁或11岁),儿童的道德思维也经历了一场变动,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但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停止不前了,此时正是形式运算的开始;而皮亚杰的道德两阶段论似乎只能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人们预期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在整个青年期都在继续发展。因此,柯尔伯格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继承皮亚杰传统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为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水平 A:前因循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物质损害。

  (1)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2) 做得对的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他们与行为者的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种观点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心理兴趣裁判其行动,把自己的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混淆。

  阶段2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能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体交换原则作公平的交易。

  (1) 所谓对的,就是遵守会给某人即时利益的规划。一切能满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行动就是对的,并且也赞允别人这样做。对的也就是公平的,即一种平等的交换、交易和协定。

  (2)做得好的理由是在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益的社会观点情况下,还应必须认可别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的权威和别人的利益及观点加以区别。他(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且充满着冲突,所以,所谓对的是相对的(具体的个人意义上的)。个人通过工具主义交换服务,通过对他人和他人的善意的工具主义需要,或通过对每个人的等量公平给予,来把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相整合或相联系起来。

水平 B:因循水平

  阶段3 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应该扮演一个好角色,关心别人,珍惜别人的感情,与伙伴保持忠诚和信赖,激励遵守规则和期望。

  (1)所谓对的,就是遵从亲人的期望,或一般人对某人作为儿子、姐妹、朋友等的角色期望表示遵从。“为善”是至关重要的,意指有良好的动机,关心别人,维护相互关系,维持相互信任、忠诚、尊敬和感恩之情。

  (2)做得对的理由,就是要按自己和别人的标准社会观点“为善”,如果一个人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那就希望自己也有善的行为(金科玉律)。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时的个人观点。他意识到人所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他个人的利益。他能用“具体的金科玉律”所阐发的观点,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但是,他仍不具有普遍化的“制度”概念。

  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对社会尽职尽责,恪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或群体的福利

  (1)所谓对的,就是要履行个人所承诺的义务,严格守法,除非它们呈现与其他,已规定了的社会责任及权利相冲突的极端情况。所谓对的,也指对社会、群体或机构有所贡献。

  (2)做得对的理由乃在于致力于使机构作为一个整社会观点体运行,自尊或良心则指履行个人既定的义务,或考虑这种后果:“假如每人都这样做,会怎么样?”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已把社会观点与人际协调或动机相区别。这种人采纳了一种制度观点,并据以确定角色和规则。他或她是依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个人关系的。

水平B/C:过渡水平 这一水平属于后因循水平,但尚未具有原则性特征

  转型性内容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选择是个人的和主观的,且以情绪为基础。良心被视为是任意专断且相对性的,视为诸如“责任”和“道德上是对的”等观念。

  转型性社会观点

  在这一阶段中的人采纳的社会观点已超脱了他所处的社会,把自身看成一个个别的决策者,而不受任何普遍化的社会义务或契约所束缚。这种人能按特定社会规定来承担和选择契约,但不具备这类选择的原则。

水平C:后因循与原则水平

  道德决定是由那种按公平和福利运作来设计的社会中,全部组成或创造这个社会的成员同意的那些权利、价值或原则中产生出来的。

  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维护基本权利、价值和合法的社会契约,甚至它们与所属群体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相冲突时也如此。

  (1)所谓对的,就是认识到这种事实:人人都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和观点,而大多数价值和规则却相对于他所属的群体。但是这些“相对的”规则只有是公平的才应该遵守,因为它们是一种社会契约。而某些非相对的价值和权利,诸如生命和自由,则应在任一社会中都必须遵守,而且不管大众的意见怎样。

  (2)做得对的理由,一般说来,是认为有义务遵守法律,因为人们缔结这种社会契约的目的乃在于用法律来发展全人类的福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家庭、友谊、信任及工作义务也是自由协商的,在尊重别人权利的前提下形成的义务或契约。个人对法律和责任的考虑,是以对人类整体功利——“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理性批判为基础的。

  社会观点

  这一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个体意识到价值和权利优于社会依附和契约的观点。他通过正规的协商、契约、公平的机制和正当的过程来整合各种观点。他或她既考虑道德观点,又考虑法律观点,认识到它们的冲突,发现整合它们困难。

  阶段6 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内容

  这一阶段的人被假设为一种全人类都应当遵从的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

  (1)至于什么是对的,阶段6的人受人类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特定的法律或社会协议之所以通常有效,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这种原则之上。当法律违反这些原则时,阶段6的人仍会按这些原则行事。这些原则仍是普遍的正义原则:人权平等和尊重个人作为人类的尊严。这些不仅权是公认的价值,而且也是用来作出独特决定的原则。

  (2)做得对的理由是:作为一位理性者,他已证明了原则的有效性,因而立志为之献身。

  社会观点

  这一阶段的人形成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或伦理依据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任何懂得道德本质或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上述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是经过柯尔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国进行30年的追踪研究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所证明的。不过,柯尔伯格第三次修订的标准问题道德判断测量量表只能测量前5个阶段,并不能测量作为普遍伦理原则取向的第6阶段。也就是说,该模型的1至5阶段是经过实证证明的,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来证明。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也许阶段6所具有的心理学实证的意味较小,而只是为道德发展的方向作具体的说明,那就是:伦理道德的发展乃是继续前进的。”

主要著作

  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1963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1964

  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1966

  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分析:1966

  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1968

  阶段和序列 - 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初探:1969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关系:1969

  道德教育的哲学

  道德发展文集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劳伦斯·科尔伯格"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01.9.99.* 在 2022年3月16日 11:04 发表

1927.10.25~1987.01.19

回复评论
essilco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3月16日 13:57 发表

101.9.99.* 在 2022年3月16日 11:04 发表

1927.10.25~1987.01.19

感谢指正,已修改。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