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GII)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

目錄

什麼是全球信息基礎設施[1]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是繼NII之後,美國政府於1994年9月又創導了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縮寫為GII),意在建造一個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基礎設施。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實現[1]

  1995年初,西方七國首腦聚會商討GII事宜。現在GII已被提到國際電聯的研究日程。國際電聯文件規定GII的目的是確保網路、信息處理系統和各種應用之間的互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使全世界每個公民最終都能進入信息社會。圍繞這一目標,國際電聯對實現GII提出了以下原則: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私人投資;規定一種有適應能力的管理框架;提供網路開放接入;確保服務能普遍提供和獲得;向每一公民提供平等的機會;促進信息內容的多樣化;認清世界範圍合作的必要性,尤其要註意與不發達國家的合作。

  具體而言,在建設和發展GII時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上述原則:

  ·提高互連性和互可操作性;

  ·發展全球的網路、服務和應用市場;

  ·確保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

  ·保護知識產權

  ·加強研究開發方面和發展新應用方面的合作;

  ·跟蹤信息社會的社會內涵。

  總的來講,GII必須使人們在可接受成本和質量的條件下,能隨時隨地安全地使用一系列通信服務,這些服務可以支持開放式的多種應用並包括各種信息方式;GII必須要在共同原則的基礎上達到國際統一的目標,並且在各個可互連、互操作網路、信息處理設備、資料庫終端組成的無縫大系統的基礎上由這些原則來統管進網需求、應用需求以及它們的操作性;GII還必須允許在信息工業內部存在競爭。GII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Image:GII结构模型.jpg

  關於GII標準的制定,國際電聯已提出分兩步走的標準方案。第一步以現有技術、現有窄帶業務和能力(PSTNN-ISDN,IN和移動通信)為基礎,主要考慮為了獲得一個完整GII所需的綜合能力,並且主要著眼於信息處理和存儲平臺對GII的貢獻。第二步則是以更先進的技術以及寬頻業務與能力為基礎,主要著眼點是加強智能網技術,建立一個功能全面但與第一代GII功能互通的GII。互連網的發展趨勢有許多方面與構想中的GII不謀而合,目前趨向採用寬頻IP技術來建設NII和GII。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核心網[2]

  GII核心網毫無疑問地應採用交換連接而不是點到點等連接方式,以簡化網路結構。交換體制的選擇則成了能否確保不同業務均有較滿意的傳送質量和效率的關鍵。GII核心網交換體制選擇的依據是GII的QoS和網路性能規範;要解決在異構網路環境下互通所需要的性能;要求GII核心網交換體制有較高的接入靈活性和傳送效率,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網路資源。可供考慮的交換體制有PSTN/STM、Intemet/IP、B—ISDN/ATM以及ATM交叉連接(ATM/DXC)與STM中轉交換及中轉路由器組合等方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單一交換體制似難以為GII核心網所接受,因為它們都存在各自的突出缺點:PSTN/STM的業務速率受限、傳輸效率低、建立連接時間長;Intemet/IP無QoS保障,自身並無獨立的廣域互聯運轉傳輸通道;B-ISDN/ATM的適配成本高、信令複雜以及建立連接費時等。組合方式則對不同業務不同網路的接入、中轉和連接以及在接入的靈活性和傳遞功能高效率方面較單一體制要好。應該說關於GII的研究還只是開始,GII核心網交換體制亦尚在研討和實踐中,其中以寬頻m技術主導未來核心網的發展的思路已逐步形成共識,IP/ATM融合的MPLS技術、IPoverSDH以及IPoverWDM正是反映了這一潮流。ATM將退居核心網的邊緣,繼續發揮其對多業務支持的優勢,PSTN與IN的互通等也體現了GII的思想。當然,也可能會推出更理想的方案。

  GII的基本思路是現有各種網路資源的融合。GII的演進是通過GII核心網的不斷擴張、不同體制的接入網逐漸縮小以及擴大“共同點”來實現的,這是比較現實、可行的思路。通過這樣的演進來達到逐步改善網路傳送質量、提高網路傳送效率以及降低網路成本的目的,因此,GII的網路形態是在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的。各類原有的網路也不可能停滯不前,它們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將會不斷採用新的技術,淘汰舊的技術,包括吸收其他網路的技術將其與自身的技術相融合(如ATM與口技術的融合、路由器技術與交換技術的融合等)。提出GII概念後,電信網、電腦網以及有線電視網自身的發展包括能力、介面、性能、QoS和管理等要註意從GII的要求來加以規範。鑒於ITU—T已意識到面向市場實際需求的重要性,研究工作應從以技術為導向轉移到以市場為導向的軌道上來,SGl3研究組已決定將對妒的研究列為最高優先順序的工作,而將GII降為低優先順序的工作。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三層資源模型[3]

  GII建議Y.110中垂直地將GII的服務資源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應用:它是由用軟體實現的一些應用實體,或者叫應用對象所組成。

  ●中間件:它是由用軟體實現的一些中間件實體,或者叫中間件對象所組成。

  ●基礎件:這是一些使上述應用實體和中間件實體可以執行,併在需要交互操作的實體之間提供透明信息傳送的邏輯實體。基礎件又可以分為:網路功能(AF)、信息處理與存儲功能、人機介面功能。

  在這三個層次中還定義了兩種編程介面:應用編程介面(API)和基本編程介面(BPI)。

  單純從軟體的角度,中間件實體與應用實體並沒有本質的差別。差別在於中間件是一些可以為多種應用所共用的軟體資源。當一個應用實體剛引入時,它可能與其他應用實體一樣是各自相對獨立的,應該放在應用層的軟體之中,但當它的功能被越來越多的其他應用實體所共用時,它就應該歸入到中間件中去。中間件是為應用層的一系列應用提供服務的,是一些共用的應用軟體。也有一些中間件是純粹的中間件,例如CORBA中的ORB(OLject Request Broker),TINA中的DPE(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它們都是為處於分佈環境下的應用實體提供通信服務的,是在分佈環境中將所有應用連成一體的超遠程匯流排機制。

  目前已識別的中間件功能已經很多,如人機介面服務件、用戶註冊服務件、認證服務件、安全服務件、號碼簿服務件、導航服務件、瀏覽和搜索服務件、記賬和收費服務件、審計服務件、收支分享服務件和服務管理中間件等。此外為了支持服務和應用的開發,還需要一系列支持這種開發的中間件。

  Y.100不認為上述三個資源層次的描述具有協議參考模型的意義,但值得註意的是現有經典協議參考模型完全不能反映這種具有重大意義的中間件功能,不能反映與之相關的應用編程介面(API)和基本編程介面(BPI),更不能反映在分散式處理環境下系統的總體結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李勇等編著.寬頻城域網實用手冊.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
  2. 曹金洪主編.最新中國通信業競爭力培育與運營創新指導全書 上捲.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7.
  3. 陸學鋒編著.信息通信網路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07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ixi,方小莉,Mis铭,Tracy,苏青荇.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2.36.139.* 在 2018年2月4日 13:05 發表

OK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