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北京師範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京師範大學(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京師範大學網站網址:http://www.bnu.edu.cn/

目錄

北京師範大學簡介

  北京師範大學,簡稱北師大。學校現有校園總面積1048畝,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500餘人,研究生8700餘人,長期留學生1800餘人。網路與繼續教育各類學生近30000人。教職工3000餘人。現設23個學院,3個系,17個研究院(所、中心)。圖書館書刊藏量300餘萬冊,電子圖書近20萬冊,各類中外文資料庫近60個。學校在“七五”、“八五”期間,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十所大學之一。“九五”、“十五”期間,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設計劃。

  百年校慶之際,教育部和北京市決定重點共建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還將北京師範大學列入支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學校乘勢而上,順利進入了國家“ 985工程”建設計劃。

北京师范大学校门
放大
北京師範大學校門

  2006年9月召開的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十一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深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實現由傳統高師向綜合性大學的戰略轉型;緊緊抓住“提升質量、突出特色”的主線,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使教學科研整體水平和學科綜合實力全面提高,知識創新、服務社會和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的能力明顯增強,為建設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歷史沿革與優良傳統

  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她開創了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先河。1908年改稱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獨立設校。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 年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所師範大學,1931年和1952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先後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一百年來,北京師範大學始終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師範學堂及其後的師大師生在“五四”、“一二九”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釗、魯迅、梁啟超、錢玄同、吳承仕、黎錦熙、陳垣、範文瀾、侯外廬、白壽彞、鐘敬文、啟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師先後在這裡弘文勵教。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形成了“愛國進步、誠信質朴、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20餘萬優秀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

  學科建設

  現有本科專業55個,2002年成為教育部首批6所擁有本科專業自主設置許可權的重點高校之一,有15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9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碩士、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碩士、博士點數在全國高校居於前列。有16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現有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5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2年經教育部、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在我校建設“國家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批准我校為“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秘書處設於我校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與有關單位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中心(研究院、網上合作中心),5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文科研究基地。先後獲准建設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3年,北京師範大學“大學科技園區建設工程”,順利通過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組織的評估驗收。

  人才培養

  北京師範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根據學校戰略轉型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我校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1999年開始創新教師教育的“4+2”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為最終將教師養成與專業教育相剝離,實現學士後的教師教育即教師教育學院化轉型,培養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素質教師積累了經驗。試辦“勵耘實驗班”,進行跨學科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在部分院系實行按院系或專業大類寬口徑招生的改革,實施寬口徑、厚基礎的通才教育。改革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推進彈性學習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積極探索部分專業研究生培養學制改革試點,加大支持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的力度,研究生業務素質和研究能力不斷提高。在歷屆全國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評比中,我校獲獎數量位於前列。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我校有12篇論文入選,入選數目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科學研究

  北師大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是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之一。“九五”以來,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63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36項,省部級項目503項。

  “九五”以來共獲省部級以上各類成果獎勵250餘項,其中,由白壽彞教授主編的22捲本巨集篇巨著《中國通史》,被譽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受到江澤民同志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

  北京師範大學在概率論與模糊數學研究、理論物理與系統科學研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生命科學尤其是生態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小文院士創建了“李-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奠定了國際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幾何光學學派的基礎;鄭光美教授主持的“中國特產瀕危雉類生態生物學及馴養繁殖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李洪興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實現了四級倒立擺實物控制,在自適應模糊控制理論和實驗研究兩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獲得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和國家海洋局的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渤海海冰作為淡水資源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已通過教育部鑒定。該項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個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系統地完成海冰資源量估算和海冰脫鹽淡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師資隊伍

  北京師範大學現有專任教師14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8% 。兩院院士19人(雙聘院士1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批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1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近年來,學校通過實施“優秀人才引進計劃”、“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人才資源共用計劃”等舉措,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图书室,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现有馆藏文献总量300余万册(件),各种数据库数百种。图书馆规模和馆藏文献总量均居全国高校图书馆前列。
放大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始於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圖書室,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現有館藏文獻總量300餘萬冊(件),各種資料庫數百種。圖書館規模和館藏文獻總量均居全國高校圖書館前列。

  社會服務

  北京師範大學通過承擔科研項目、參與國家和地方重大建設任務等途徑,進一步密切與社會的聯繫。學校發揮沙漠化防治、景觀生態、環境工程和水土保持等學科優勢,聯合在京的有關單位,開發和集成可行有效的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術,為首都生態環境優化及綠色奧運做貢獻。根據教育部、北京市政府重點共建協議,我校與北京市共同建設的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以及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作為我校與北京市開展更進一步合作的平臺。我校還發揮基礎教育資源和學科優勢及其輻射、示範作用,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服務。與珠海市、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等省區開展教育科技合作,與西北師範大學新疆師範大學西藏大學、新疆塔城師範學院開展對口支援,並於2003年被評為全國對口支援西部地區先進單位。

  對外交流與合作

  北京師範大學堅持積極的國際交流合作政策。目前,學校與近百所國外的大學、研究機構建立學術聯繫,每年有300多名外國學者來校講學、從事研究,也有700人次的教師赴海外參加國際會議、合作研究等,先後授予或聘請來訪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專家、知名人士等100餘位海外人士為我校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稱號。在合作辦學方面,已先後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機構聯合舉辦了多個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項目。並分別與曼徹斯特大學、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學校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目前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2000餘人,留學生規模居全國高校前列。

校史沿革

  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為創辦於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定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圖存,開辦新學培養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師範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範館”。師範館首先招生,於次年12月17日開學,校址設在景山東馬神廟。1904年,師範館改為優級師範科。

  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改名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校址遷往廠甸五城學堂。這是我國高等師範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

  1912年5月,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0年北京高師開辦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師和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及大學三年級優秀學生,開我國高等學校通過考試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續辦國文、英語、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師已經成為學科門類較齊全,不僅能培養師範與中等學校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而且能夠培養各科專門學術人員的高等師範學校。

  1923年,北京高師經教育部正式批准改為師範大學。始建於1908年的北京女高師亦於1925年改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在國內其他高等師範學校都相繼併入或改為普通大學的時候,北京高師和女高師先後改為師範大學,對我國高等師範教育體系的獨立存在具有深遠影響。


  1931年7月,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合併,定名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下設教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北平師範大學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

  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北平師大改為西北聯大教育學院。同年8月,西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範學院,並於次年改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1940年,西北師院奉命遷往甘肅省蘭州市。為減少損失和解決新校址房屋不足,從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畢業,新生在蘭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師範學院全部搬遷蘭州。

  1946年春,學校師生陸續遷回北平,部分教師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教師,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同年11月遷回北平的學校開學。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改為北京師範大學。

  50年代初,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市體育專科學校、中國大學理學院、燕京大學教育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以及輔仁大學先後併入師範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陳垣任校長。師大的規模有了較大發展,教師增至340餘人,在校生達2300餘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門外新華街舊址稱南校,定阜大街輔仁大學校址稱北校,併在海澱區北太平莊建新校舍,占地82萬平方米。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北京師範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57.122.113.* 在 2012年4月16日 17:13 發表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