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騙子綜合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騙子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

目錄

什麼是騙子綜合症

  很多極具天賦、創意的人士都經歷過類似的心理過程。儘管他們在客觀上已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然而在主觀上,他們依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有欺世盜名之嫌。這類現象在心理學上稱“騙子綜合症”。

  這一概念是Pauline Clance和Suzanne Imes在1978年首次提出的。Clance與Imes將此稱之為“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因為他們註意到,很多取得高成就的女性往往將自己的成功歸於好運氣,或者她們曾以某些方式欺騙過別人,因此感到自身的成功存在欺詐性,不配獲得成功;就像,她們感到自己就是一個騙子。2017年,這一辭彙被收錄進了《牛津英語辭典》免費線上詞典中。

  保琳(Pauline R. Clance)提出,對於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無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迴圈作用。當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遇到一項新的任務時(如考試),他們將受到擔心、自我懷疑和焦慮的困擾。為了消除焦慮,他們對待任務不是表現出拖延行為就是過度準備行為。而當任務真正到來的時候,他們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並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賞。這樣的結果會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喜悅和放鬆。然而,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很快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的焦慮,拖延行為或過度準備行為,接著又是獲得短暫的放鬆,自我懷疑。因此,對於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新的成功反而加強了他們正在欺騙他人的感覺,而不是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自信

騙子綜合症臨床表現

  距離該現象被人發現距今已接近四十年,不少領域的成功人士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最普遍的癥狀是消極思想;受到影響的人會一遍又一遍地檢查工作;在工作場所不想引起註意;並形成加班到深夜或者不給工作量設定適當範圍等補償行為。正在這種心理現象中掙扎的人常常會自我懷疑並擔心被人當做騙子。他們失敗後會過度指責自己而不是導致失敗的其它因素。

  曼哈頓心理學家Joseph Cilona表示:“這些在冒充者綜合徵中掙扎的人,也更傾向於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運氣而不是他們的優點及辛勤工作,他們也普遍不將他們的成功當做一回事。”

  剛開始,冒充者綜合徵僅與女性有關。紐約市私人心理治療師Katherine Schafler表示:“我們依舊生活在一種有不同程度歧視女性的文化氛圍中,這些歧視也會在工作場所顯示出來。當女性將這些歧視藏在心裡之後,它會壓制她們在職場上的自尊並擴大冒充綜合徵帶來的鴻溝。”

  但厭女症並不是唯一一個起作用的文化因素,女性也不是唯一一類受影響的人;許多男性也會受到影響。Cilona說瀰漫在美國文化中的那些對成功、金錢和名聲的迷戀也有可能會加劇冒充綜合徵。他指出:“當這類價值觀被人推崇之後,有沒有這些東西的重要性也被強化了。”

  1、具有冒充者綜合徵這種傾向的人往往是一些很成功的人,但他們對自己的成功心存懷疑,認為他們不是靠能力取得成功,感覺是在欺騙他人,就像是一個冒名頂替者,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自己的欺騙行為。

  2、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在內心深處並不相信自己的成功,似乎一切只不過是偶然,自己獲得晉升、談妥客戶、得到榮譽等都是碰上好運氣、好機遇而已,總覺得自己配不上所處的地位,害怕總有一天從高處跌落,被打回原形。這也是冒充者綜合徵的表現。

  另外,近些年有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反覆懷疑自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米·庫迪(Amy Cuddy)在研究中收到數千封擁有“冒充綜合症”的人來信,其中男性數量約占一半。

騙子綜合症成因

  這種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兩類:一種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寄予厚望,在過度的誇贊中孩子會時刻擔心自己不夠完美;另一種是因為在被忽視的環境中成長,兒時總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績的時候被告知那隻是僥幸。這兩種極端環境都會在一個人的內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種子,並通過生命中經歷的“階段性儀式”觸發自我懷疑。

  騙子綜合症通常出現在高成就群體中,這類人往往在各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他們之中有優秀的企業家,有育兒有方的家長,有在自己職業生涯中頗有建樹的個人。演員、職業運動員、商人……有男性也有女性。約有70%的人會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患上某種程度的騙子綜合症。

騙子綜合症的例子

  浙大病

  「浙大病」這個提法是知乎大V動機在知乎的專欄上首先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很多很優秀的浙大學生,他們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優秀,甚至於「來到浙大」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失敗的表現形式。於是他們壓榨自己的每一分鐘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完美,連多吃一口飯的時間都捨不得,每當他們安靜下來不做事,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罪惡感和挫敗感。在這種對完美的無止境追逐中,他們感受到極度的焦慮和痛苦。

  艾瑪·沃特森

  憑藉影片《哈利·波特》系列中赫敏一角為中國觀眾熟知英國演員的艾瑪·沃特森也曾坦露過自己類似的困擾:

  “我努力取得的成績並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其實我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引自2013年5月29日的英國《每日郵報》

   曾出演影片《劇院魅影》的蘇格蘭影星傑拉德·巴特勒曾坦言:“如果有人問我,是否覺得自己名不副其實,我想我的回答不是偶爾,是每天有18小時都沉浸在這樣的自我懷疑中。自怨自艾的時候絕對多過奮發向上的時候。”

  蒂爾達·斯文頓

  英國演員蒂爾達·斯文頓,由於其在電影《邁克爾·克萊頓》中的出色表演,贏得第80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她在接受《查理·羅斯訪談錄》節目採訪時,卻坦言:“我從未設想自己成為一名演員。大家都把我當作一名演員來看待,我自己卻無法坦然面對這個身份。我甚至希望能有一位名副其實的演員站出來,告訴大家:她其實是個‘騙子’”。

  朱迪·福斯特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美國女演員朱迪·福斯特身上。1989年,她憑藉自身在影片《被告》(又譯《暴劫梨花》)中的精湛演繹,問鼎奧斯卡影後。可當時的她對自己毫無自信,“只覺得自己是硬撐著才完成了那些不可能的任務。有一天公眾會發現其實我有太多不明白的東西。當時不明白,時至今日依然不明白。”(引自筆者的文章《才女的認知與情感》Gifted Women:Identity and Expression)

騙子綜合症的治療對策

  瓦萊麗·揚博士是研究這方面的權威,美國《企業家》雜誌曾刊登過她相關的論述。揚博士認為:無論企業家還是社會名流,太多人無法內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們通常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命運的垂青或是機緣巧合。總有一種眼前的成就並非最終結果,隨時會有意外發生的憂慮。尤其少年得志或涉世未深便平步青雲的人,患有該綜合徵的概率更高。此外,不被外界看好卻最終成功的人也同樣是高發人群,譬如在傳統男性行業中贏得一席之地的女性。

  她認為“騙子綜合徵”患者的自我懷疑心理往往由來已久。然而,雖是頑疾,卻非絕症。她還援引卡羅·德威克(Carol Dweck,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譯者註)的著作《心理定向與成功》(Mindset)中的觀點:“究竟要付出多少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這種看法會左右人們自我評價的方式。如何面對成功與挫敗,也正是取決於此。”

  她還研製出了治愈“騙子綜合徵”的“藥方”。

  第一味:相信他人評價

  客觀能力的強弱並不是自我評價的全部,“騙子綜合徵”患者容易戴著有色眼鏡看自己。還需多多參考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小組評議的結果、上司的提拔、給自己推薦信的內容,這些通常都更為客觀、公正。

  第二味:抓住競爭機遇

  別總覺得自己資質平平,做起事來也會變得畏首畏尾。該出手時就要大膽出手,讓大家看到你的才能。

  第三味:拒絕孤立無援

  人都是需要陪伴與分享的,常與信任的朋友、同事聊聊心事。找到工作中相信你能力的導師和同盟。

  第四味:坦然面對成就

  取得成就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允許自己“沾沾自喜”,大膽享受成功與褒獎。

  第五味:切莫盲目謙虛

  對於他人的贊美,何必推辭?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表示感謝。

  第六味:無需高估他人

  那些看來自信滿滿的人,也有可能腹中空空,他們未必就懂的比你多。人類容易高估自己,這點已得到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33,陈cc,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騙子綜合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