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濟活動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經濟活動率(Inactivity Rate)
目錄 |
非經濟活動率是指退出勞動力的工作年齡人口的比率。簡單地說,它是勞動力參與率的反面比率。把這兩個測度的計算結果加起來應等於100%,為總人口(15歲以上的人口)。但這個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比勞動力參與率要複雜一點,因為勞動力參與率主要限於青壯年工人,即25-54歲的工人(指標1也很明確地談到這個問題)。青壯年工人是指那些完成了學業(大部分人),又不享受退休待遇(也是大部分人)的很可能成為積極的勞動力參與者的那些人。
非經濟活動率按照年齡進行分組:15+,15-24,15-64,25-54,35-54,55-64,65+,其中25-54年齡組為“黃金年齡組”,尤其值得研究。處於25-54年齡組的人員往往都是勞動力,一般已受完教育且未達到退休年齡。若這部分人員未參加社會經濟活動,其原因尤其值得研究。非經濟活動率與勞動力參與率的和為100%。女性經濟活動率尤其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風俗、勞動力市場對待女性的態度、家庭結構等。
非經濟活動率比較重視對工作年齡人口中的青壯年人口的測度。例如,男性青壯年的非經濟活動率如果過高的話,可能意味著各種內部動亂、高犯罪率、大規模貧困,或者戰亂的存在,從而可以加深人們的對其社會結構的瞭解。當然,男性青壯年非經濟活動率的較高狀況,也會和非男性青壯年的非經濟活動率相對較低有關,從而體現了男女的平等。當然男性、女性及總和的非經濟活動率三個指標同時“三高”,也很有可能是貧困國家的數據組合。總體上看,多數國家中的較高的總體非經濟活動率一般是受較高的女性非經濟活動率的影響。從較高的非經濟活動率到較低的非經濟活動率,是在女性非經濟活動率下降和穿插著男性非經濟活動率的微弱上升中實現的。較高的非經濟活動率的積極因素可能意味著,閑暇時間的增多、青壯年人口中的高等學歷在學人員增多以及閑暇階層人數上升等或正或反因素的上升。各國普遍存在著的非經濟活動率態勢是:女性的非經濟活動率高於男性以及不同國家之間的非經濟活動存在較大的差異。
影響非經濟活動參與率可比性的統計因素主要有:分母層面是否包括現役軍人、服刑犯人和治療的精神病人;分子層面是採用直接統計退出勞動力的工作年齡人口,還是由工作年齡人口減去失業和就業人口來間接推算。
非經濟活動率次級統計數據可能的來源是勞動力調查、人口普查和行政記錄的間接估計。此外,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局為該指標統計程式的完善作出了極大地努力,其結果是各成員國提供的非經濟活動率數據質量有了提高。
非經濟活動率指標的國際比較中,需要註意在勞動力參與率和失業率指標中指出的局限性。與非經濟活動率次級統計數據有關的資料庫包括,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局的《勞工統計年鑒》、《經濟活動人口》以及經合發組織的《勞動力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