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活动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经济活动率(Inactivity Rate)
目录 |
非经济活动率是指退出劳动力的工作年龄人口的比率。简单地说,它是劳动力参与率的反面比率。把这两个测度的计算结果加起来应等于100%,为总人口(15岁以上的人口)。但这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比劳动力参与率要复杂一点,因为劳动力参与率主要限于青壮年工人,即25-54岁的工人(指标1也很明确地谈到这个问题)。青壮年工人是指那些完成了学业(大部分人),又不享受退休待遇(也是大部分人)的很可能成为积极的劳动力参与者的那些人。
非经济活动率按照年龄进行分组:15+,15-24,15-64,25-54,35-54,55-64,65+,其中25-54年龄组为“黄金年龄组”,尤其值得研究。处于25-54年龄组的人员往往都是劳动力,一般已受完教育且未达到退休年龄。若这部分人员未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其原因尤其值得研究。非经济活动率与劳动力参与率的和为100%。女性经济活动率尤其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劳动力市场对待女性的态度、家庭结构等。
非经济活动率比较重视对工作年龄人口中的青壮年人口的测度。例如,男性青壮年的非经济活动率如果过高的话,可能意味着各种内部动乱、高犯罪率、大规模贫困,或者战乱的存在,从而可以加深人们的对其社会结构的了解。当然,男性青壮年非经济活动率的较高状况,也会和非男性青壮年的非经济活动率相对较低有关,从而体现了男女的平等。当然男性、女性及总和的非经济活动率三个指标同时“三高”,也很有可能是贫困国家的数据组合。总体上看,多数国家中的较高的总体非经济活动率一般是受较高的女性非经济活动率的影响。从较高的非经济活动率到较低的非经济活动率,是在女性非经济活动率下降和穿插着男性非经济活动率的微弱上升中实现的。较高的非经济活动率的积极因素可能意味着,闲暇时间的增多、青壮年人口中的高等学历在学人员增多以及闲暇阶层人数上升等或正或反因素的上升。各国普遍存在着的非经济活动率态势是:女性的非经济活动率高于男性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非经济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异。
影响非经济活动参与率可比性的统计因素主要有:分母层面是否包括现役军人、服刑犯人和治疗的精神病人;分子层面是采用直接统计退出劳动力的工作年龄人口,还是由工作年龄人口减去失业和就业人口来间接推算。
非经济活动率次级统计数据可能的来源是劳动力调查、人口普查和行政记录的间接估计。此外,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局为该指标统计程序的完善作出了极大地努力,其结果是各成员国提供的非经济活动率数据质量有了提高。
非经济活动率指标的国际比较中,需要注意在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指标中指出的局限性。与非经济活动率次级统计数据有关的数据库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局的《劳工统计年鉴》、《经济活动人口》以及经合发组织的《劳动力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