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簡稱NAIRU)
目錄 |
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NAIRU)是指預期通貨膨脹率和實際通貨膨脹率是一致的失業率水平。
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是由自然失業率假設決定的。自然失業率假設源自於自然率假設,它是與新凱恩斯主義對立的學派的基本假設,最早由米爾頓·弗里德曼①和埃德蒙德·菲爾普斯各自獨立地提出來的,當時被認為是對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大膽突破,成為自由經濟思潮中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之一。自然率假設最初用來說明產出的長期增長趨勢。產出在長期中表現出穩定的增長率,這個增長率被稱為自然率,它決定於技術革新、勞動供給的增長、投資率和制度安排等實際因素,與總需求無關。短期內,由於經濟人預期價格的誤差,總需求的變化能夠影響產出,使之偏離自然率水平。長期內,經濟人對通貨膨脹有正確的預期,勞動市場又回到長期就業水平,產出回到自然率水平。與自然率相對應的是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是勞動市場達到均衡,實現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自然率假設闡明,在長期中,通貨膨脹和實際產出之間不存在替代關係。
當實際失業率低於這一失業率時,預期通貨膨脹率就會加速上升,實際通貨膨脹也會上升,經濟就過熱。自然失業率和NAIRU描述的實際上是一個問題。如果能夠把實際失業率基本保持在自然失業率或者是NAIRU的水平上,就是實現了充分就業的調控目標。
無論是自然失業率還是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它們都是與穩定的通貨膨脹相對應的失業率,兩者之間關鍵的差別在於其微觀基礎不同。弗里德曼所定義的自然失業率是一個市場出清的概念,是與勞動力市場上的均衡從而真實工資率結構的均衡聯繫在一起的。而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由於決定於工人與廠商之間的力量對比,其微觀基礎顯然應該與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聯繫在一起。
傳統方法估計NAIRU利用公式:Δπt = bU' − bU + v (1)
其中,v代表供給衝擊。假定U'是不隨時間變化的固定值,U與v不相關。通過對(1)式進行OLS回歸,得出常數bU'與b的值,兩者比值即為NAIRU。
Staiger,Stock&Watson(1997)選取滯後一階的失業率作為自變數,方程為:
Δπt = bU' − bUt − l + v (2)
Ball&Mankiw (2002)認為傳統估算方法的假設前提與結論都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其質疑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OLS假設供給衝擊與失業率不相關是不符合實際的;二是NAIRU被假設為一個固定值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西方近期研究修正了NAIRU為固定值的假設,將其看作時變變數。Gordon(1997,1998)提出隨機時變參數回歸模型對TV—NAIRU進行估算:
(3)
(4)
式(3)中的小寫字母代表相應對數值的一階差分,Z為工資等其他影響因素,a(1)、b(1)、C(1)代表滯後運算元,即NAIRU。式(4)中誤差項,εt為白雜訊。當σε = 0時,即是傳統計算的NAIRU。考慮到NAIRU由於微觀市場結構和行為而變化緩慢,採用σε = 0.2的折衷值。
Ball&Mankiw (2002)提出更為簡便的測量TV—NAIRU的方法。由公式(1)可轉化為:
U' + v / b = U + Δπ (5)
右側的U + Δπ可以通過樣本數據直接計算。U'即NAIRU代表長期趨勢,v/b代表與短期供給衝擊相聯繫的部分,可採用HP濾波法(Hodrick&Prescott,1997)分離出長期趨勢。由於研究採用年度數據,HP濾波法中平滑參數 λ = 100。
NAIRU變化動態的相關分析
假設NAIRU為固定值是不合理的,雖然不同時序方法估計出NAIRU的時序值不同,但是呈現出相同的態勢。這種變化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裡使用西方經典的NAIRU變化動態研究理論的三個方面進行討論,即人口統計特征、生產率與市場結構。
(一)人口特征角度的解釋
廣義的可雇用的勞動力,實際上是指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多個勞動力團體的總和。不同團體具有不同的自然失業率,一般而言,16—24歲的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和熟練工作技能是失業率較高的勞動力團體。2004《中國青年調查報告》顯示,青年失業率高於社會平均水平,而且當前青年就業質量相對較低,大部分青年就業無保障,工作不穩定,勞動收入低,以低齡青年和農村青年有甚。1998年始NAIRU的上升與中國的當時剛實施的國企改革密不可分。國企改革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精簡機構,裁減冗員,一時間社會下崗職工迅速增長,這些國企下崗職工一般年紀在40至50歲左右或者沒有專業技能,導致再次就業困難較大,這種政策因素導致了NAIRU近年來的上升。此外,80年代左右出生高峰期的人口逐步進入勞動力市場,每年新增青年勞動人口在2000萬左右,而吸納的僅有1000—1600萬之間。因此,我國這種人口結構特征無疑與當前NAIRU的變動相關。
(二)勞動生產率角度的解釋
從長期看,生產率的增長與自然失業率間並不存在相關性,但是從短期來看,由於工資渴望,生產率增長中性並不成立,它的變動對NAIRU有著重要影響。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勞動生產率穩定增長時,由生產率決定的工資也會穩定增長,這種情況下,工人會把工資的穩定增長視為理,當然,如果生產率增速放緩,實際工資必須隨之下降,但由於工資剛性,最終的工資水平要高於生產率所決定的工資水平。這種對於高工資的渴望與生產率變化之間的矛盾,導致企業不願雇用工人,從而NAIRU上升。從中國實際來看這是有道理的。我們選取1978—2004年間全國職工工資總額與GDP的數據,採用兩者的比率全國職工工資總額/GDP衡量勞動生產率,結果如圖3所示。1978年開始,我國勞動生產率一直呈下降趨勢,1997年出現最低值,隨後呈上升趨勢。而這種趨勢剛好與NAIRU相反,符合新古典經濟的假設。
(三)市場結構角度的解釋
一般認為,在各種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規則下,一國市場的開放度越高,進出口依存度呈現上升趨勢。不斷提高的開放度和來自國際企業的競爭對工資上漲的要求形成抑制,低工資從而產生較低的失業。我們採用1978—2004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的比值衡量貿易開放度,結果發現我國貿易開放度呈上升趨勢,尤其1998年開始上升速度很快,這種上升趨勢推翻了貿易角度對NAIRU在近期上漲的解釋。當然可以預見,隨著改革的深入與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現有的失業主體將得到妥善安排和解決。中國所要面臨的是高校畢業學生和農村大量隱蔽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這個緊迫性問題似乎不能僅通過經濟發展得到解決,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多渠道的解決。
註釋①1968年,在弗里德曼就任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主席時發表的著名演說中,提出了“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這一概念,以取代用當時流行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來表示的通脹與產出之間的取捨關係。
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