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延滿足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延遲滿足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遲延滿足效應或稱糖果效應。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3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分鐘得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鐘!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裡了。
經過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已是16歲了),都有較強的自製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實驗證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案例一
乒乓球世界冠軍張怡寧就是一個自我控制力極強的姑娘,她打比賽總是鐵著臉,人送外號“冷面小丫”。她球風硬朗,打法凶狠,在她的臉上,你從來都讀不到她的心事。
“運動員輸球是很正常的,而且狀態有起伏也是正常的。我從來沒有因為輸一場球就覺得自己不行了。”張怡寧總是這樣說自己,“所以,我從來都對自己很有信心。”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將壓力完全拋給對手,這才是真正的王者。
案例二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者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可見,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區別最主要就在於能不能忍受延遲滿足,而後者的行為往往會透支未來。
1、延遲從一分鐘開始
就像打破拖延症的開始第一步,就是直接嘗試五分鐘。之後就會有繼續的動力和執行力去完成事物。
延遲滿足也是如此,我現在要減肥,但是很想吃奶油蛋糕怎麼辦?
延遲一分鐘再去想奶油蛋糕這件事,大腦的對及時渴望的東西產生了延遲,那麼繼續再去回想的時候對身體鍛煉的理智就會壓制住想吃奶油蛋糕的欲望,那麼一次次的欲望壓制,一次次的鍛煉持續,慢慢的身體形成條件反射,更加有自製力更加自律的習慣就會自然而然的培養起來。
2、等待時轉移註意力
延遲滿足是一種自律行為,轉移自己的註意力,放空自己的身心讓身體和大腦被其他事物所占據。
這時候對當時那塊奶油蛋糕的渴望就會降到最低,等我們再回憶起來的時候奶油蛋糕的香味已經無法俘獲我心,自律理智的心態已經重新占據上風,八塊腹肌在等待著自己。
3、目標分解
如果以上兩個方法都無法奏效,等了一分鐘還是想吃的不得了,想什麼都繞不開腦海中的那塊香氣誘人的奶油蛋糕怎麼辦?
那就把奶油蛋糕給分解下,拆成幾個小任務,達到標準後就再吃奶油蛋糕。比如做五分鐘的keep鍛煉,或者是練十次魔術的手法,又或者是練一段四聲歌。
增加大腦即時獲取快感的難度後你就會發現,大腦越來越不喜歡奶油蛋糕了,這塊蛋糕可沒有以前看起來那麼誘人了。
但是它的味道可比之前更加美味,因為這種添加了一種“艱苦奮鬥”的佐料後味道一定與眾不同。
延遲滿足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習慣,它的難度比自己想象的更大,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氣和決心。
這也是人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