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過濾器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過濾器模型理論(Filter Model )

目錄

什麼是過濾器理論

  過濾器理論是指心理學中關於註意的選擇功能的一個經典模型。該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徹里(E.C.Cherry)1953年的雙耳分聽實驗引發的。在一項實驗中,徹里給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兩種材料,讓被試大聲追隨一個耳朵聽到的材料,並檢查被試從另一耳所獲得的信息註意指向的耳朵被稱為追隨耳,未受註意的耳朵被稱為非追隨耳。結果發現,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於受到註意,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從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於沒有受到註意,沒有進一步接受加工,被拒絕在信息加工系統之外。

  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E.Broadbent)在雙耳分聽實驗基礎上提出,人的神經系統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信息進行加工。這樣就需要一個過濾器對信息進行選擇,只選擇較少的信息進入高級的分析階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斷在外。過濾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無”的。布羅德本特把這種過濾機制比喻為一個狹長的瓶口,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部分水由於瓶頸狹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這種理論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該模型的信息加工流程如圖所示。  Image:过滤器.jpg

過濾器理論的進程

(一)早期過濾器理論模型

  布魯德本特在其《知覺和交往》一書中最先提出註意的“過濾器理論”。儘管它在今天只有歷史的意義,但瞭解該理論對於認識註意理論的發展仍然是有益的。這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來自外界輸入的信息是大量的,這些感覺信息將通過大量的平行的感覺通道進行加工。但是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是極其有限的,於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階段就出現了瓶頸口。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過濾器加以調節,選擇出一些信息進入高級分析階段,而其餘的信息則迅速衰退。通過過濾器的信息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被識別或存儲。這種過濾器類似於高保真聽力設備中的交叉過濾器。它按“全或無”的方式進行工作。一個通道通過信息同時就關閉其他通道。當環境需要的時候,過濾器又轉換到另一個通道,使有關信息通過;同時阻斷其他通道,不讓信息通過。因此該理論也稱為“單通道理論”。他認為,過濾器位於語義分析(知覺)之前,對輸入信息的通過或拒絕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屬性決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統的高級分析階段參與活動,即不需要已有知識經驗對輸入信息的作用。

  布羅德本特採用的是雙耳分聽任務,來證明過濾器理論。就是讓被試左右耳聽不同的內容,接著把被試分為兩組,每組都是重覆兩隻耳朵聽到的內容。但第一組沒有時間順序,就是左耳聽到123,右耳聽到456,那結果就是123456,任意排布都算對.而第二組有時間順序,就是先聽到的數字要寫前面。

  結果第一組正確率遠高於第二組。布羅德本特對此的解釋是,第一組由於沒有順序要求,那隻需要轉移一次註意力,先聽左耳,再聽右耳,所以正確率高。而第二組,由於有順序要求,那每聽一個數字,註意都得轉移一次。比如左耳聽到1,右耳聽到2,左耳又聽到3,那就是123。所以正確率比較低。

  不過莫里的“雞尾酒效應”,證明過濾器理論有嚴重缺陷。不過作為早期的心理認知理論,還是對心理認知領域,有很大貢獻的。

(二)中期過濾器理論模型

  布魯德本特的過濾器理論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註意分配等現象。例如,在雙耳分聽實驗中,事先規定被試只對一隻耳(如左耳)輸入信息進行追述(追隨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隨耳)的輸入信息。結果是,對追隨耳的信息被試能很好地知道,對非追隨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識別,但對特別有意義的信息(如被試的名字)卻能夠識別。顯然,布魯德本特的過濾器模型是無法解釋通過非追隨耳的特別有意義的信息為什麼能得到識別這個問題的。因為布魯德本特的過濾器是按“全或無”的原則進行工作的,是依據刺激的物理屬性來選擇信息的,同時輸入的信息也不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互作用。

  據此,特瑞斯曼提出,有機體總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統中存在著某種過濾器。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不是按“全或無”原則工作的而是按衰減的方式工作的,並認為許多通道都能對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至於過濾器在信息加工系統中的位置問題,特瑞斯曼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語義分析之前的,被稱為外周過濾器;二是在語義分析之後的,被稱為中樞過濾器。前一種過濾器對刺激的特點進行級差性選擇,即對輸入的感覺信息給予不同程度的衰減而不是完全阻斷感覺輸入。她假定長時記憶中已儲存項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閾值,當輸入的信息(追隨耳的)通過過濾器未受到衰減時,能順利激活長時記憶中有關的項目而得到識別;當輸入的信息(非追隨耳的)通過過濾器受到衰減時,由於強度減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長時記憶中相應的項目,因而不能被識別;但特別有意義的項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閾值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識別。因此,選擇註意不僅取決於感覺信息的特征,而且取決於中樞過濾器的作用。中樞過濾器在選擇信息中起積極作用,它是根據在回答反應組織中起著巨大作用的範疇、語義特征進行選擇的。

(三)晚期過濾器理論模型

  該模型由德尤奇和諾曼等人提出。該模型認為,所有的選擇註意都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過濾器位於知覺工作記憶之間。註意的選擇依知覺的強度和意義為轉移。事實上,該模型假定信息到達了長時記憶,並激活其中的項目,然後競爭工作記憶的加工。這個模型強調了中樞控制過程,選擇註意就是加工系統中這個控制的一部分。通過它,某些信息的編碼被選擇出來作進一步的系列加工。諾曼把這個機制稱為“相關機制”,即對相關刺激作出反應。選擇註意就是這個控制機制用來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結果,是一種主動的過程。 這個模型能很好解釋註意分配現象,因為輸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地解釋特別有意義的信息易引起人的註意,因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這些項目激活閾值是很低的。但是,這個模型看來是不經濟的,因為它假設所有的輸入信息都被中樞加工,這就不能很好地解釋早期選擇現象。

  以上三種關於註意選擇性的理論,都假定註意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特定階段。目前,很多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選擇過程可以發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階段,這種觀點被稱為多階段選擇模型。多階段選擇模型是對前面三種選擇性模型的綜合,它強調信息選擇的時段依賴於任務的具體要求,因此更具靈活性。

過濾器理論的評價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強調對註意信息的加工,認為註意處於信息加工知覺階段,在識別前對信息進行選擇。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很快就遇到困難,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註意等現象,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註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通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因此,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通道模型。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Mis铭,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過濾器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