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性貶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 depreciation)
目錄 |
什麼是競爭性貶值[1]
競爭性貶值指某些國家為了刺激出口或限制進口,紛紛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幣的匯率,即促使本幣對外貶值。這是有些國家間進行貿易戰的手段之一。
競爭性貶值的運用[1]
競爭性貶值多發生於一國允許其通貨貶值來改善其貿易餘額,並會損害其他國家的時候,也指一系列報複性的貶值。
從個別國家看來,匯率貶值卻可以吸引世界需求,提高本國產出。如果各個國家都試圖貶值,以吸引世界需求,該國就會面臨競爭性貶值,只是在世界各處轉移世界需求,而不是增加全世界的支出水平。另外,如果各國大致以相同的程度貶值,那麼匯率與開始時的情況差不多。當世界範圍內的總需求處於不正常的水平時,需要協調貨幣政策與(或)財政政策,而不是貶值,來提高各個國家的需求與產出。
競爭性貶值效應[2]
為了更好地分析間接傳染機制中的競爭性貶值效應,考慮一個簡化了的全球經濟大系統,假設只有3個國家,分別用A、B、C表示,每個國家都專門生產某一種貿易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僅使用國內的投入。A國和B國代表這一系統中的兩個“周邊”國家,C國代表“中心”國家(如前面的k國)。假設周邊國僅與中心國進行貿易,而它們之間沒有貿易往來,同時,假定最初A國與B國都單邊地將匯率釘住C國的貨幣並達到均衡狀態。跨時期的因素在分析傳染效應的過程中並不起太大的作用,所以,這裡將集中進行最簡單的靜態的分析。
三個國家各自的效應函數為:模型中的上標表示消費者所在國,下標表示生產者所在國,如表示C國居民消費A國的商品。每一個周邊國家都消費國內產品和中心國產品。同樣,中心國消費本國產品和周邊國產品。然而,中心國消費的兩個周邊國產品和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兩個周邊國家的產品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設是很容易被放寬的。定性分析表明,周邊國產品間的替代彈性大於其與中心國產品的替代彈性。
在所有國家,Y表示產出,f表示反映伴隨較高的經濟活動水平的勞動努力的單一函數。資源約束條件如下:B國與C國的關係類似。
為了描述C國居民的消費模式,首先將定義為中心國對周邊國(以下標P表示)商品的消費。如果<,中心國只消費A國產品,即;如果>,中心國只消費B國產品,即;如果=,中心國無差異的從兩國進口商品(假定中心國從兩國進口商品的數量相同)。從而,可用戶表示從周邊國家進口商品的綜合價格。因此,從均衡狀態開始分析,也就是兩個周邊國家的商品價格與中心國家的商品價格相等:
假定國內企業不能在國內市場上調整其產品價格,即價格是黏性的,、和都是事先確定的。這符合一價法則:國際市場的套匯者將通過賤買貴賣使得整個世界以同種貨幣摺合的價格達到一致(如)。
在上述條件下,分析一個周邊國家貨幣貶值對另一個周邊國家和中心國家的經濟影響。當A國貨幣對中心國貨幣貶值時,EA上升,,下降為零,上升。中心國對周邊國商品的消費由於A國的貶值而上升,實際上,因為,所以當EA上升時,也上升。因為中心國的貨幣供給不變,中心國對其商品的消費保持不變。
假定B國試圖維持對中心國的釘住匯率,那麼它對中心國商品的消費將迅速減少。在一價法則下,貿易平衡的條件是:,所以,當EB、和保持不變時,隨的下降而下降。因為,如果B國試圖避免貶值,B國就必須使MB下降至與相同的程度。MB下降,國內商品消費也下降,因為。
若A國對中心國商品的消費不增加,其貿易平衡為:,同時,由於上升的比例與EA相同,則保持不變。因為,A國的貨幣供給量必須按貶值的幅度逐漸上升。但這意味著A國對國內產品的消費也必須增加,直到貶值不再形成通貨膨脹壓力時為止。
總之,A國的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後果可總結如下:A國居民消費更多的本國產品並更多的工作,這樣,貶值可能增加或減少他們的整體福利。為了保持對中心國貨幣的釘住匯率,B國必須接受經濟、消費和福利的收縮,國際和國內對B國的商品需求下降。在中心國家,其福利的改善顯得模糊,因為中心國家的居民將“乾”得少“拿”得多;他們實際上能夠獲得更高水平的消費,同時,降低由勞動帶來的負效用,獲得更多閑暇,這是因為整個世界對中心國商品需求收縮了。上述貶值最終使A國的產品增加,且其增加的數量實際上將比B國產品下降的還要多,然而,這種產量的擴張使中心國獲得了很大好處,因為其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
上述分析得出了一個明顯的基本結論:對應於A國的貶值,B國將不再保持其釘住匯率,相反,它將發現其最佳決策也將是貶值,以此來避免任何由成本競爭優勢變化所引起的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和國內經濟的衰退,並保持其在中心國市場的占有分額。換句話說,由於國與國之間存在貿易聯繫,某一特定國家的貨幣危機將在國際範圍內傳播並最終帶來全球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