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財政史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財政史學

  財政史學是研宄歷史上財政事務、財政思想和財政制度、探討財政產生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它是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財政學的一個分支。客觀地分析歷史財政現象,掌握財政分配機律,吸取歷史上有價值的財政思想和財政管理經驗,指導今天和今後的財政工作,是財政史學的主要任務。

財政史學的學科範圍

  財政史學的學科範圍,主要包括古代財政史、近代則政史、觀代財政史、中國財政史、世界財政史等。目前,中國理論界對財政史學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中國財政史的研究。

財政史學的主要內容

  財政史學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研宄各個歷史時期財政政權的收入情況,分析其歷史經濟發展狀況;

  (2)研究歷代政權的財政法律、財政制度、肛政措施,分析當時的政治狀況。

  (3)研究各國、各地財政交往和財政收入情況,力各國的領土劃歸,貿易交往,提供參考意見。

  (4)分析各國財政的消失規律,如歷史上某政權的財政危機、財政崩潰、財政赤字等規律,已供今後制定財政制度時借鑒。

財政史學的社會作用[1]

  重視財政史學的研究,發揮它的社會作用意義很大,表現在:

  1.是繼往開來的需要

  人們創造歷史,但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財政歷史的特點,決定著財政發展道路的特點。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財政,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認識歷史的發展變化,才能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政策方針。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發展道路與我國的歷史實際不同,我們只能借鑒,不能照搬。在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都犯過盲目照搬某種模式的錯誤。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全面研究國惰,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向,是正確決策的先決條件

  2.是財政理論發展的需要

  財政的歷史是財政現實的教科書,理論的創新來源於實踐,但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可能事事去實踐,這就必須不斷總結借鑒他人的實踐。也就是總結歷史的實踐,鄧小平同志說:"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麼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及其財政,就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只有總結財政歷史,才能認識財政規律,這是不管你是否承認的事實。馬克思說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相反的路線,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只有在財政發展過程完結之後進行總結,揭示其發展規律才能上升為財政理論。也就是說,財政歷史是財政理論發展的源泉。

  3.是資治教育的需要

  觀今宜鑒史,元史不成今。先賢們都重視歷史的資治借鑒作用。唐太宗講以史為鑒,可以見興替"。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就是為了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理財家元→不重視歷史的資治教育作用。

  4.是面向世界的需要

  只有研究財政發展的歷史過程、特點,才能把握財政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向,確立前進的目標。只通過中外財政歷史的對比研究,知此知彼,才能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揚長補短,堅持民族特色,開拓民富國強的道路。

  財政歷史學科的重要性無可置疑。然而我國財政歷史學科的發展同客觀需要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社會對這一學科不重視。改革開放初期,就出現過歷史研究熱。這一學科的發展落後於客觀需要,原因很多:。

  一是對歷史的誤解。有人不重視歷史研究,主要是誤解歷史,認為歷史是古老、死板的東西,同現實相隔遠,沒有什麼作用。實際上歷史與現實緊故,與夫事之成敗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癢惡,而為法戒於萬世。是故聖人經綸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唯有史以維也"。李大釗對"歷史"的理解更為準確。他說:歷史"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續,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展的東西,是周流變動的東西;他不是陳編,不是些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印成呆板的東西。我們所研究的,應該是活的歷史"。正確理解歷史,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二是特定的歷史環境造成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獲取許多權益,這不僅擴大了中西國力對比的差距,而且增加了洋人的優越感和中國人的自卑感。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自尊心有所增強,但中國仍落後於西方。改革開放以來,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是客觀的需要,但沒有處理好"洋為中用"與"古為今用"的關係、世界化與本土化的關係。以學西方為時髦,盲目照搬的多,研究本國國情的興趣不足。而要改變中國的落後,恰恰需要深入研究國情,認識落後的原因,吸取歷史的教訓,揚長補短、改革創新,這才有益於中華的振興。

  三是研究難度大。有的人不願從事財政歷史研究,原因不在於沒有認識到這一研究的重要性,而在於這)研究的艱巨性。且不說明中國曆史史料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收集整理資料困難,成果形成慢,即使形成了研究成果,也難以發表,不可能象其他研究成果那樣功利明顯。許多從事財政史研究的學者改行,同這種比較利益的影響不元關係。國家有關方面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保證這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協調發展,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作用。

財政史學的發展與創新[1]

  發揮財政史學的社會作用,利用財政史學的優勢,不僅要求社會對它的重視,還有賴於財政史學自身發展與創新。應做到:

  1.推進財政史學與財政學的聯合與創新

  財政史學與財政是同根連校,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關係。

  財政史學與財政學的發展目標都是為了推動財政理論制度的改革完善。但兩學科的側重點不同。財政學研究的是財政應有的社會功能作用及其原理,為財政政策、制度達到理想狀態指明方向和途徑。財政史學研究的是已發生的財政實際上所起的社會功能作用及其原因,總結其發展運行的特點、規律、趨向,為現行制度的改革發展提供歷史的借鑒。

  財政史學與財政學的發展相互依賴,互為條件。財政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財政學的理論與方法的運用。而財政學的發展創新,以財政歷史為基礎,並接受財政歷史的檢驗。兩學科合作, 相互吸收對方的研究成果,就能產生1+1>2的效應。而相互分離.各行其道,學科的發展創新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制度學派用理論與歷史結合促進兩學科的發展,為我們財政史學與財政學科的結合提供了實例。諾思運用制度學派的理論研究歷史,通過對歐洲歷史的總結又發展完善了制度學派的理論。

  《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一書的譯著者指出從研究方法論上講,諾思教授註意了理論與歷史的結合,恢復了經濟學的優良學術傳統。經濟學的發展歷史表明,經濟理論與經濟史原本是統一的,在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和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許多著作中,既有抽象的基本原理的推論,又有歷史統計資料分析。

  而從大衛李嘉圖開始一直到馬歇爾經濟學家基本只註意經濟的演繹而忽略歷史的歸納,從而使理論經濟學和經濟史逐漸變為互不相干的分支學科。理論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也隔行如隔山了。在當代,諾思教授不僅恢復了理論與歷史的結合,而且使這種結合更加緊密,更加完美,這不能不說對我們極有借鑒意義"。這段話對我國財政學與財政史學的研究者不元啟迪。為了促進兩學科的發展,應變兩者的分離為合作。

  財政史學與財政學科在發展創新中,面臨著相同的形勢和任務。創新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重新審視已有的理論。我們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財政理論和制度在改革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學術創新上離要求差距大。有的人以傳統理論的修補應對形勢的變化,有的人摘錄外國的理論作為創新。這同過去比,是一種進步,但還不能算真正的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理論和制度,應該定位在高於或優於已有的財政理論和制度上,也就是說,它應是在總結借鑒中國計劃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 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發展創新。這種在總結借鑒中外已有財政制度基礎上的創新,使財政史學與財政學的研究能有機地結合,優勢互補,大有作為。

  2.財政史學的研究必須面向實際,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財政史學只有服務現實,適應未來的需要才有生命力。我們處在信息交流快速發展的時代,各國的聯繫加強,財政史學的研究也要適應這一國際環境的需要。既要從巨集觀上認識中外財政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取向,為制定大政方針提供依據,又要結合國情,特別是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財政問題,如財政收支結構如何優化的問題,城鄉稅制一體化的問題,財政權益如何在政府與納稅人之間合理配置的問題,財政資金運行如何促進社會公平、經濟增長、政府行政成本低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追根溯源,尋求歷史的突破與超越,推進理論與制度的創新。

  3.要不斷更新財政史學研究的思路、方法、體系

  首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學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廣泛吸取人類文明的成果,包括鄰近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其次要處理繼承、批判、創新的關係。例如,封建社會按貴賤等級配置財政權益,上層統治者掌握財政權益,作威作福,走向腐敗;下層人民只盡納稅義務,沒有權利。只有通過反抗鬥爭去改變權益配置。我國為此付出的歷史代價太大。應批判這種制度安排,構建新的管理體制,均衡配置財政的權利與義務,即按照馬克思所講的"沒有元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實行平等的權利與義務"。還要完善財政史學的研究體系,做到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1.0 1.1 陳光焱.論財政史學的社會作用及其創新[J].財政研究.2004年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泡芙小姐,Tiffany,方小莉,林巧玲,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財政史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