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負利率(Negative interest rate)
目錄 |
負利率是指通貨膨脹率高過銀行存款率,物價指數(CPI)快速攀升,導致銀行存款利率實際為負。
負利率=銀行利率-通貨膨脹率(CPI指數)
目前,我國的銀行一年定期利率是3%,而通貨膨脹率是3.3%,負利率也就是實際收益率,是-0.3%。
假設小蜜兒有10000元,那麼一年以後,小蜜兒的資產不但沒有增值,反而縮水了30元!
(1)存貸利率倒掛會打亂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有人會從銀行借款再存入銀行。以坐收利率倒掛的差額;
(2)不利於借款企業節約使用資金。當存貸利率倒掛時,企業的資金使用會浪費,甚至有貨幣資金閑置時也不歸還銀行貸款,引起信貸資金周轉不靈;
(3)不利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濟核算。利率倒掛的情況下,銀行吸收存款越多,發放貸款規模越大,則虧損越大,不利於銀行自身的發展,世不利於銀行業務的開展。
我國總共經歷了3次負利率階段:
第一次是90年代初期,歷時38個月,持續時間最長。在此期間物價大幅上漲,央行兩次上調存款利率,並且動用了保值貼補率這一措施。不過,此次負利率出現6個月後,央行才第一次加息,名義利率最高到10.98%,加息幅度與27.7%的CPI同比增長幅度相比十分有限。
第二次負利率階段始於2003年底止於2005年初,程度並不像上次那麼嚴重,實際上也是3次負利率中最輕的一次:名義利率到達了歷史最低值1.98%,比當前2.25%低27個基點,CPI表現並不突出。本次負利率階段的通脹壓力遠小於第一次,通脹水平不高,並且新一輪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因此央行在負利率一年後才選擇加息。
第三次“負利率”開始於2007年2月,歷時21個月。“負利率”前期居民存款活化更為顯著,後期二者的活定比均大幅回落,存款定期化趨勢抬頭,這與央行連續6次加息密切相關。
有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