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經濟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設備經濟性是指在滿足工藝對設備性能要求的條件下,設備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消耗情況,任何設備能否在生產中得到應用,主要是由它的性能和經濟性決定的,經濟性太差的設備是難以應用的。
設備經濟性的指標[1]
設備經濟性指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 1.費用指標
如設備的購置費和營運成本。營運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消耗、運轉維修費、設備操作人員工資、設備折舊費等。
- 2.收益指標
如設備的直接收益和使用費用節約額。
- 3.時間指標
如設備的壽命期。設備的性能是其先進程度的具體體現。設備的尢進忭常常和高速、大型、精密、自動化相聯繫。一般大型化設備,都具有高效率、低消耗、低成本的特點。所以,設備的經濟評估就是要在設備的性能和其消耗收益之間作一合理的選擇,既要考慮項目對工藝技術的基本要求。又要權衡設備的費用支出和收益。通常,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儘量採購價廉的設備,並要綜合考慮運費和其他費用因素。
設備經濟性的評價方法[2]
1.年費用法。它是把設備購置一次支出的投資費用,依據設備的壽命周期,按複利計算,換算出相當於每年的費用支出,然後加上每年的使用費,得出年費用總額,以此進行比選的方法。共計算公式為:
年總費用=一次投資×投資回收繫數+年使用費。
顯然,住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年費用總額最少的設備為最優設備。
2.投資回收期法。它是用設備選購的投資費用和所選購設備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額或成本節約額計算的投資回收期對設備進行評價的方法。它是靜態評價方法,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為:
設備投資回收期(年)= | 設備投資(元) | |
採用該設備帶來的收益增長額(元/年) |
顯然,在共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設備回收期越短,經濟效益越好。
3.年金法。也稱動態投資回收期法。它是將每種設備投資方案的現金流出和流入,不論是一次性的還是周期性的,統統化為“每年等額”形式的年金進行比較。由於這種方法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因素,剋服了靜態投資回收期法的某些缺點,所以,分析的結果比較符合實際。
4.現值法。也稱總費用法。此法與年費法比較,區別於將每年維持費通過現值繫數換算成相當於設備購置時支出的費用,而最初設備投資不變。其計算公式為:
總費用=每年使用費×[[等額分付現值繫數]]+最初投資。
顯然,現值最小的設備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