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7-2-1”魔咒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根據眾多學術界的統計結果,從長期來看大致上服從“7-2-1”的情況,即7成投資者敗給市場,2成投資者與市場打成平手,1成投資者長期持續跑贏市場。在牛、熊市的情況下基本皆是如此。
股票市場到底是零和博弈還是負和博弈?為什麼投資者屢敗市場?普通投資者到底是應該親近它還是遠離它呢?
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無論標的是牛是熊,期貨市場永遠是零和博弈的地方,如果股指期貨推出了,滬深300指數上了10000點——很多期貨參與者卻會在大牛市中以傾家蕩產來迎接指數的狂歡——因為每張期貨合約背後總有一個多頭和一個空頭,“有盈就有虧、盈虧必相等”。但股票市場不同,假設現在指數是2500點,過了3年收盤還是2500點,那市場是零和的嗎?不是,幾乎一定是負和的,即使不考慮交易成本。
這個問題很多投資者一直想不明白,關鍵在於股票市場的獨有功能,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和與之匹配的發行機制。市場在1600點時行情慘淡,估值低廉,沒有多少投資者會願意買股票,恰好也同樣沒有上市公司願意以如此便宜的估值去發行股票(無論是IPO還是再融資);到了2600點,投資者有了賺錢效應、越來越有意願買股票,另一方面估值也高了不少、上市公司開始有意願發行股票,則市場融資額急劇增長;假設再漲到4500點,投資者買股票已經趨之若鶩,而市盈率已經升到了60倍、市凈率升到了5倍,則上市公司融資和大股東套現的欲望更為強烈,因為你可以賣到一個非常好的價錢、實現高額的“創業利潤”。世界各國無不如此,IPO和再融資金額一定與市場指數和交易量密切相關。而大量的融資成功、股份上市,必然伴隨著天量投資者高位買入造成的高價的持股成本,所以一旦市場重新下跌到2500點,那麼過去幾年市場總體的加權持股成本整體被鎖定在3000點、3500點或者某個位置,也就是說,指數不漲不跌、大多數人卻虧錢。
這個結果的背後有兩條線索:
一、股票市場就是投資者和發行者信息不對稱博弈的場所,賣方一定比買方聰明,所以買方即多數投資者一定獲得不了超額利潤;
二、買方的行為模式有問題,決定他們悲劇的重要原因是他們買股票不是因為股票便宜,而是股票漲得越貴越願意買。從這個意義上說,賣方是價值派,而買方是趨勢派,買方註定是悲劇收場,懂得價值和估值的人才會獲得超額利潤。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導致投資者屢敗市場,就是股票市場的品種結構,也存在天然的“7-2-1”分佈,或者通常所說的“馬太效應”。即使指數從2500點轉了幾年、最後還是2500點,那麼結果必然是大多數股票呈現負收益——這也是我們多年統計的重要發現。因為產業競爭導致企業市場份額、銷售收入和凈利潤的集中度加速提高,這反映在股市中就是強弱分化、弱肉強食,一個牛股在平衡市可能有幾倍漲幅,可以吃掉十個公司的跌幅,從而維持指數不動。
加上交易稅,何止7-2-1,就是9-1-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