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是指維果斯基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髮展實質,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來說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

  維果斯基區分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這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另一種則是作為歷史發 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因此,人的心理與動物比較不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結構的變化,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

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的內容[1]

  維果斯基(1896~1934),前蘇聯心理學家。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亦即隨意的心理過程,並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是受人類的文化歷史所制約的。其實現的具體機制是通過物質工具,如刀斧、電腦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種符號、詞和語言等實現的。高級心理機能不同於低級心理機能的特點是:

  (1)它們是隨意的、主動的,是由主體按照預定的目的而自覺引起的;

  (2)它們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種機能由於有思維的參與而高級化;

  (3)它們實現過程的結構是間接的,是以符號或詞為中介的;

  (4)它們的起源是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受社會規律制約的;

  (5)從個體發展來看它們是在人際的交往過程中產生和不斷發展起來的。

  為此,維果斯基特別強調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尤其是強調活動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源於外部動作的內化,這種內化不僅通過教學,也通過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另一方面,內在的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於客觀。內化和外化的橋梁便是人的活動。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對心理髮展的作用

  心理髮展觀在對人的高級心理機能及其特征進行了詳細的界定和描述的基礎上,維果斯基提出了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許多見解,認為兒童的心理髮展具有社會性。

  在論述發展時,維果斯基首先界定:心理髮展是個體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機能轉化的過程。

  由低級機能向高級機能的發展有四個主要的表現:

  1、 隨意機能的不斷發展。隨意機能:心理活動主動性和有意性。

  2、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

  3、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

  4、心理活動的個性化。

  對於兒童心理髮展的原因,維果斯基強調了三點:

  首先,心理機能的發展是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受社會規律的制約。

  其次,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從而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

  第三,高級心理機能是外部活動不斷內化的結果。內化就是簡單的把外界的東西吸收過來,然後通過消化就變成自己的。有內到外的一個過程。

  3.教育和發展的關係--“最近發展區”

  在說明教學和發展的關係時,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思想,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並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在確定兒童發展水 平及其教學時,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指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或是藉助於他人的啟發 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兒童的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教學的作用:一個就是決定兒童發展的內容水平和速度。另一個是創造者最近發展區。

  4.內化學說維果斯基十分強調教學的作用,認為兒童通過教學才掌握了全人類的經驗,並內化於自身的經驗體驗中。

  維果斯基的內化學說的基礎是他的工具理論。他認為,運用符號系統將促使心理活動得到根本改造。只有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外部形式的活動才得以“內化”,轉為內部活動,才能最終默默地在頭腦中進行。

  在兒童認知發展的內化過程中,語言符號系統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語言一方面為兒童表達思想和提出問題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兒童從周圍人那裡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兒童的言語也直接促進了其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自言自語在其認知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對教學的影響

  1、學習者是自主積極的“學徒式學習者”。

  2、學生的學習是受背景影響的

  3、為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應向學生提供挑戰性認知任務和支架

  4、教學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力系統學生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在適當水平內的教學,和有一定指導的社會環境。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社會關係,是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者。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知識,學生的發展又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朱式慶主編,教育技術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01,第52頁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