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實驗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實驗指的是一種應用於經濟學研究的實驗形式。具體說,經濟實驗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實驗環境下,針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某些條件(假設)來改變實驗的環境或規則,並觀察實驗對象的行為,分析實驗的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並提供政策決策的依據。[1]
經濟實驗的組成要素[2]
根據微觀經濟系統理論, 經濟實驗包含三個要素: 一是環境, 即實驗對象面對的一系列價值/成本結構, 包括代理人的初始稟賦、偏好和行為的成本。在實驗中, 實驗者通過貨幣獎勵來控制環境。二是制度, 即實驗對象的行為所要遵循的規則, 這些規則由實驗設計者根據市場實際的運行規則制定。最後是可觀察到的實驗對象的行為。它是以環境和制度為自變數的一個函數。這三個要素的關係如下圖:
經濟實驗的特點[2]
在對社會經濟系統的研究中, 不確定性最為困擾研究這一難題。而這些不確定性中又以人偏好的不確定性為甚。對偏好的通常的研究方法是設計一個值為定序數據的效用函數, 但是無論這一函數多麼精妙, 也只能是對真實人類偏好的很拙劣的模仿。在實驗經濟學的理論中, 使用真人作為實驗對象, 從而較好的解決了在實驗中對偏好的控制, 這也成為了經濟實驗區別於其他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點。
在經濟實驗中, 實驗者通過一個貨幣獎勵結構和一個產權系統, 以真實的貨幣對應抽象的實驗結果的方式來實現對偏好的控制。簡單地說, 就是對於實驗中得到的結果, 實驗者會按照一定規則給與實驗對象一定的真實貨幣作為獎勵, 以此來刺激實驗對象, 使其具有與真實世界相同的偏好結構。通過制定不同的貨幣獎勵規則, 研究者有可能在經濟實驗中較好的控制偏好的形式, 使得用實驗手段研究經濟問題成為可能。
經濟實驗的原理和規則[1]
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而所有的不確定因素最終都能歸因於人的偏好的不確定性。但是在實驗經濟學的理論中,較好的解決了在實驗中對偏好的控制,這也成為了經濟實驗區別於其他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點。在經濟實驗中,我們通過一個貨幣獎勵結構和一個產權系統,以真實的貨幣對應抽象的實驗結果的方式來實現對偏好的控制。簡單地說,就是對於實驗中得到的結果,實驗者會按照一定規則給與參試人員一定的真實貨幣作為獎勵,以此來刺激參試人員,使其具有與真實世界相同的偏好結構。為達到這個目標,實驗需要滿足五個條件,我們稱這些條件為“規則”(precept)。
規則1:報酬的單調性:參與實驗者願意接受報酬激勵作出真實的行為反應。在這個條件下,給定一個無成本的,二選一的選擇,當第一個選擇能夠產生出比第二個選擇更多的獎勵(以真實貨幣表現)時,一個自主的(autonomous)個體總是偏好第一個選擇。
規則2.顯著性:在實驗中實驗參與者的行為與其報酬變動有顯著性關係,足以向外界傳達起信息。
這個規則指的是參試人員得到的貨幣獎勵與其在實驗中得到的虛擬的收益具有相同的增(減)性。這樣,就將獎勵和收益聯繫了起來,使得實際的偏好較好地在實驗中得到表達(儘管這與實際偏好還是有差別的)。
規則3:支配性:在一個實驗中,參試人員與其行為相聯繫的成本(或收益)是由實驗者所定義的貨幣獎勵結構支配的。通過這個規則,實驗者可以完全控制參試人員的偏好。在實驗中實驗參與者支付自己所作出任何決定的費用。
規則4:隱私性:實驗中的每個參試人員僅僅被給予了他們自己的支付信息。也就是說,支付信息是私人信息。他人的這些信息只能通過觀察市場行為來推斷。如同真實世界所做出的經濟決策一樣,在實驗中每人進獲得自己決策的報酬。
規則5:並行性:在一個實驗室所做的實驗結果一定可以在另外同樣的實驗中重現,其設計實驗的主要方法可以在類似實驗中應用。
這五個規則的制定,使研究者有可能在經濟實驗中較好的控制偏好的形式,使得用實驗手段研究經濟問題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這是經濟實驗最大的特點。
經濟實驗的作用[1]
實驗經濟學家可以通過簡化和純化處理,用可以控制的實驗室環境來模模擬正的市場環境或其它交易方式,來研究人們的交易行為。通過經濟實驗,我們可以進行以下幾項工作:
(1)理論檢驗。通過對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參試人員發出的信息和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對一個理論進行檢驗。如果觀察值與理論預期的值符合的程度越高,同時保證這種符合不是隨機造成的,那麼就可以說所檢驗的理論越好。
(2)尋找理論失效的原因。一旦從實驗中觀察到的結果與理論不同,如果實驗的設計沒有違背理論的假設,那麼就可以認為是理論存在著問題。進而,通過設計相關實驗,可以找到理論失效的具體原因。
(3)建立經驗性的規律作為新理論的基礎。理論通常是先於對該理論結論的實際觀察的建立的,也正是因此,所以經濟理論通常都被限制在非常狹小的假設空間中,因而無法很好地反映現實。而在經濟實驗中,理論學家可以輕易的對那些非常複雜的情況進行研究,觀察試驗結果,從而獲得經驗性的規律,為新理論的建立進行指導。
(4)環境比較。在同一制度下,通過改變實驗的環境,觀察改變前後的結果,比較不同環境(如需求和供給結構)對結果的影響。
(5)制度比較。在同一實驗環境下,通過改變實驗的制度(如信息結構,交易規則等),比較不同制度對結果的影響。
(6)對政策建議進行評價。
(7)作為制度設計的測試平臺。
數據明顯有誤。實驗結果怎麼加總都不對。實驗二和三各95份有效捲,加上實驗一,合計大於190。此文混淆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