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會評選的,是經濟學界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外的另一項重要殊榮。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由美國經濟協會於1947 年在美國經濟協會創始人、協會第三任會長、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1847—1938)誕辰100周年之際所設立的。目的在於紀念約翰·貝茨·克拉克提出的邊際生產力理論與生產耗竭理論、和研究出根植於邊際效用的需求理論。這個獎項1947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入選的基本資格為在美國大學任教、40歲以下的學者。
目錄 |
自1947年首度頒發以來,截止2007年,除1953年未頒獎外,共頒發30屆,先後有30位美國經濟學家榮獲此項殊榮。他們依次是:
- 1947年: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
- 1949年: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E.Boulding)
- 1951年: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 1953年:沒有評選
- 1955年: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
- 1957年:肯尼思·阿羅(Kenneth J. Arrow)
- 1959年: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
- 1961年: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 1963年:亨德里克· 霍撒克(Hendrik S. Houthakker)
- 1965年:茲維·格裡利克斯(Zvi Griliches)
- 1967年:加里·貝克爾(Gary S. Becker)
- 1969年:馬克·內洛夫(Marc L. Nerlove)
- 1971年:戴爾·喬根森(Dale W. Jorgenson)
- 1973年:弗蘭克林·費希爾(Franklin M. Fisher)
- 1975年: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1977年: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 1979年: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 1981年:邁克爾·斯彭斯(A. Mchael Spence)
- 1983年: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
- 1985年:傑里·豪斯曼(Jerry A. Hausman)
- 1987年:桑福德·格羅斯曼(Sanford J. Grossman)
- 1989年:戴維·克雷普斯(David Kreps)
- 1991年: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
- 1993年: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 1995年:戴維·卡德(David Card)
- 1997年:凱文·墨菲(Kevin M. Murphy)
- 1999年:安德魯·施萊弗(Andrei Shleifer)
- 2001年: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
- 2003年:史蒂文·利維特(Steven Levitt)
- 2005年:戴龍·埃斯莫格盧(Daron Acemoglu)
- 2007年:蘇珊·埃塞(Susan Athey)
克拉克獎章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重要指針,獲得此獎章的學者,通常會引起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的註意。過去26位克拉克獎章得獎人中,共有9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例高達1/3以上。不僅如此,由於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的頒獎對象僅局限於中青年經濟學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對象往往為資深經濟學家,因此,在歷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之中,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均只可能出自早期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之中。事實上,所有9位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與諾貝爾經濟學獎雙料得主均出自1983年以前的18位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之中。或者說,1983年以前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比例高達1/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的頒獎對象還只局限於美國經濟學家,非常巧合的是,首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卻正好是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首位美國經濟學家。